第三章 逆水行舟用力撐──拚搏
他從禍坑裏,從淤泥中,把我拉上來,使我的腳立在磐石上,使我腳步穩當。
《詩篇》40:2
進城
初中畢業三年後,終於進了高中,使我與外界的接觸距離又擴展了十多公裏,由此帶來的巨大改變之一是有機會住在城裏。但本質上,仍然在家和學校之間做著往返的曲線運動,隻不過距離更遠,周期更長。當年,縣城第一中學辦了四個高中班──重點班一個,普通班三個,共二百多人。從農村和鄉鎮招收來的學生都住在學校的簡易宿舍裏。每個寢室大概有二十人左右,分別住上下鋪。我第一次住進縣城,零距離觀賞城裏人的生活,親身體驗城鄉的差別。不敢妒嫉許多城裏人生老病死有依靠的特權,隻能羨慕他們有自來水,無須養豬。俗語說“富不丟書,窮不丟豬”。在當時的農村,養豬是農業生產必不可少的一環。盡管勞累,沒有多大利潤可圖,但是不得不為之。我才僅僅爭得了讀高中的權利,就不再起早貪黑在莊稼地裏奔忙,而是踩在水泥地上跟著都市的節奏旋轉。可見,由專心讀書而來的回報勝過一切說教。
然而,城鄉的差別體現在各個領域、每個方麵。比如說教育,不同於三年學製的城裏中學,農村中學隻有兩年。況且師資的缺乏使有些課程比如說外語、生物無法開設,因此即使像我這樣被選拔出來的“尖子”進城後也變成了“矮子”和“瘸子”。就像初中三年級數學中的對數,城裏的同學都學過了,所以老師不補習,我就隻能自學。還有英語,連“眼屎(yes)”都不知道是何意。不懂外國話,也不會講城裏話,再加上穿著土氣,課堂上被點名回答問題的機會都很少得到。巨大差距使我又一次在學習和補習的兩條戰線上同時作戰。不利的是,這一次沒那麽幸運有良師益友來輔導,隻能靠自己摸著石頭過河。這是一個走彎路,耗時間的工程。當時城裏的初中已經改為三年的學製,但高中還未來得及改,仍然是兩年製。不用說,時間緊迫,任務繁重。我不僅要盡快補上初中的課程,而且要趕上一開始就不在同一起跑線上的同學。否則,難以在兩年後的一錘子買賣──高考中取勝。為了解決如此嚴峻的問題,我必須想辦法把有限的時間分配好。
除了節假日,一天當中,能夠自由支配的寶貴時間就隻有晚自習。受“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影響,我將晚自習的時間全部用在數學、物理和化學。其它的零星時間,比如說吃飯、走路、開會等則用於英語、生物、政治。在我看來,對付這三門課,除了死記硬背外,沒有別的辦法可想。另外一門特殊的課程是語文,顧名思義,就是語言和文學之意。語言也即平時說的話,需要講究邏輯、人稱、時態、語氣、方式等,尤其是方式至關重要。父母常常說我們講話“言之無物”,“說的不是言,道的不是語”,無疑是在教導我們話不可隨意講的道理。隻要我們隨時留意、推敲所要講的話,我們的語言就會有長進。文學,即是文章的學問,就是關於文字的條理和規則之事的學問。文無條理,必然雜亂無章;有理,才會順理成章 。俗話說,“人情練達即文章”,“文如其人”,都是在明示,要做好文章,首先要學做人。一個粗心大意、思維錯亂的人難以寫出流暢的文章,而那些膾炙人口的文章往往出自謹慎細微、條理清晰的人。
即使如此精打細算地安排,仍然覺得時間不夠,因為晚自習隻有兩節課,其間還必須抽出一部分時間來完成當天的作業。八點過,晚自習就結束,之後半小時,執勤的老師就要敲響就寢的預備鍾聲,一刻鍾之後熄燈。沒有燈火的校園漆黑一團,唯有離寢室幾十米遠的廁所不在黑暗裏。我悄悄地帶上課本往那裏去,在離地幾尺高的路燈底下看起來。雖然當時改革開放的春風還沒有完全吹綠偏遠的西南地區,社會的許多領域和部門都是封閉的,但是所有的廁所卻是開放的。夏天的高溫使茅坑內有機物分子的運動加快、加劇,不動聲色地四處遊蕩、飄散,讓人鼻不忍聞。我不由得琢磨起化學來:化學,簡單說來就是變化的學問。根據教科書的說法,變化分為物理的和化學的兩大類。比如說,“冰,水為之,而寒於水”屬於前者;“朱門酒肉臭”和酸堿混合生成鹽屬於後者。如果再進一步分析的話,就涉及到分子的運動、原子的軌道問題。如同人一樣,有些原子相對活潑,有些原子惰性較大。為了記住他們,我把元素周期表隨身攜帶,不久就完全熟記在心。隻要一拿起化學課本,首先想到的就是周期表。
那廁所旁的路燈雖然昏暗,但足以照亮我爭分奪秒要跑的道。因著它的慷慨大方,每天獲得“格外”幾個小時。在我的心目中,它其實顯得璀璨、榮美,我暗自幸慶,並從心底裏感激它的無私奉獻。然而,好景不長,深秋之後天氣變冷。雖然從廁所而來的氣體的擴散活動漸弱,但是我也被晚間刺骨的北風吹回了宿舍。寢室熄燈後沒有地方可去,就打著手電筒在被窩裏補習初中三年級的對數。那時,電池不僅昂貴,而且緊俏。為了節省,每當看完一段,就關掉電筒,在黑暗裏默想所讀過的內容,由此,對過目不忘才有了一丁點體會。
城市的節奏似乎要比農村快,轉眼之間,第一學期的半期考試就在眼前。為了更進一步節省時間,周末就決定不回家了,一個人住在空蕩蕩的宿舍裏倒也自在。然而,學校的夥食團周末不營業,吃飯成了問題。第一個禮拜,鼓起勇氣到街上去,想看看有什麽可以買來當飯吃。當走到那賣鹵鴨子和粉蒸牛肉的小攤時,我留連忘返,徘徊於跟前,把那香氣聞了個夠。最終還是強咽口水,一步三回頭地離開了,幸好攤主沒有朝我要錢,但那香味一直繚繞在當晚的夢裏。第二個周末的時候,就不敢再去那些小攤,而是到四叔那裏去蹭飯。當時公社建築隊在每個大隊招了些人到城裏建房子。四叔是木匠,因此有幸入選。建築工地的環境雖然不如校園整潔,但是食堂裏的饅頭明顯要比學校裏的大,終於在那裏吃了頓飽飯。更令人羨慕的是,工人們住的工棚燈火通明,徹夜不熄。我就用泥磚當凳子,木箱當桌子,在水泥包裝紙的反麵上解析幾何題。
這種為了應付考試而加緊備戰,臨時突擊的行為其實已經偏離了教育的本質,而趨向於一種希望在短期內就能看到明顯效果的技能培養模式──訓練,隻不過是一種腦力勞動而已。事實證明,我的強製記憶、題海戰術等辦法在半期考試中,臨場發揮了優勢。綜合成績顯示,在班上我從進校時的第四十六名上升到了第十六名。就考試分數而言,平均三天就趕超一個同學。與此同時,眼睛的近視度數也同成績一樣上升。父親勸我不要打手電筒看書,省下買電池的錢為我配了副眼鏡,他引用偉人的話說,“要奮鬥就會有犧牲”。
從我的考試成績,學校就如同發現了一支“優績股”,趕快及時跟進,邀請我在全校的師生大會上介紹學習經驗。那是我第二次成為“公眾人物”。離第一次當廣播體操“施令員”已經八年過去了。自己草草地準備了一份發言稿,本希望在開會前會得到修改與潤色。但是沒有人來過問,也就糞坑邊上栽青菜──將就使(屎)了。發言稿的文體與風格基本上是鄉下人擺龍門陣的格式。除了強調一些大家都基本上知道的,具有普遍性的學習模式外,還禮數有加地向學校和老師道感謝、表忠心。
不知道讓考試成績好的學生介紹學習的經驗始於何時,又是出於什麽樣的考慮。在我看來,第一,考試成績好不一定就意味著會學習,就一定有學習經驗可言。實際上,由於我們的教學和考試製度本身存在著很多、很大的問題。能否在考試中取得好的成績,在某種程度上,隻能說明是否有好的記憶能力和應試才能,而很難說懂得正確的學習方法,更不敢言學習經驗。在這方麵,最典型的要算英語考試。小學開設英語後,中考要考,高考要考,大學要過四、六級,考研要考,考博要考,進外企要考,評職稱要考,出國更要考。然而,十幾年寒窗苦用功,許多人見了老外,金口難開,若要攀談,一問三不知。有的人筆試成績令老外自歎不如,但所學的一大堆詞匯在語言交流中毫無用武之地,搜腸刮肚好歹蹦出兩句,不是時態亂用,就是人稱錯位,反倒是那些老外把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英文單詞發揮得淋漓盡致。
第二,當一個人的學習經驗(其實是考試經驗)被肆意推崇、提倡,讓其他人效仿、借鑒時,也許可以激發一些不甘屈居人下者產生努力向上的熱情。然而,那樣明目張膽的攀比無疑會製造出更多個人的內心衝突和群體之間的不協調、甚至矛盾。令一些人可能由此而來不能接納自己,甚至失去本身的個性,導致錯亂。教育不是訓練、不是灌輸,而是發掘,是要開啟民智,培養各式各樣人才,為此,學生和老師都要有不可動搖的自信心。最好的學習方法應該是如何幫助學生自己找到學習的動力,讓他們自己把學習的主動性和能動性調動起來,不要覺得上學校如同上戰場或赴刑場。一個人有了學習的動力,投入到學的過程以後,他就會有經曆,自然就有經驗。坦白地說,我本人根本沒有時間去尋找所謂的學習經驗,即使有時間和精力也未必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模式和方法。對一個破釜沉舟、背水一戰的人來說,最需要的是無所畏懼的膽量和竭盡全力的拚搏。
為了應付考試,好幾個禮拜沒有回家了,心中很是牽掛。自從年初以來,母親一個人承擔了裏裏外外的所有家務活。為了供給我們一張安靜的書桌,她每天不僅要為人的食糧擔憂,還要為豬的飼料發愁。置身在城裏的我,每想到在農村的親人或見到來學校看望農家子弟的父輩們,總會對人間的疾苦產生難以忍受的同情和憐憫。這樣的感情有時像春風化雨,沁人心扉,滋潤幹渴的靈魂;有時像大雨滂沱,洗滌被都市的塵埃蒙垢的心田,催我自新。
我左右兩肩各斜挎一個背包,猶如行軍一樣,興高采烈地出了城,踏上了回家的路,一邊走,一邊默記英語單詞。曾經的“開門辦學”留給我的一個“財富”就是讓腦袋還有足夠的存儲空間可供使用,沒有因為過早、過多地被迫學習,從而對讀書產生了抵製、排斥。剛走出二、三公裏,就見天色開始暗下來,不由得加快了腳步。突然,一輛鳳凰牌自行車從我旁邊過去,在十幾米遠處停了下來。原來,騎車的人是學校裏教初中班的楊老師。她家在離學校大約有六公裏的鎮上,也是正往回趕。我向她打招呼,她說:“天快黑了,我帶你一段吧!”恭敬不如從命,我誠惶誠恐地橫坐在車的後麵,既不能離她太近又無法隔得太遠。一邊恭恭敬敬地回答她的禮節性問題諸如家住何處、有無弟兄姊妹等,一邊為不能助她一腳之力而忐忑不安。還好,當我們穿過一個火車站的隧道時,遇上一個軟腳坡。我立即從車上跳下來,跑步跟著她,直到上完坡開始下坡的時後才又坐上去。此時,車速不僅沒有因為負荷的增加而減慢,而是越發加快。這是因為“質量大的物體慣性也大”使然。那是不久前才學到的物理知識,一下子就在自行車下坡──不睬(踩)中得到消化和驗證。“物理就是物質的道理”是知青馬成敬的“名人名言”。言簡意賅的一句話,讓我不忘記常把把書本上所學的知識與實際生活聯係起來,直到如今。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家裏的莊稼獲得了喜人的收成,樹上的水果、地裏的甘蔗和瓜類都為我存留。而我對家人的回報就是一張半期考試成績單和說不完的城裏見聞,其中之一是電視。那比飯盒稍大一點的塑料盒子居然可以讓一大群人在裏麵晃來晃去。新鮮、驚訝的好奇心使我的眼睛瞪得比那熒光屏還大。當年,第一部國產電視連續劇,《敵營十八年》和第一部進口的西方電視連續劇,《加裏森敢死隊》先後在中央電視台播放。那擋不住的誘惑使許多住校的同學,在每次播放前早早地守在學校唯一的一部黑白電視機前,為的是要一飽眼福。我幾次踏進電視室時,雖然有凳子,但還是一直站在牆邊上觀看,仿佛另外一隻腳還在電視室外,隨時都在準備抽身而退。因為電視播放的時間,還是農村裏各家各戶正忙的時候。在田地裏勞累一天,收工回家的人們,既要烹調人的飯,又要準備豬的料。巨大的反差是我心不在焉、坐立不安的原因所在。
電視的發明就像酒一樣,利與害並存。四千多年前,夏禹時期的儀狄發明了酒,把它獻給大禹。大禹品嚐後說:“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並下令儀狄停止造酒。電視最直接的負麵影響首先是浪費時間,特別是使家人之間的交流時間減少了,其次是通過狂轟亂炸的商業廣告,以排山倒海之勢製造單一的價值觀和消費取向;間接的作用是由於它通過直觀的、快速的視覺效果引人入勝,使看的人來不及思考,因而變得懶惰、平庸。就如同美國喜劇演員弗萊得·埃倫(Fred Allen)所說:“電視機是一種神奇的裝置,可以讓一群沒事幹的人,看著一群幹不了什麽事的人。”
而書與電視最大的區別在於,前者是由文字組成。在經過長時間的演變後,大部分的文字成為抽象的符號。當人們在用眼睛閱讀的時侯,還必須要用大腦思考,否則很難理解文字的意義。因此,讀書是一件耗費時間的事情。當時,高中的學製仍然還是兩年。第一年是新生的我們,第二年就成為畢業生,就要參加高考,決定去路。全校四個高中班,總共二百多人,按往屆考上大學的比例來算的話,最多能考上十幾個人。我雖然有了可喜的進步,但想要有考上大學的把握,除非將成績提升至全年級的前十名左右。這無疑還需要更大的努力,說白了,需要更多的時間跋書山涉題海。然而,住在學校就要受到統一關燈、統一就寢的限製。自從進校以來,我就已經把別人走路和吃飯的時間都用上了,哪裏會再有更多的時間可以利用呢?除非搬到學校外麵去住。
“學習緊張想家不能回,隻好扒著學校大門向外張望,見到同村的熟人路過,會欣喜不已打招呼。冬天晚自習下了課,城裏孩子拿零用錢買碗熱湯麵果腹,農村孩子隻有看著淌口水的份兒。。”
[想起來是那麽遙遠 仿佛都已是從前
那不曾撲滅的夢幻 依然隱藏在心間
是誰在默默的呼喚 激起了心中的波瀾
也許還從未感覺 我們已經走過昨天 .....]
挨過冬的人才知道太陽的溫暖,讓這世界多一點體諒和關愛。
好幾天沒有進城了,謝謝梅姐妹的祝福。也願神繼續賜平安、喜樂給你們全家。讀你那些言之有物,榮神益人的帖子,總會make my day.
農村孩子讀書實在不易,不僅家裏少了個壯勞力,父母兄弟需要一同支持,還要麵對城裏同學的歧視,考不上大學回去如何見人的壓力。。。俺家先生也是這麽走過來的,聽他講過一些求學時的故事---學習緊張想家不能回,隻好扒著學校大門向外張望,見到同村的熟人路過,會欣喜不已打招呼。冬天晚自習下了課,城裏孩子拿零用錢買碗熱湯麵果腹,農村孩子隻有看著淌口水的份兒。。。喜歡你引用的CY Lewis那句雕刻石頭的名言。玉不雕不成器, 人不煉不成鋼。是那些苦難,造就了今天的成就。
噢,借帖祝姒弟兄全家端午節快樂,父親節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