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的影評書評公眾號: 圓圓其說

我讀我寫,因為我試著了解人心和人生。你哭你笑,因為你感我所感,思我所思,彼此明白,滄海一粟在宇宙荒洪中,並不孤獨。
個人資料
兩者之間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電影'芳華' - 獻給一代人的青春活祭

(2017-12-23 07:47:12) 下一個

在美國電影院,很少見這樣的情形。劇場中聚滿了清一色的中國人,黑暗中此起彼伏
的吸鼻子聲全程不斷。當電影結束時,既沒人鼓掌叫好,也沒人起身離席。自顧低
頭趁燈還沒亮起前把沾濕的臉給收拾幹淨。

馮小剛導演的新作"芳華", 英文片名譯成"Youth" ,雖然大意沒錯,總覺得缺了點
什麽。既嗅不見柔美醉人的芬芳,也瞧不見溢彩流轉的光華,不像中文一語道破了
對青春的暗示。如果說馮小剛之前拍電影是為了娛樂,為了票房,那這部電影卻是
真正為了他自己。是為了那個早生華發,內心卻老也過不完青春期的少年而拍的電
影。也是為與他生活在同一個時代,有過相似經曆的人們而譜寫的一曲挽歌。

說到青春,古今中外無論哪朝哪代都是被人崇拜歌頌的對象。像文人會把最香豔的
詞藻都堆砌在美人身上,馮導也毫不吝嗇把最美麗的鏡頭都留給了青春。先來看看
馮導是怎麽把青春視覺化的。剛開場是文工團裏的一幫妙齡女子正在排練舞蹈, 貼
身短褲下白皙的大腿一溜排開。個個麵如西施,腰若楊柳,搖曳曳顧盼生姿,悠顫
顫我見猶憐。頭紮小辮的姑娘們,從遠至近,一個接一個在觀眾麵前飛身旋轉而過。
密度高得和糖衣炮彈似的,一發連一發,隻等把人整得暈乎乎甜膩膩,這電影才算
是正式開始。

毫無疑問,馮導對於女性充滿了熱愛。而且也多半認同女人是水做的說法,電影裏
插入了很多將女人和水聯係在一起的畫麵。嬉鬧間突然將人淋得透濕的雨水,戲水
時用水龍頭相互噴濺四射的水珠,浴室裏模糊了視線的水汽,始終含情脈脈地圍繞
在女性左右。鏡頭像是加了柔美效果的處理,到處是自帶光環的青春。美則美矣,
卻刻意得像是美顏永駐的廣告。

就故事性而論,敘述顯得些散亂。因為電影想表現的不光是一個人的青春,而是一
群人,一代人的青春。雖然芳華"發生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的軍區文工團,卻很容易讓
人聯想到紅樓夢裏的少男少女們。同樣的如花美眷,同樣的兒女心思,聚在一個相
對封閉的象牙塔裏,成日笙歌豔舞之餘,難免不生出些曖昧和間隙來。時間跨度從
七十到九十年代,經曆了76年的偉人去世,79年的中越自衛反擊戰,和開放後的下
海經商。人多事雜,源於自身經曆的故事,其間的每個人每段記憶,都帶著敝帚自
珍的不舍,卻苦於沒有一百六十回的章節來展開鋪陳。一代人兩十年的歲月被濃縮
在兩個半小時內,關於青春的酸甜苦辣雖然都有涉及,卻隻能用力均勻地輕輕帶過,
難免落下流水帳的嫌疑。

再來看看電影中男女主人公的設置。女主人公何小萍,爸爸被打倒關在幹校已經十
年了,彼此連長什麽模樣都不記得了。隨著媽媽改嫁做了拖油瓶的她,從小被後爹
和後爹家的孩子們欺負。好不容易憑自己的舞功被挑到文工團裏,卻因為自卑和懦
弱,總成為被全團人取笑欺負的目標。最終被文工團給排擠去了野戰醫院,卻又被
血肉橫飛的戰場給嚇瘋了。男主人公劉鋒,電影裏的綽號就是活雷鋒。苦差累活都
搶著幹,幫結婚的同事打沙發,把上學進修的名額讓給別人的行為,往好裏說,是
不食煙火的老好人。往壞裏說,是天生被人利用的傻子。多年來積攢下的好名聲,
沒承想因為向團裏女子求愛被人舉報,倒落下個耍流氓的惡名,被發配到前線打仗
的結果是成了獨臂大俠。

苦孩子加上傻好人的組合,像是要把全天下的苦大仇深全扛到自個肩上。苦倒也罷
了,關鍵兩人還算不上是鴛鴦。倒更像是傳說中落難的曹才子和史湘雲,在經曆了
各自的殘缺之後,勉強搭夥過完剩下的日子。沒有愛,有的隻是相互扶持的善意。

雖然是馮導的電影,嚴歌苓劇本的底子卻清晰可見。嚴歌苓寫了幾十年,至今還走
不出其早期小說"天浴"的陰影。"天浴"說的是一個城市女孩,上山下鄉運動中被分
配到藏區的牧場。為了能回家,和牧區裏每個答應幫忙把她調回城的領導們都睡了
個遍。幾年後同伴們紛紛回城,唯獨她,除了壞名聲和日漸隆起的肚子,早被人遺
棄在大草原上。天浴,說的就是在再艱苦的環境裏,也要搭出一個天然浴池來,好
讓小姑娘可以日日洗澡的意思。沐浴當然是象征意義,但不難看出天下皆濁我獨清
的顧影自憐。雖然姑娘的遭遇不能說不苦,也不能不為其掬一把同情的淚,但心裏
卻難免有疑問 - 這寫的到底是時代的悲劇,還是個人的缺陷? 同樣是陷入汙泥的落
花,到底是風刀霜劍的逼迫,還是先天不足的矯情,才導致了花瓣的早逝? 光這一
存疑,便把故事打了折扣。

多虧電影裏安排了充滿陽剛之氣的戰爭來救場。和紅樓一樣,"芳華"明顯分為前後
兩段。說的都是眼見它起高樓,眼見它樓塌了故事。先揚後抑的模式,前半闋的頌
辭托得越高,後半闋的挽歌顯得越悲涼。先讓觀眾迷戀其中,然後再眼睜睜瞧著一
磚一瓦被拆走,直到它轟然倒塌,隻剩下一地的斷壁殘垣。原先的鏡頭有多甜美,
後邊的鏡頭就有多血腥。殘缺焦爛的肢體,滿地滿身的鮮紅,無不讓人感歎血肉的
脆弱。原本嬌柔無力的青春,經過了戰爭的洗禮,用血肉做了祭奠,便生出了厚重
的曆史感。

誰都逃不過身處那個時代的宿命。文革和戰爭便是歲月留給那代人的印跡。然而,
內心的傷痛和壓抑是很難為外人看見和理解的,影片便中用何小萍的瘋癲和劉鋒的
獨臂來外化表現他們經曆過的痛苦。同樣的時代背景,"芳華"中過於簡單的表達比
起前輩們寫的傷痕文學和謝晉執導的"高山下的花環"要膚淺不少,但比起時下流行
的快餐爆米花電影,卻已經展現了難得一見的誠意。

每代人有每代人的邏輯和價值觀。那時的年輕人擔心明天能否在戰場上活下來,現
在的年輕人擔心是否能存夠錢買房結婚。中間隔著滄海桑田,誰也代替不了誰的追
求和苦惱。環顧電影院裏平均年齡超過五六十歲的觀眾們,我懷疑,即使馮導在"芳
華"中投注再多的感情,隔了年代久遠的年輕人,可能還是無法理解那個時代的青春。
這讓我想起在中國文壇,發生在前輩級別的老作家和當紅年輕網絡寫手之間的一段
對話。大意是,老者嫌棄網紅的作品毫無深度內涵可言。而後生卻反駁說,痛苦是
那個時代賦予你們的。我們活在太平盛世,那麽就可以心安理得享受膚淺的權利。

聽上去無可辯白的結論。但其實辯與不辯,無論世事如何流轉,生命最終都將邁上
同樣的軌跡。原來的姹紫嫣紅,終究還得付與斷井頹垣。而中間一段的區別是: 遇
上艱難時世的,會被折磨了身體;而能得享安樂的,則被消蝕了魂靈。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