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
(2017-08-09 07:35:40)
下一個
前些天閑聊時,朋友問了我一個奇怪的問題。”如果你可以擁有一種超能力,你會
選哪樣?”我想了想,”我選擇可以控製自己情緒的能力。”做出這樣的選擇,事
後也令我自己覺得奇怪。有那麽多的可能性,可以上天入地,點石成金,預知未來,
看透人心,我居然選擇了一個那麽爆弱的超能力。可能還是貪戀著快樂吧,覺得能
天天保持平和喜樂的情緒就很好。
話才出口幾天,就撞見本書 -”我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英文原文的標題
更有趣,”How to keep someone from pushing your buttons”,直譯過來是 ”
怎麽樣防止別人撳你的按鈕”。 假設每種喜怒哀樂的情緒都對應著青紅藍紫綠的按
鈕,別人不經你同意,”啪”一下直接按下去,我們很可能反應過激地跳了起來。
一個挑剔的上司,一個冷漠的配偶,一個頑皮的小孩,都能輕而易舉地毀了我們一
天的情緒。四周擁擠的交通,上漲的物價,不夠用的時間,明麵暗裏堆集的壓力讓
我們經常處在一種難以放鬆的高壓狀態。任一句刻薄的話,一件討厭的事,隨時能
成為將駱駝壓趴下的最後那根稻草。
不記得在哪本書裏讀過這樣一句話: "我本善良,直到你把我逼成瘋狗。" 這種轉變
到底是怎麽發生的,讓我們情緒失控的誘因又是什麽? 大部分人會把其中的過錯歸
咎於麵前這個討厭的人或事。 比如,你剛和朋友吵了一架,雖然當時自己也說了過
份的話,但事後你還是會把生氣的原因歸罪於對方,"他簡直不可理喻,連這麽簡單
的是非都分不清。幹脆分手算了。"
如果用一個公式表達,用A代表誘發性事件或人,C代表你的感受和行為。對剛才的
事件,通常的解讀是A(他的愚蠢)導致了C(你提出分手)。但又該如何解釋麵臨同樣
的外部刺激,不同的人會導致不同的結果呢?為什麽同樣是分手,有的會悲悲切切恨
不得跳樓,有的卻呼朋喚友出去慶祝呢? 其實,不同的行為,完全取決於你如何看
待自己的處境。也就是說是你對誘發事件的感知,分析和做出的判斷,才導致了後
麵的C。我們可以把中間這步稱為B:人的非理性信條。不是A導致C, 而是B導致了
C。也就是說,讓我們心煩意亂情緒失控的,其實不是那些令人不愉快的事和人,而
是我們自己。正是我們對外界刺激的非理性看法和觀念,才導致了隨之而來的各種
負麵情緒和後續行為。
說這話的是本書的作者阿爾伯特.埃利斯 (Albert Ellis)。做為心理治療的開山宗
師,埃利斯在應用心理學領域的聲望,甚至超越了弗洛伊德。在投身心理治療60餘
年的過程中,創立了理性情緒行為療法 (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 REBT)。
簡單來說,埃利斯認為可以用理智的方式來克服諸如過度的煩躁,生氣,抑鬱,和
內疚等各種失控情緒。他倡導的理性療法,就是要讓我們認識到自己的失態,其實
是一種非理性思維模式。可以通過用理智說服引導情感的心理對話,來調整自己的
過激情緒和後繼行為,不再被他人他事所左右。
問題的關鍵出在B處的非理性認知,也正是我們需要著重修複和改變的部分。不妨看
一下事件回顧:當我們覺得受夠了,開始提高嗓門,使用最尖刻的言語來回擊他人
的時候,其中往往伴隨著病態的思維模式。最常見的三種錯誤思維方式分別是:
1。災難化 (catastrophic thinking)。高估麵對的困難和威脅,將它恐怖化升級
成災難性事件。許多災難性思維從"萬一......怎麽辦"開始。"萬一他不愛我了怎麽
辦?" "萬一沒了工作怎麽辦?" 帶著這種顧慮,很容易讓自己陷入可憐兮兮,孤立無
援的假想中,從而引發和他人的敵對情緒。
2。 絕對化 (absolutist thinking)。整天把"必須......","應該......","非......
不可"掛在嘴上。把自己的意願當成宇宙中的最高法律,必須人人遵守。對自己和對
他人要求過高,吹毛求疵追求完美的強迫症,透支著周圍的每一個人。每當事情沒
有朝我們希望的方向發展時,便在"應該化"裏糾結不已。對下屬命令,"你應該.....",
對配偶埋怨,"你應該......",搞得到處是雞飛狗跳的指責和抱怨。
3。合理化(rationalization)。這是與絕對化相反的思維模式。為目前的問題找理
由和借口,或者幹脆回避和否認問題的存在。沒有得到公司錄用,合作被拒絕,卻
不敢承擔起責任,隻用一句"無所謂,天塌不下來"而掩蓋過失,滿足於吃不到葡萄
就說葡萄酸的自欺欺人。
恐怖化,絕對化,合理化的非理性思維,任其中一種都會讓人心煩意亂,無法有效
應對困難的局麵。所幸,作者推薦了第四種思維模式:更佳化(realistic preference).
它和其它三種錯位思維的區別在於,隻是"希望" "想要",而不是"不得不"。 麵對
人際關係,或艱難的目標和任務,隻是盡自己的能力把它做好,但不是非做好不可。
這樣一來,人會自然而然地放鬆,能抱著試試也無妨的心態來麵對挑戰。即使以後
失敗了,焦慮感也會大幅度降低。
理性情緒行為療法其實就是教人如何做自己的心理治療師,展開與自己的對話,用
理智去引導和矯正情緒。心態的調整,除了靠心智覺悟,還需要不斷的練習。書中
用夫妻之間爭吵的例子,給出了改變自己的非理性思維的四個步驟。
妻子對丈夫一頓狂批後,丈夫反唇相譏。彼此情緒失控到已經不再是討論問題,而
是相互的指責和攻擊。妻子對自己情緒和行為開始發思:
1。正視自己的情緒, 問自己,"我怎麽了?我的感覺和行為,有哪些不恰當的地方
?"妻子把她的不正常情緒概括為極度煩躁憤怒沮喪。
2。分析自己的非理性思維: "我是怎麽想的? 怎麽把自己弄得那麽不開心?" 妻子的
情緒從煩躁到憤怒的過程中,不停地將問題升級,"他憑什麽不把我當回事? 他非得
把我逼瘋嗎?我不能再忍受他了。"
3。排解自己的非理性思考方式。"他現在的態度雖然不對,但我有必要惡語相向嗎
? 如果沒有按照我的意思做,難道他就成了混蛋了? 現在真的是世界末日嗎?"
4。用更好的解決方式來代替非理性思維。"我希望他沒有敵意地跟我討論我們之間
的問題。我雖然不喜歡他的處世方式,但我的發怒隻會把事情搞得更糟。我要試試
心平氣和地告訴他我的感受,要是能對改善兩人之間的關係有幫助,那就再好不過
了。"
當剔除了思維恐怖化,應該化,合理化的誤區之後,人的反應將不再過激,情緒不
再失控。雖然問題還在,但至少可以保持冷靜自信的態度,和人正常地交流,更為
有效地處理問題。在隱忍和發作之外,做出更為理性從容的選擇。不再任由情緒泛
濫,從而改變自己被別人牽著鼻子走的狀態。
人人生就一雙眼睛。可以火眼金睛觀察到他人最細微的缺點,卻唯獨看不見自身的
錯處。一旦遭遇矛盾挑戰,往往把憤怒和怨恨的火力都集中在對方,卻很少有捫心
自問的內省。當生活朝你迎麵扔過來一隻青檸檬,你是埋怨它的味道酸澀,還是享
受它變成檸檬汁後的清爽,就完全因你的視角和內心所造的心境而定了。
這本書埃利斯能把B步驟特別分離出來,確實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