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的影評書評公眾號: 圓圓其說

我讀我寫,因為我試著了解人心和人生。你哭你笑,因為你感我所感,思我所思,彼此明白,滄海一粟在宇宙荒洪中,並不孤獨。
個人資料
兩者之間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學習的藝術” - 天才戰勝自己,戰勝別人的旅途

(2015-01-30 07:14:24) 下一個
在談論”學習的藝術”這書之前,讓我們先來看看本書的作者喬希.維茲金(JoshuaWaitzkin)
是誰。這位1976年在美國出生的國際象棋手,武術師,作家,從小就被人稱為神童。
從八歲開始,他一直是全美同齡人中級別最高的棋手。他在十六歲,十七歲時,曾
連續兩屆拿下全美國際象棋青少年組冠軍。作為美國家喻戶曉的年輕棋手,喬希的
故事被好萊塢拍成了電影 ”王者之旅” (Searching for Bobby Fischer) 。後來
因為對東方哲學的興趣,喬希從二十二歲時開始學習太極拳,此後一共獲得了13項美
國推手大賽冠軍頭銜,並在2004 年台灣舉辦的太極拳國際錦標賽中獲得了推手賽的
世界冠軍。

在喬希的生活中除了比賽就是訓練。從12歲起,他就一直寫周記,記下自己的學習
心得,不斷觀察自己的心理變化。根據作者本人的說法,”我所擅長的既不是太極,
也不是象棋,而是學習的藝術。這本’學習的藝術’旨在講述我的學習方法。”

這位文武雙全的天才在書中並沒有教人下棋或者武功的技巧,因為他更感興趣的是
如何激發內在的潛力,從而戰勝別人,挑戰自己的心法。由於這書在他多年周記的
基礎上完成,寫作是按時間順序推延的。雖然這無損書中真知拙見的可讀性,但對
於知識體係的歸納而言,卻顯得過於零亂。按我對書的理解,學習藝術的第一步需
要確立學習的目的。

袁騰飛最怕人問他的問題是,”老師,您說學曆史有什麽用?”老袁會坦誠地回答
說,”學曆史真沒用。你還是去學印鈔票吧,那來錢快。最管用。”喬希也有類似
的調侃。”如果考試是以成績為目的,那麽最快捷的辦法是去偷考卷,但這樣做的
結果永遠沒有辦法領會到學習本身的價值和美妙之處。"

喬希之所以學棋,是因為他六歲在中央公園裏閑逛時對棋盤生出的好奇。相比較於
那些追逐名利的野心,孩子們與生俱來的、未被世俗玷汙的好奇心引發了對知識探
尋的動力,使他能夠在將來漫長的歲月中,麵對失敗和壓力,保持對學習的熱情經
久不息。

作為從小處在強烈競爭狀態下的棋手,在喬希的書中有大量的章節闡述他對於勝利
和失敗的態度。雖然絕大部分人參賽的目的是贏,但如果把輸贏看得太重,很容易
讓人陷入固步自封的局麵。想像一個有天份小孩,先是因為優質基因而連連獲勝,
但之後隨著象棋比賽日益激烈,對手的反擊更為強勢,他便開始對比賽失去興趣。
由於脆弱的自信心,他會開始選擇避開挑戰,以保持他曾經完美無缺的形像。失敗被
他看成一場危機,而不是一個成長的機遇。所以一兩次暫時的失敗,卻可能使他成為
長久的敗將。

書中舉了一個形像的例子。喬希在上學的路上,見到一個在街上漫跑的年輕女孩。
她在過馬路時,側麵突然衝過來一輛的自行車,雖然騎車的人在最後關頭努力刹車
了,但自行車還是輕輕地撞上了那個女孩。這就是那個女孩一生中生死攸關的重要
時刻。當時如果這個女孩能夠及時退回到人行道上,她完全可以避開這個小意外而
毫發無傷,然而這個女孩轉過頭來咒罵著那個快速蹬著自行車離去的人。這個時候,
一輛出租車從路口快速地開了過來,把她撞飛了出去。女孩被撞上了一根街燈柱,
不省人事地躺在一片血泊之中。

其實這本來是一個可以避免的悲劇。女孩並沒有因為自行車受什麽傷,但是她沒有
從這個小事故中機警地做出正確的反應,而是去跟騎自行車的人生氣地理論,用她
的勃然大怒取代了鎮靜的理智。女孩的這些反應和棋手在棋盤上常犯的錯誤有驚人
的相似之處。犯了第一個錯誤並不可怕,但人卻往往屈從於一種令人不安的預感,
接踵而來犯了第二,第三,甚至第四個錯誤而導致一係列災難性的後果。

由此引申出一個觀點:下棋從表麵上看來在是和別人在撕殺,其實往往是自己和自己
的內心交戰。當在比賽中處於劣勢,人會全身緊繃,從場外傳來的任何噪音或刺激,
都會被自己放大,而覺得無法忍受。所以一個棋手首先要學會的是麵對壓力,如何
控製和調整自己的情緒。學會在身處劣勢時,如何保持頭腦冷靜,控製意識的流動,
對未知事物做出迅速的判斷應對。

古印度有一則寓言。說有個人想步行穿過大陸,但當時地上布滿了荊棘。他有兩個
選擇:一是鋪一條路,征服大自然;二是做一雙草鞋。而做草鞋指的就是他內心的
解決方案。如同在比賽中不能指望周圍有一個安靜的環境一樣,這時唯一的選擇就
是用平心靜氣來應對嘈雜聲。平靜接受眼前的事,就像柔韌的草葉,在勁風中左右
搖擺,以頑強的生命力幸存下來。小草的成功不是建立在一個“服從於他”的世界之
上,而是建立於才智的定力與堅韌的意誌力之上。選手需要在輸贏成敗之間達到一
種奇妙的平衡。在學會冷峻規則的同時,卻又不能失去對學習的熱情。一邊尋找更
加強大的對手來刺激自己成長,一邊通過贏得勝利來維持自信。

在下象棋十多年之後,喬希的主要目標不再是追求輸贏,而是通過學習來更深刻地
了解自己。他開始學習東方哲學,開始學"道德經"。喬希認為普通選手和優秀選手
的重要區分在於是否有掌控全局的能力。除了對自己的情緒和思維的良好掌控之外,
要如何在比賽中影響對手,將他引入更適合自己的棋勢,或打法之中呢?

在太極課上,老師教他“以靜製靜,以動製動”。意思是要成為對手的影子,“如
影相隨”。如同玄學的哲理,讓喬希產升了困惑。“影子”是“果”而非“因”,
既然後發,怎樣才能搶占對手的先機呢?通過大量的推手練習,喬希終於領悟到
“以靜製靜,以動製動”這句話其實是指從最初讀懂對方的意念到最終操控對方的
意念。“相隨”理論的最終表現形式是角色的互換:跟隨者轉變成了領導者,進而達
到對全局的掌控。

以多年國際象棋的經驗,喬希發現技藝超群的大師通常能夠進入對手的思維世界,
用策略使對方如同被施了催眠術一般,而這套手段的關鍵就是要能使對手毫無察覺
地上鉤。開始武術比賽的時候,喬希已經能夠讀懂對方任何一個細微動作和表情後
蘊藏的心理活動,並且善於控製自己的肢體語言以傳遞給對方誤導的信息。在太極
拳國際錦標賽上,喬希觀察到對方在雙腿重心轉移之前,有眨眼睛的習慣。於是他利
用眨眼的信息,趁對方重心轉移之際,向對方發動突然襲擊,從而一舉獲勝。

對於他在國際象棋和太極拳賽中的一路凱歌,喬希從不把自己的勝利歸功於他是一
個優秀的運動員,而在於他是更好的思想者。他把多年參賽訓練學習的經曆寫下來,
就是希望能傳達一些可以讓人終身受用的學習理念。它們不光可以用於各種體育競
賽和商業談判,更重要的也同樣適用對知識和對自身潛能的探尋之旅。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