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寫了篇名為"沒人有時間"的文章,提到回國時的忙亂。後來想想,沒時間應該是
世界性,或者說現在普遍存在的現象。
聽電台裏說,美國的青少年,每天平均發一百七十六個短信。也就是說,除去每天
八小時睡眠,平均每五分半種發一次短信,所以他們常常會忙得抬不起頭來。相對
不那麽依賴social media的大人,同樣忙得不可開交。時間被公私不分地交叉重疊
著使用: 吃飯的時候聽著客人的電話,該睡覺的時候趕寫著報告,跑步健身的時候
看著新聞。
就這樣,時間還是不夠用。特別是當你處在上有老下有小,事業職場必須麵麵兼顧
的階段。所以表情開始變得僵硬,說話變得簡短。多少次,我們不得不以這樣的方
式去開始或終結一場對話的:"對不起,現在我沒空。””下次,等下次有空了再說
吧。” 我們總把希望寄托在將來身上,就好像已經往一個叫將來的銀行裏儲存了許
多時間一樣。
聽我說沒時間,兩個朋友,兩個反應: 第一個安慰我說,時間嘛,擠擠總是有的。
至理名言聽上去似乎沒錯,但卻改變不了兩個簡單的事實。一,每天隻有二十四小
時。光是上班和開車的時間已經去了一大半,再除去睡覺吃飯,滿打滿算,每天剩
下的時間無非三個鍾頭而已。第二,也是更讓人沮喪和氣餒的一點,自己的時間
往往自己做不了主,卻常由別人說了算。比如公司幾千個人裏,認識的,不認識的,
統統都可能會要求你參加這樣或那樣的會議。一天三五個會下來,除了頭昏腦脹之
外,基本上一事無成。即使下了班,節日的派對,孩子的功課,生病的父母,漏水
的屋頂等等等等,哪件不管都不行。方方麵麵,橫七豎八,一樁一件把時間表早就
塞滿了。還能再怎麽擠,除非每天再少睡兩個小時?
每晚的情形都差不多。抬頭一看,時針指向午夜,頭昏眼花之餘,幾乎想不起來今
天一整天都忙了些什麽。東摸摸,西轉轉,一天又被瞎混過去。時間等同生命,眼
睜睜看著被一塊塊切割了出去,留給自己的那一份又在哪裏? 自己當初的目標和計
劃呢? 最想做的事,最想見的人,難道就要一直被無限期地擱置下去? 更可怕的是,
如此日複一日,明天就是今天的翻版,後年就是明年的延續,渾渾噩噩忙忙碌碌,一路
惡性循環下去,那這一輩子到底在為什麽而活? 我不敢再往下想。
遇到第二個朋友更絕。我在說沒時間,她卻向我講了一個故事。話說她在朋友聚會
上,聽到有人在抱怨,”哎呀,我現在好想回國去。可惜呀,我就是回不去。”
我朋友問,”怎麽了,你為什麽回不去呀?”
”我申請了移民,正在美國做移民監。如果現在回中國,將來可就進不來美國了。”
朋友推出結論,”那說明你並不是真的想回國呀。你最想要的其實還是綠卡。魚翅,
熊掌,你什麽都想要,所以活得辛苦。這還有什麽可抱怨的呢?”
朋友的提醒,讓我一下子明白過來: 表麵上看起來的時間問題,其實是出在一個
‘貪’字上了。事業要,家庭要,金錢要,健康要,自我要,愛情要,孩子要,興
趣要,朋友要。。。所以 to do list 就一樣一樣添加上去,直到把我們壓得精疲
力竭,心煩氣躁。
既然時間不會多出來,要想給自己留出一片清靜來,符合邏輯的解決方式隻能是減
法。去繁就簡,對可做可不做的事,可見可不見的人,就得一件一件從日程表上減下來。
就像給植物剪枝一樣,隻有把那些看上去繁茂,其實卻在消耗養料的多餘枝條剪去
之後,才能確保主要的枝條有足夠的養分和空間去茁壯成長。
但在大刀闊斧的精簡工作開始以前,我們先得問問自己,搞清楚一件事: 到底我們
最想要的是什麽? 然後將願望進行優先主次的排序,把時間先用去滿足我們認為最
重要的那部分。如果一個人的最終目標是變得智慧,那每天就該去多翻翻書。如果
覺得孩子才是世界的中心,那就該拿出更多的時間去陪他。
答案的先後排序沒有對錯。隻不過, 一個人的時間到底花在哪裏,在幾年,幾十年
以後總能看得出來。
回不回,怎麽回??
讓 孩子當二代,還是讓孩子當中國孩子呢
好多的事情,都想不明白。
五十多後明白了,但晚了。
謝謝。
而,有豐富收獲的:則剛好相反。
很多一生無所收獲的生活,---多是從目的的始發之前太功利、任隨己意、隋波遂流。
上帝給與每一個人的時間是一樣的的。公平的。
生存的價值取向:定奪一個人的生活目的、方向、道路。
現實生活的空間大小:是 生活的價值觀 所根基。
時間的多少、長短是:被空間的大小所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