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的影評書評公眾號: 圓圓其說

我讀我寫,因為我試著了解人心和人生。你哭你笑,因為你感我所感,思我所思,彼此明白,滄海一粟在宇宙荒洪中,並不孤獨。
個人資料
兩者之間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觀泰囧 vs. 一九四二之輕重

(2013-03-29 16:18:55) 下一個


在一周之內,連續看了泰和一九四二這兩部電影,立刻掂出其中的輕重。

兩片說的都是路上的事。不同在於,泰是去泰國旅行中,發生諸如丟護照看人妖被人追打的娛樂。而一九四二則是在河南旱災的背景下,災民為了逃避戰亂饑荒,經曆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慘痛。

看泰時,我真笑了好幾回。徐崢,王寶強,黃渤三人組合的喜劇表演確實可圈可點。但如果十分鍾之後,你問我關於這部電影的劇情和細節,我除了告訴你挺搞笑,其餘就沒啥可說的了。

一九四二年災民的饑寒交迫雖然通過大導演的手筆運鏡,讓人感同身受,但二零一二年進到電影院的觀眾大多卻是嚼著爆米花,摟著情人來找樂子的。大凡身心正常的人,通常喜歡旅行多過逃難,喜歡快樂多於悲傷。

人說,正是一九四二的重,成就了泰的輕。現在的人是太需要被愚樂了。 這可能也解釋了兩者票房的懸殊。泰上映一個月票房達到12億,成為華語片有曆以來的票房冠軍。而馮小剛的一九四二,票房不到4億,據說連本也難收回來。

其實,愛情片的好看,在於讓你想起某個藏在心底的人,讓你重溫早以淡忘的情懷,看的是過去。而曆史片的好看,在於"鑒前史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看的是現在和將來。

套用一九四二裏一句台詞的思路,災民是中國人這個身份之前,他首先是一個人。所以把一九四二歸成一部曆史片,固然沒錯,但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個人性展現的大舞台。隻要人性不變,人情不變,那麽現在和將來隻能是曆史的延伸。這不是時間概念,而是邏輯推理。時間,地點,災難隻是故事發生的一個背景,作用如同戲台上的道具,而人性才是台上亙古不變的主角。比方說,換個朝代,屈原最終的結局還得死而後已,悲憤投江。而和坤一定還能呼風喚雨,富可敵國。因為曆史永遠借著時空的布幕,上演著循環往複的故事。

饑餓不僅在一九四二年在河南發生過,而天災人禍的形式也不僅止於饑餓。電影的初衷不是為了嗜血而轟炸,不是為了煽情而死人。而是借用一個逼真的場景,把如你如我的普通人,趕到一個叫天不靈呼地不應的絕境之中,才能顯露出生命中的真假。如同泰中為男女吃醋而引發的打鬥,和一九四二裏為了最後一口救命糧食而引發的打鬥,其中的內涵和份量是絕不一樣的。

在一九四二,餓殍千裏,血肉橫飛的的舞台上,父親為了幾升糧食賣了女兒,母親為救孩子賣了自己。妻子可以為兩塊餅幹出賣貞操。在漫長的饑餓,寒冷,轟炸的夾擊之下,離鄉背井的災民,開始失去親人,失去廉恥,失去尊嚴,失去信仰,失去方向,完成了從人到獸的轉變。

老話說,"倉廩實而知禮節" 所以當倉庫是空的,肚子是癟的時候,我對一九四二裏獸的行為表示同情和理解。但我困惑的是,當倉廩實之後,人是否真能夠自然進化到知禮節的地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