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818那些年你知道和不知道的英文牛歌和牛人(之N)

(2015-05-28 09:57:10) 下一個



Norwegian Wood  
 
約翰列儂有了外遇,而這個外遇居然是圈內一好友的女人。他們來到一個較簡陋的鬆木木屋,在那裏,他們並沒有發生什麽,不知道出於什麽樣的原因,反正是Nothing Happened,列儂睡在了洗手間裏,第二天早上醒來,伊人已經不見了。 

這讓列儂很鬱悶,於是,他想把這次鬱悶的經曆寫首歌。於是,他請來好友保羅麥卡特尼幫忙。為了避免列儂的妻子不悅,保羅把歌詞寫得相當隱晦。 

保羅也知道那間鬆木木屋,一座簡陋的,正在裝修的木屋。本來,保羅要把這首歌的歌名叫做【Cheap Pine】,因為那樣的廉價鬆木屋在北歐隨處可見,以此來隱喻列儂的那種鬱悶的外遇,不過就像那普通的鬆木木屋,一把火燒了都不可惜,家常便飯嘛。但保羅又覺得這名字不好聽,沒有美感。於是靈機一動,改用了【Norwegian Wood 】。 

什麽叫做化腐朽為神奇,這就是!之後,列儂又給加了個別名叫【This Bird Has Flown】。就這樣,The Beatles的另一首傳世經典誕生了。 

當然,這歌之所以那麽經典,還要感謝一個叫春上春樹的日本人。 

當年保羅幾乎是歪打正撞地為那首歌起名【挪威森林】時不會想到,這首深邃優美,雋永迷人的旋律,二十年後,為那個正開酒吧的春上春樹帶來了無盡的靈感。這位The Beatles的資深粉絲,憑借此靈感寫出了超越這首歌曲的一部同名小說,而這部沒有獲得過任何獎項的小說,卻為全球無數的小資們打造出一片挪威森林式的精神家園。。。 

雖然年代有些久遠,聲音的效果已經不那麽好了,可這樣的老歌還是值得打擾你一下的! 

歌曲鏈接

Nocturne 
 
挪威森林固然已成為一大批年輕人的精神家園,但是,在挪威,還真的有一個虛擬空間,在那裏,同樣聚集著一大群人,隻不過,這群人更虔誠。他們以音樂為衣裳,於是他們銀裝素裹;他們以音樂為宗教,於是他們洗耳恭聽。。。他們把這個地方叫做神秘花園 Secret Garden。神秘花園有兩位園主,一位是來自挪威的Rolf Lovland,另一位是來自愛爾蘭的Fionnuala Sherry 

1994年,在歐洲歌唱大賽上,兩個才華橫溢的年輕人相遇了,於是,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Secret Garden就這樣橫空出世了。轉年,他們便憑借這首New Age 風格,僅有24個單詞的單曲【Nocturne 夜曲】,一舉獲得在歐洲擁有最多觀眾的歐洲電視歌曲大賽的金獎,創下了40年來這個具有極高聲望的大賽從沒有一部器樂作品獲金獎的奇跡(歌裏麵人聲的演唱隻在開頭和結尾短暫出現,而各種弦樂,器樂編織出的曼妙之音,構成了歌曲的主旋律,空靈悠遠,宛若天籟)。 

對於Secret Garden,我們大家可能更熟悉的是那首流行歌曲【You Raise Me Up】,筆者在D組介紹【Danny Boy】時,曾比較小人地說:如果【You Raise Me Up】沒有從【Danny Boy】中獲得大量的靈感,打死我也不信。其實,不用筆者的小人揣度,本來那首歌人家Rofl Lovland 就是根據那首古老的英格蘭小調,再創作而成的,對此人家從來沒有掩飾過!隻是,這樣的流行經典似乎並不是Secret Garden所追求的,他們更希望用他們的音樂去放鬆人們的身心,去輔助人們的冥想,使人們真的能通過音樂本身,去到那個由他們所創建的神秘花園。。。 

歌曲鏈接

 Nothing Compares To You  
 
愛爾蘭,流行音樂的重鎮。 

不光是剛剛提到的神秘花園的另一位園主Sherry來自愛爾蘭,筆者在C組還曾介紹過那首感動了整個愛爾蘭的民謠【Craigie Hill】的演唱者卡蘭迪倫(Cara Dillon),不過,與這位西妮德奧康娜(Sinead O'connor)相比,他們簡直就是名不見經傳。 

愛爾蘭還有一支很牛逼的樂隊,叫小紅莓樂隊,又名卡百利樂隊(The Cranberry,怎麽還沒介紹到他們呢?),很多中國朋友說我們的天後王菲就是模仿小紅莓樂隊的那個主唱Dolores的咽音發聲的,可筆者不這樣認為。 

小紅莓樂隊的那個主唱Dolores的偶像正是筆者馬上要介紹的這位西妮奧康娜,這位光頭大美女的演唱風格,深深地影響了小紅莓主唱Dolores。然而,作為年長於Dolores的王菲而言,她的出道與小紅莓不分前後,雖然她翻唱過小紅莓的歌,但與其你要說天後模仿小紅莓,倒不如說這位愛爾蘭光頭女星對天後的影響更為深刻(估計王菲本人也更認可後者),尤其是西妮奧康娜那種叛逆的個性,一定是年輕時的王菲所仰慕的。 

當然,王菲的叛逆是浮於表麵的,而西妮奧康娜的叛逆不僅僅是她那醒目的光頭造型,更是由來已久,在她童年時期的不幸經曆中形成的!看看她後來的壯舉:拒絕格萊美頒獎典禮;當眾撕毀至尊無上的羅馬教皇的畫像;而就在隨後的紐約麥迪遜花園鮑勃迪倫30周年紀念演唱會上,當西妮奧康娜要演唱【I Believe In You】時,台下的天主教徒們噓聲一片,以致於她不得不兩次叫停試圖開始的伴奏樂隊。麵對羞辱,這個小女子沒有退縮,她大聲地清唱了雷鬼樂之父鮑勃馬利的那首【War】,以此向台下的無禮觀眾宣戰。。。 

對教皇的不敬,顯然是幼稚的。對此,她付出了代價!但在筆者看來,她,這個光頭美女更像個真正的信徒! 
 
回到這首【Nothing Compares To You】,這是她二十多年前的成名作,來自美國音樂天才王子Prince(牛人一個,那個年代唯一與邁克爾傑克遜分庭抗禮的人)創作的作品。非常喜歡這首歌的MV,整首歌幾乎都是這位光頭大美女的麵部特寫。如果沒有對自己形象以及唱功的非凡自信,是做不到鏡頭麵前的淡定從容的!而隻有她,鏡頭麵前,那堅毅的目光,像個聖徒! 

歌曲鏈接

 

No Woman No Cry 
 
鮑勃馬利(Bob Marley),對,剛剛提到的光頭歌手西妮奧康娜在惶惶無助中,就想到了他。他的那首【War】給了她當時的勇氣和力量。因為,他是她的偶像。 

作為雷鬼樂(Reggae)的鼻祖,鮑勃馬利真的是牛人啊!他的生日是牙買加的法定節日,除了英國女王,全世界不知誰還有這樣的殊榮。 

我們可能並不太熟悉他的音樂,就比如這首【No Women No Cry】,怎麽讀怎麽有點兒“No Zuo No Die”的感覺,再試著聽一下,可能會覺得很奇怪,好像也不怎麽樣嘛!可是,如果你去Youtube上去看看,鮑勃馬力的歌曲,點擊都是千萬以上的。無數大牌樂隊都翻唱過他的作品,無數大牌歌星都是他的粉絲。。。 

他的音樂是具有革命性的。筆者不懂用專業術語去描述它的特點,但可以找一個容易理解的例子,比如崔健同學的那首【花房姑娘】: 

我獨自走過你身旁  
並沒有話要對你講 
我不敢抬頭看著你的  
噢臉龐 
你問我要去向何方  
我指著大海的方向 
你的驚奇像是給我  
噢讚揚 
你問我要去向何方  
我指著大海的方向。。。。 

 那種一頓一挫的唱法,那種你怎麽樣,我怎麽樣,你,你,你怎麽怎麽樣,我,我,我怎麽怎麽樣的表達方式,就是從雷鬼音樂中吸取的元素。。。 

當然,對於社會,政治及人文的關懷,那才是Bob Marley的雷鬼音樂的真正靈魂所在! 

36歲就離開了人世,短暫的生命,永恒的光芒,這就是Bob Marley。。。 

歌曲鏈接

 No Matter What 
 
又是愛爾蘭來襲!

在前麵的I組,曾提到過八九十年代的男孩偶像的熱潮,其來龍去脈,在此再稍微梳理一下: 
 
70年代末到80年代期間,美國音樂人莫瑞斯斯塔(Maurice Starr)先後打造出來了兩個團隊,一個是黑人男孩組合New Edition,一個是白人男孩組合新街邊仔New Kids On The Block 
 
盡管這兩個組合都比較成功,但得到的評價是不同的:New Edition被認為是實力派組合,其中的重要人物鮑比布朗Bobby Brown(也就是惠特妮休斯頓的老公,把老婆害得不輕)後來還拿到過格萊美獎;而新街邊仔盡管當時的商業成績非常火爆,但並沒有得到美國主流樂評界的更多肯定,業內覺得這種靠臉蛋、舞蹈和口水情歌哄小孩子們的模式隻能是曇花一現,不會具備長久的生命力和藝術價值。 
 
另美國行家們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幾年後這種模式在歐洲會大紅大紫。剛出道時僅僅被稱為英國的新街邊仔的接招合唱團(Take That)很快其全球知名度就遠遠超越了正宗的新街邊仔,以至於另一個組合男孩地帶(Boyzone)出道時,被稱呼為愛爾蘭的接招,此時英倫三島的青春風暴勢頭無比迅猛。 
 
而作為打造這種模式的鼻祖美國人當然不會坐視他人獨大,他們隨後幾年也陸續推出了後街男孩(Backstreet Boys) 、超級男孩(N'Sync)等組合來爭奪這部分市場,而Take That裏麵的人氣偶像羅比威廉姆斯Robbie Williams又單飛發展了,因此美國的男孩們開始占據了明顯的上風,特別是後街的領軍地位不可動搖,直到90年代末期才又有一支愛爾蘭組合西城男孩Westlife殺出來與之抗衡(剛剛提到的神秘花園的那首【You Raise Me Up】就是以西域男孩的演繹最為經典和深入人心的)。 
 
當然,進入21世紀以後,青少年的音樂口味更趨向多元和另類,那種陽光帥氣的風格也開始逐步讓位於壞、痞、酷,因此男孩偶像這種模式也漸漸成為了昨日之黃花。 

大概就是這樣吧!在男孩組合方麵,愛爾蘭也是絕對勝出! 

這首【No Matter What】,電影《諾丁山》的插曲,就是來自愛爾蘭的組合男孩地帶(Boyzone)的一首非常動聽的作品。 

歌曲鏈接

 5+1.【Nine Million Bicycles 
 
凱蒂麥拉(Katie Melua),出生在前蘇聯的格魯吉亞,感謝戈爾巴喬夫,蘇聯解體後,童年的她隨家人先後移居到北愛爾蘭以及愛爾蘭,最終定居到了英國倫敦。15歲時,她的音樂天賦在一次電視歌曲比賽中開始展露,並在幾年後被唱片公司簽下推出。 
 
凱蒂麥拉實在不是什麽大牌,不是什麽牛人,但她的這首【Nine Million Bicycles】真的非常動聽,MV做得也漂亮,別致,有創意,更何況歌中唱到: 

北京城裏有九百萬輛自行車,這是個事實,是我們無法否認的事,就像我會愛你,直到死去;北京城裏有九百萬輛自行車,而你也知道,我會愛你,直到死去。。。 
 
當然,我們知道,北京城裏並沒有那麽多自行車。但,我們還是要,相信愛情,不是嗎? 

歌曲鏈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不見人煙隻見花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希奇古怪' 的評論 :
我就當這話是誇我的啦:)
希奇古怪 回複 悄悄話 nothing compares to you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