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開頭的歌:
1. 《BILLIE JEAN》
沒啥懸念,邁克爾傑克遜(Michael Jackson)應該不用我多廢話了。
這首《BILLIE JEAN》絕對是他眾多經典中的經典歌曲!此歌無論創作、演唱、舞蹈、編配乃至MV的製作無不精美,將近30年過去了,現在看來也毫不落伍。我現在仍能清晰地記著,當年青春無敵的邁克爾傑克遜,黑衣閃銀光,亮鞋踏怒雪,隻一個人的舞台,便征服台下大腕無數!想想今天的一些所謂“大腕”,台上唱個歌,一大群人幫忙伴舞烘托,簡直是弱爆了!
其實,同樣在B組群裏,《BEAT IT》《BAD》《BLACK OR WHITE》《BEN》等,隨便單個拿出來都可以入圍TOP5,可沒辦法,MJ太強大,隻能並在一起了。
2. 《BOHEMIAN RHAPSODY》(《波西米亞狂想曲》)
皇後樂隊(QUEEN)是20世紀70年代一支傑出的華麗搖滾樂隊,這支來自英國的4人樂隊創造了一種如歌劇般華美、如史詩般恢弘的音樂。
很少有樂隊能象QUEEN那樣徹底地體現70年代世界搖滾舞台的豐富多彩。QUEEN就象一個綜藝大廳一樣,完美地將華麗搖滾,前衛搖滾,古典音樂及重金屬熔為一爐。而這首《BOHEMIAN RHAPSODY》就是這種風格的完美體現!
沒聽過這歌之前,真不懂什麽叫狂想曲。
主唱Freddie Mercury以高亢璀璨的獨特音色聞名,被認為是音樂史上最偉大的嗓音之一。1991年11月24日,在他公開自己病情僅僅一天之後,他死於艾滋病引發的支氣管肺炎
關於皇後樂隊,罄竹難書!還是聽歌吧!
3.《BLOWING IN THE WIND》
BOB DYLAN,美國民謠大師。不知道為什麽,DON MCLEAN 在《AMERICAN PIE》中,把鮑勃迪倫比做小醜,大概是憤青看到當時的鮑勃迪倫風頭直壓貓王,很是不滿吧。
在美國,如果有一首歌的意義已經遠遠超越了音樂的範疇那一定是這首《Blowin' In The Wind》,青春、成長、生命、和平、自由、詩歌、世界,每個人都應該在十八歲時唱出這首旋律,在你滿頭白發的八十歲的時候,側耳傾聽,風中還會傳來自己當年歌聲的回響。 這首出自60年代的歌曲是鮑勃迪倫(Bob Dylan)的代表作,不過他雖然是這首歌的作者,但卻並不是首唱者,而歌曲的誕生甚至有些無心插柳。
當時的鮑勃迪倫尚無太大名氣,更多的是在幕後工作。一次唱片公司在為鼎鼎大名的民謠三重唱組合Peter Paul And Mary(彼得、保羅和瑪麗)錄音時,因為對原定的一首歌不滿意,製作人於是讓鮑勃迪倫馬上再寫一首歌出來,鮑勃迪倫隻用了十分鍾就完成了這首《Blowin' In The Wind》,他自己承認曲調借鑒了一首來自19世紀的黑奴歌曲《No More Auction Block》,歌詞則借鑒了五十年代歌手Eddy Arnold的《I Really Don't Want To Know》,本來隻是臨時救急交作業,不料一曲20世紀的曠世傑作就這樣誕生了。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後來,電影《阿甘正傳》中,青春叛逆的珍妮在舞台上裸體演唱這首《Blowing in the Wind》(答案在風中飄),再合適不過,那是戰後出生的一代美國人的精神寫照:富足的童年時代,憤怒迷惘的青年時代和回歸的中年時代。
就連筆者也曾在自己的“著作”中,無病呻吟地引用過這首歌的歌詞
隆重推薦“小娟&山穀裏的居民”合唱組演繹的版本。大師本人的版本嘛,筆者覺得對第一次聽這歌的人,可能吸引力不大:)
4. 《BAHAMA MAMA》
Boney M是七、八十年代的迪斯科熱潮中,德國(確切地說是西德)獨領風騷的著名組合,擁有很多首膾炙人口的歌曲,除了這首,還比如《BROWN GIRL IN THE RING》《RIVERS OF BABYLON》等。 本來這歌達不到TOP5的經典程度,但是,沒辦法,這首歌在80年代曾響徹兩岸三地,對年少的我們衝擊是相當大滴,必須紀念一下!
記得光是港台就有至少十幾個版本,而填的詞也五花八門,包括《二八年華》,甚至搞笑版的《癩蛤蟆媽媽》,當然,公認最佳的翻唱是甄妮的《夢中的媽媽》。此版本傳到大陸立刻風靡,從朱明瑛到成方圓,那個時代的哪個女歌手沒唱過《夢中的媽媽》? 這首歌後來在大陸還一度被禁播。如果那時候你沒聽夠,現在好啦,使勁兒聽吧!
5.《BROTHER LOUIE》
除了英美,英文歌曲的最大出產地是北歐,尤其是瑞典,估計後麵會陸續介紹到。德國雖不算北歐,但八十年代迪斯科風行,在德國,居然出現了兩隻世界級樂隊,一個是剛才提到的BONEY M,另一隻就是這首《BROTHER LOUIE》的原創者Modern Talking組合(摩登淘金合唱團)。憑借這首《BROTHER LOUIE》,倆才華橫溢的帥哥Thomas Anders和Dieter Bohlen紅遍全球,事業達到頂峰。據說,這首歌當時被50多種語言翻唱,其受歡迎程度可見一斑。
然而,就像大多數過早大紅的樂隊組合一樣,一火就思單飛。這種例子後麵還會碰到不少。86年《BROTHER LOUIE》唱遍全球,87年這倆BROTHER分道揚鑣。其實,也正常,年輕時誰沒任性過呢?倆人的再次聚首卻是十年之後啦!不用唏噓,人家很好!
如果你對這歌還沒印象,恭喜你,你真年輕啊!年輕真好!
凡是八十年代就開始聽歌的人不會不記得那首《路燈下的小姑娘》:“親愛的,小妹妹,請你不要不要哭泣;你的家,在那裏,我會帶你帶你回去”。。。那時俺也年輕,而且非常年輕,對麵的女孩兒穿著軍大衣,伴隨這節奏在跳八步,那身姿真的婀娜。。。
那個狂想曲因為有了中間那段,我非常喜歡!這首憂愁河上的橋如果是他倆的和聲,我會列入進前五的。可惜隻有加芬克爾的獨唱。
嗬嗬,還你資深啊!我沒聽過那首OPPORTUNITIES,馬上找來聽聽。
嗬嗬,你這也太八卦啦!音樂圈兒狗血的事太多啦,沒有狗血,就沒有經典:)
謝謝來讀來聽!
哈哈,你小弟厲害!十歲啊,就能品歌啦!那個狂想曲有兩個視頻版本,個人覺得還是他們年輕時大長頭發的那版好.後來,86年那個現場版,他們有些老了,聲音失去了華麗色彩.很有趣,和這歌相反,老鷹樂隊年輕時演繹的加州旅館就沒有他們老了之後演繹的精彩.當然,這些也都是我個人的喜好而已.謝謝你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