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46)
儒者,人需也;鴻儒者,人類需也!然吾不見之久矣!
多久?一百來年吧!百八十年對於曆史,不過白駒過隙;而對於人,那幾乎是永恒。
雖然我們不能對鳴叫的夏蟬講述冬天的故事,然而,在這談笑無鴻儒,往來俱白丁的時代,我們真應該好好講述那些鴻儒的故事的。
前兩天,看到一篇網友的文章,他說真希望自己生活在民國。我想很大的一個原因是,那個民國裏有他們——最後的鴻儒大師們。梁啟超,蔡元培,辜鴻銘,胡適之,王國維,林語堂,陳寅恪。。。太多了。當然,他們中的一些人是不喜歡人們稱他是“儒”的,因為他們認為自己的使命就是要砸爛這個“儒”的。然而,他們自己可能也並不清楚他們骨子裏的“儒雅”。
其實,就在這些大師們出生之前的幾十年,在西方人眼中,中國人還像一尊精巧的瓷器一樣細膩而迷人。那是因為伏爾泰在他的《風俗論》中說:中國人是世界最公正,最仁愛的民族,中國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優美,人口最多,治理最好的國家。以至於那個奧地利女王瑪麗婭竟然誇張地說:“與來自中國的財寶相比,世界上所有的鑽石都一錢不值!”
曆史就是這樣的奇妙,它可以幾千年都漫不經心地以同一方式向前推進,也可以在瞬間變臉,以一副完全陌生的姿態出現在人們麵前。中國近代史非常不幸(也許是有幸),就連續出現了兩次這樣的變臉。一次是滿清變民國,一次是民國變共產。
幸福來得太突然都不行,因為沒有準備好嘛,何況國運乎?
扯遠了。回到鴻儒上來。
在此國祚突變的年代,中國儒史中最有魅力的一批鴻儒們出現了。
他們是些已無科場可蹬的“舉子”們,他們滿腦子的經史子集,卻遠渡重洋,或公派或自費,去要把西方的本事學回來。他們做到了,他們學貫中西,成為一代大師。他們是當時世界上最受尊敬的人:
在當時的歐美學術界,你要說你不知道辜鴻銘,你都不好意思跟人談話,因為辜鴻銘的哲學專著是德國,這個哲學國度的大學中的必備教材。是什麽原因使這個帶辮子的中國小老頭寫的哲學書被德國人如此看重?我相信那肯定不會是康德,尼采們的那類東西。
我們讀林語堂的《京華煙雲》,那是這老兄在巴黎時用英文著就的,原名《Beijing , at the Moment》,是當時的歐美暢銷書。書中描寫的完美東方女性,讓西方人如醉如癡。後來林語堂在美國寫的《生活的藝術》,被多次再版,成為歐美各階層人士的枕邊讀物。是什麽魅力,讓一個中國人筆下的生活與藝術觀得到西方人的趨之若鶩和追捧?但肯定不是林先生對西方生活和藝術的概括和總結;
當時有一句最顯身份的時髦用語:我的朋友胡適之。這話不僅在中國流行,在西方也流行。胡適之先生為什麽那麽POPULAR?這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在中國人麵前大肆宣揚西方文化,但在西方人麵前卻是大肆宣揚中國文化的!在他身後,蔣中正先生給他的挽聯是對他一生最中肯的評價:新文化中舊道德的楷模;舊倫理中新思想的師表。
還有很多很多,梁啟超,蔡元培,王國維,陳寅恪。。。絕代鴻儒,高山仰止!
後來的人們繼續留著洋,但這樣的大家們再也沒有了。後來的佼佼者們無非就是李政道和楊振寧們,西方專業思想下培養出的某一領域裏的專家,他們已不可能成為大家。
因為這些人再也沒有了“儒”的魅力了!
那麽,到底“儒”的魅力在哪裏?(待續)
嗯哪!:)
這麽好的回帖,為什麽係統都不給個提示呢:)?
非常欣賞CAD通過對商者與儒者的對比,爾虞我詐的商場使人們對平和公正產生強烈的內心需求,從而給出商者為什麽向儒者靠攏的心理解釋。
關於商和儒真是個太大的題目,幾乎就是西方和東方的價值體係的各自基礎,有機會慢慢聊吧。
嘿嘿,俺自薦給“梅蘭鬆竹”當助教哈,XMJDH,“羨慕嫉妒恨”是也。
哈哈哈,大讚“大師們都是成群來,結隊去的”,正所謂亂世出梟雄也。愛之深才恨之切,雄見博學之才可能也需要某種非凡的外推力來完成向大師的飛躍。不過,麵對此種可怕的外推力,我等庸碌之輩估計就灰飛煙滅了。
我個人感覺,商也好,儒也好,皆從人中來,終歸返人中。商人經曆的爾虞我詐、沉浮炎涼比儒者所經曆的更緊湊更血腥更驚心動魄,也許從人性的角度,內心裏就更渴望一個和平公正的環境吧。
真正的儒者胸存大愛,不以富貴貧賤而移,折服的是人。成功的商人本身能力也超讚,屈人之財後,再謀屈人之心,也是水到渠成的想法。
嗯,士農工商。我們學工科的隻能排老三:)。估計今天的那些老板們更不幹啦!不過,有一點很奇怪,商人應該恨儒的,可商人們都削尖了腦袋把自己要歸入儒商的行列。可見,低級總是不自覺地要向高級靠攏的。就如同野蠻總會向文明皈依一樣。
生活在平庸的時代,可能還不是產生大師的時候。據說大師們都是成群來,結隊去的。
謝謝梅蘭的美言。
文學城好像沒有信息提示,真不好意思,沒能及時回複。
你的XMJDH是什麽意思啊,見笑啦:)
不過我還是願意做這個時代的人。象我們學工的,如果在以前,那就是“匠”,是沒資格也沒機會接觸“儒”的。而這個時代讓我們可以隨心所願地拜讀所有我們願意拜讀的經卷,瞻仰大師們的各種高品傑作。
因為本身就是個白丁,原本指望不上與鴻儒結交,而網絡卻讓我們聆聽到了鴻儒們的論道,嗬嗬,就象樓上“梅蘭鬆竹”說的:“讀這樣的文,俺也高山仰止”。
尤其博客流行以後,每每不經意間就步入了某個蘭亭,得聞高見,讓人流連忘返。我感覺也許在不久的將來,記錄咱們這個大時代的鴻儒就會出現了。
說得蠻有道理滴。“借它山之石以攻玉”,但別把石頭當玉,或者玉石俱焚。。。做最好的自己,讓別人XMJDH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