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樓主人

上下幾千年,縱橫數萬裏;讀萬卷書,行萬裏路;是貓兒就叫春,是先生就說話!
個人資料
正文

李叔同出家的緣由與經過(中)

(2024-04-03 09:39:29) 下一個

李叔同從小生活在信佛之家,父親、生母、大娘和大嫂都是虔敬念佛之人,這無疑深深地影響了李叔同,而李叔同從小就顯現了佛緣和慧根,很喜歡念經時的那種空靈的感受,13歲時寫下了“人生猶似西山月,富貴終如草上霜”的詩句,表現出對紅塵的看破,而佛教經典《金剛經》則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少年時李叔同拜名師學習古詩詞,喜歡唐五代的作品,尤其喜歡王維。王維被稱為“詩佛”,除了吃齋奉佛、隱居山林外,王詩中透出的禪味和空靈對李叔同一定有某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們來看看李叔同最膾炙人口的送別詩:“長亭外,古道邊,荒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寒,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這首詩作於1915年,是他出家前一年所寫。詩很美,畫麵感極強,但讀來頗令人傷感。“知交半零落”指人世無常,生前好友故交半數已作古,而“今宵別夢寒”更是慨歎今日一別,之後隻能在夢中相見,最後一個“寒”字更是道盡其中的愁苦。讀這首送別詩不由使人聯想到南唐後主李煜被俘後所寫的那些懷念故國的詩詞, “送別”當然沒有一江春水向東流那樣濃烈的愁苦味,但其中的傷感卻是一樣的。

李叔同的人生遭遇:一般人都認為李是幸運兒,小時家境富裕,錦衣玉食,青年時東渡日本留學,留學期間及其回國後,成為中國現代話劇、音樂和油畫的開創者,在書法、篆刻和金石學方麵也有頂尖的造詣,可謂翩翩濁世佳公子,意氣風發得意人,但可能忘了李也經曆過許多人生的不幸和不如意,正是這些不如意使他看破紅塵,皈依佛門,尋求永恒解脫。首先,他是庶出,5歲時父親就過世,在大家庭中飽受歧視,精神上倍感壓抑,促使本就早慧的李叔同對人生苦難有深切的感悟。初戀時愛上名伶楊翠喜卻不得,18歲奉母之命與長他2歲的俞氏結婚,但兩人並無感情,婚後得子卻早夭,不久母親又過世,對他形成雙重打擊。第二,早年知交好友或家道中落,或英年早逝,又或者看破紅塵皈依佛門。1899年李叔同初到上海時曾受其接濟、並把自家城南草堂讓與他居住的許幻園,後來卻家道中落,不得不離開上海赴北京謀生。臨行之前,李叔同作《送別》詩,離愁別恨盡在詩中。若幹年後許幻園也遁入空門,出家為僧。第三,李的出家恐怕也是多多少收到了他的朋友和知交的影響,其中影響最大的可能就是他的同事兼好友夏丏尊。1936年在廈門談到出家經過時,弘一法師說有一次夏丏尊對他說:“像我們這種人,出家當和尚倒是蠻好的”,這句話潛意識裏對他出家有很大的推動力。後來,弘一法師對眾人公開說:“我的出家,一大半由於這位居士的助緣,此恩永不能忘.”

對一般人來說,人生經曆起起伏伏遭遇些磨難很正常,不會有那麽多的宗教聯想和感悟,但對從小就長於佛教之家,耳濡目染都是佛教經典,又悟性極高的李叔同而言,人世間生老病死都是煩惱,人生幾十年都是過眼雲煙,隻有皈依佛門才能尋得永恒的解脫。

李叔同的出家經過:從李叔同的背景和經曆而言,他出家事佛是某種必然,決不是一時的心血來潮,而是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從身體上、心理上都做好了出家的準備。首先就是斷食,後是吃齋,最後才是落發和剃度。1916年初冬,即李叔同出家前2年,李叔同跑到杭州虎跑寺斷食,類似於“辟穀”。李自己說是因為聽說斷食有助於治療神經衰弱,而他斷食的地方選的是當時人跡很少的杭州虎跑寺。這次斷食前後20天,逐步減少飲食,吃的是齋飯,每日念佛寫字。李叔同自己說,這次斷食是他出家的近因。他覺得這種遠離紅塵,不理俗事,吃齋念佛的生活他不僅能適應而且內心很喜歡、很羨慕。斷食結束回到學校後,李叔同就開始請人做寺廟的齋飯給他吃,到1917年的下半年就開始吃全素了。同時開始誦讀佛教,供佛像,並日日燒香。年底李未回家過年,而是跑到虎跑寺過年,這時他已決定出家了。1918年正月15日受三皈依,即皈依佛、法、僧,相當於宣誓,並拜了悟和尚為師,法名演音,號弘一,又過了半年到農曆7月13日在杭州靈隱寺正式落發出家。翩翩佳公子李叔同死了,隱隱高僧弘一法師生了!(範琦勇2024年4月3日原創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樹蛙瓦凹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西湖孤山' 的評論 : 頂!緣就是因,沒
樹蛙瓦凹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西湖孤山' 的評論 : 頂!緣就是因,沒
西湖孤山 回複 悄悄話 我們在分析原因,其實隻是緣分到了就出家了,沒有什麽原因的。送別詞中的意境大家很喜歡,分析一下就是人生苦短,愛別離的痛苦,無論什麽富貴結局是一樣的。要想突破,隻有修行佛法這一條路。皈依三寶吧,念佛吧,你會明白人生的最終意義。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