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安福利會被扣減嗎? 如果你在full retirement age (FRA)之前提前提領社安金福利,你的退休福利會被扣減(withhold). 具體規定是如果工作收入大於$22320,超過的部分每2美元福利會被扣減$1。在你到達FRA那一年但還未到達FRA的月份,如果收入大於$59520,每$3福利會被扣減$1.比如你的FRA年份和月份是2025年9月,如果你在2025年以前申領福利,如果收入大於$22320,則社安福利每$2美元福利會被扣減$1。如果你在2025年9月份以前申領福利,如果收入超過$59920, 則每$3福利會被扣減$1. 舉例說,你在63歲申領福利,但繼續工作每年收入$30,000,超過$22320的上限有$7680,社安署就會扣減你的福利$3840. 被扣減的福利在你達到FRA之後,社安署會返還給你,你並沒有什麽損失,我想社安署有這樣的規定應該是鼓勵人到了FRA年齡後再開始申領福利。你完全到達FRA,你繼續工作有收入,社安署就不會再扣減你的福利。
社安福利要交稅嗎?按照現行的法律規定,如果你的總收入(combined income)超過一定的上限,你的社安福利是要交稅的。具體規定如下:A)對單獨報稅者而言,如果收入小於等於$25000,不用交稅;收入在$25001-34000之間,50%社安福利要交稅,收入大於$34000,則85%要交稅。B)對於聯合報稅者而言,收入在$32,000以下不用報稅;收入在$32001-44000之間,50%要報稅;收入大於$44000,則85%要交稅。
國稅局的總收入不是AGI(Adjusted Gross Income),而是AGI + 免稅利息收入 +50%社安福利。這裏的免稅利息收入包括municipal bond收入, 但不包括Roth IRA收入,這是做Roth conversion的另一大好處。
川普第二任時宣稱要修改法律,對社安金收入免於課稅,但能否完全實現立法現在還不好說,因為如果取消社安金納稅,每年會導致610億美元的收入流失,會加速社安金信托基金的破產,也會進一步推升美國的國債;第二社安金免稅對高收入的人士有利,會引起政治上的爭議。
社安金目前和未來的問題 由於老齡化的加速,越來越多的人的開始申領社安福利,過去5年每年新增的申領人數都在560-590萬之間。而且越來越多的人因對未來沒有信心而傾向於提早領取福利,2021年美國有44%的的申請在FRA之前申領福利,川普第二任開始後,這一比例繼續升高。目前全國有7100萬人領取社安各種福利,每年發放的社安福利在1.6萬億美元。而相對於退休人士而言,工作者人口比例越來越少,這就導致就比例而言領福利的越來越多,而交社安稅的越來越少。而且人的壽命越來越長,領福利的時間也從過去的幾年延長到十幾年甚至幾十年。要知道羅斯福總統推出社安福利時美國人的平均壽命才65歲,開始領FRA的年齡也是65歲。由於支出大於收入,社保信托基金預計在2033-2035年之間將耗盡,如果國會不采取任何行動,社保隻能依據當時的社保稅收入來支付社保福利,可能隻能支付預期福利的77-80%。
解決辦法 社安體係是美國社會穩定的基石,幾乎所有的退休人士都或多或少依賴社安福利維持生活,美國政府不可能袖手旁觀任由社安金體係一直惡化下去,其治理辦法也無非開源與節流兩條路。先說開源,即增加社安稅收入,可能選擇包括a)提高社安金應稅上限,目前上限是$175100(2025年),有人提議增加到$250,000,甚至$50萬;b)提高社安金稅率,目前是雇員與雇主各付6.2%,可以提高到6.5%或更高;c)投資高風險高回報的股市。而節流也就是減少社安金給付額,包括進一步推遲FRA 年齡,推遲到69歲甚至70歲。相對來說,開源相對來說容易一些,而推遲退休年齡則更困難的多,政治上的風險也越大。至於有人提議立法直接減少社安金給付,則幾乎不可能,因為會觸及太多人的利益。
川普會拿社安金開刀嗎?川普開啟第二任期後一直宣稱美國國債太高,難以持久,要減少國債,但須知這幾十年來美國的國債每年都在增加,而尤其在高喊要減少赤字最厲害的共和黨總統時增加的最多。共和黨的裏根總統在任8年(1981-89)國債增加了186%,老布什4年增加了55%,克林頓8年增加最少,隻增加了36.7%,奧巴馬8年漲了81%,小布什8年增加102%,川普第一任4年增加了39%!而美國的年度財政赤字也幾乎每年都增加,2025年達1.86萬億,其中國債利息就占了近1萬億美元。
導致美國國債逐年攀升的幾大主要因素包括社安支出、Medicare、Medicaid、國債利息以及軍費開支,要解決國債攀山和預算赤字,SS改革是方向之一,但川普已經明確表示,社安福利不會減少,最多是打擊社安福利欺詐(fraud),馬斯克的政府效率部(DOGE)宣稱發現幾百萬100多歲的人冒領社安福利,已證明是不實的宣傳。(範琦勇原創,2025年4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