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的最後落敗:在衛青、霍去病出擊匈奴的同時,漢武帝還想聯絡匈奴以前的敵國大月氏東西夾擊匈奴,這就有了張騫出使西域。大月氏王國原居於張掖一帶(今甘肅張掖),西漢初年被匈奴擊敗,西遷到中亞地區,以今天的阿富漢為中心。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漢中人(今陝西城固)張騫率100多人向西域進發。途中被匈奴俘獲、扣留達十餘年,但保留漢節,後率眾逃脫,再西行數十日終於到達中亞的大月氏。大月氏在中亞“地肥饒,少寇,誌安樂,又自以遠,遠漢,殊無報胡之心。”
(“漢書—張騫傳”) 張騫居大月氏一年多,不得要領隻得東還。在歸途中又被匈奴扣留了一年多才回到長安。張騫出使西域前後達十餘年,歷盡艱辛,儘管未達到聯絡大月氏東西夾擊匈奴的目的,但傳播了漢朝的信息,獲得了大量前所未聞的西域資料,為漢武帝進一部經營西域打下了基礎。公元前119年張騫再度出使西域,並遣副使出使大宛、康居、大夏、安息等國。此後漢與這些國家的交通往來頻繁起來,並逐漸形成了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通西域的最初目的本是軍事的,但結果卻是極大地促進了中西商業貿易和文化交流。
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在解除匈奴對中原的威脅後,又進一步向西域用兵。公元前108年派王恢率輕騎擊破樓蘭,趙破奴擊破姑師,又與烏孫王和親,以達鉗製匈奴的目的。
公元前104年和前102年漢武帝又兩次派兵攻大宛,獲得大宛的汗血寶馬,並在輪台、渠犁等地駐兵、屯墾。以後漢在車師一帶多次與匈奴發生戰爭,漢勝多敗少。漢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車騎將軍竇憲出塞3000裏,聯絡南匈奴,大破北匈奴,登臨燕然山(今蒙古杭愛山),刻石而還。永遠二年、三年,漢軍又兩次出擊,出塞5000餘裏,圍北匈奴於金微山(今阿爾泰山),徹底擊潰北匈奴。從此以後,北匈奴部分降漢,部分歸附鮮卑,餘部開始西遷。匈奴對中國的威脅完全消失,西域50餘國盡納東漢版圖。
匈奴與中原王朝的爭鬥從戰國起,歷秦、西漢、東漢,最後以失敗告終。遊牧民族的匈奴靠金戈鐵馬草原騎兵開始時是很占上風的,內戰不已,積貧積弱的中原王朝最初隻能取守勢。但遊牧政權畢竟缺乏根據,也難以累積雄厚的國家力量,因此當漢朝經“文景之治”而國力恢復發展,也就奠定了擊敗匈奴的經濟基礎。再有一個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漢勝匈奴敗也就成了定數。一般人認為漢民族保守,不圖進取(多以明朝禁海,清朝以“天朝”自居為例),但在漢代,統治者卻是主動出擊,開疆拓土,忙得不亦樂乎。漢武帝時兼併了今雲南、兩廣和越南北部,東北則臣服了朝鮮,西北則擊敗匈奴,占領河套地區,到東漢初年又進一步控製了整個西域,從而奠定了後來中國的版圖。漢朝以它的敢作敢為,以它的積極進取贏得了後世的敬重,與強盛、自信的大唐並稱中國歷史的“漢唐盛世”。
漢以後的匈奴 漢和帝以後匈奴小部附漢、附鮮卑,大部西遷,不知所終。此後匈奴從中國史籍中幾乎完全消失,也不見於世界史籍有幾百年之久。我們隻知道被漢擊敗後的匈奴有一部分西遷,但他們走的是什麼路線,經歷過什麼地方,與誰發生過交流和戰爭,歷史找不到任何片言隻語。匈奴人隻有語言沒有文字,他們西遷之路漫長而蠻荒,沿途沒有遇到什麼強大而文明的民族或國家似乎是可以肯定的,這可以解釋為什麼在歐亞大陸其他民族的歷史記錄中也找不見匈奴的蹤跡。總之,一個強大的,曾經侵擾中國北方幾百年,成為中原王朝心腹大患的匈奴從歷史上突然消失了,消失得無影無蹤。300年以後,歐洲的羅馬帝國卻遭到了日爾曼族的入侵並最終亡了國(公元476年)。一般認為日爾曼人是受到了從東邊來的更強大的民族的壓迫而被迫進入羅馬帝國。那麼這支更強大的民族是誰呢?現在很多史學家認為壓迫日爾曼人的是西遷到歐洲的匈奴人,隻有匈奴人才有這個實力。當時歐洲人把他們稱為“HUNS” (漢人),有人甚至認為今天的匈牙利人就是匈奴人的後裔(匈牙利人英文作HUNGARIAN,字首是HUN)。80年代初本人還在北大歷史係念書時,北大教授齊思和作“匈奴西遷考”,從歷史、語言、民族、習俗、宗教、文物等方麵考證匈奴西遷的過程,認為壓迫日爾曼人的就是西遷的匈奴人。(全文完)
(範琦勇原創,11/1/2003)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7065/202012/14851.html 回答了你最後的曆史疑問。有關匈奴史,我們看的資料差不多,要研究隻有看中國史籍,但你寫的豐富,詳細!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