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癲癇”,一般人的感覺就是倒地抽搐、口吐白沫、四肢亂抖,形象地稱之為“羊癲瘋”,大家都是談之色變。此外,一般華人也分不清神經科與精神科的區別,對於精神方麵的疾病都是諱莫如深。前不久本人采訪了吳韞青醫生(Dr.Brenda Wu),再聆聽了吳醫生的講座錄音,閱讀了一些有關資料,網上看了病人的評論,才發現癲癇病並不可怕,但癲癇又是一個很麻煩的疾病。
吳醫師介紹,癲癇在現代醫學中是個很廣義的概念,可以分為癇性發作(seizure)和“癲癇”(Epilepsy)兩種,前者是指大腦異常放電而引起的短暫的臨床現象,而真正的癲癇是指多次以上的發作。癲癇在人生的各個階段都可能發生,未來幾十年隨著老齡人口的成倍增加,老年人可能會出現癲癇的最高發病率,而這種晚發性原因不明的癲癇是引起癡呆、中風的高危因素。吳醫生介紹說,癲癇發作的主要症狀包括頭暈、惡心、出汗、幻覺、緊張、突然的情緒變化、麻木、腹痛、心跳加速、上下肢痙攣等,吳醫生表示有上述症狀不一定就是癲癇,但要考慮癲癇的可能。她強調指出,常被誤診的癲癇臨床表現有:焦慮驚恐發作、注意力缺陷多動症(ADHD/ADD)、認知能力下降、妄想、幻覺、精神分裂等,這些症狀常常被診斷為精神病,但如果分析病人的腦電圖,就可以發現異常的腦放電,是癲癇的發作,必須使用抗癲癇的藥物來控製和治療,而不是簡單使用精神病藥物。一般華人都搞不清神經科和精神科的區別,一般來說精神疾病診斷往往依靠醫師主觀經驗判斷,而神經科診斷都有客觀檢查依據,但近幾十年來隨著醫學研究的發達和檢測手段的進步,精神科的一些疾病也可以通過儀器檢測出來,有些以前認為完全是精神類的疾病現在也要借助神經科醫生才能做出準確的診斷和治療。根據二、三十年來的行醫和研究經驗,吳醫生認為很多貌似精神科的疾病實際上很可能是大腦神經出了問題,如果不從神經科方麵進行檢查和診斷,一直當精神疾病來治療,不僅造成誤診,更可怕的是治標不治本,甚至標也治不好。吳醫生就治愈過許多以前一直被當作精神科疾病來治的病人,這些病人常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腦電波異常放電。吳醫生說很多老年人的疾病,如失眠、失智、情緒不穩、頭痛、頭暈,不少都是大腦額葉功能異常,其腦電圖有異常放電現象,她這些年診治了很多這方麵的病人,尤其是老年病人,並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在說到癲癇以及其它腦神經疾病的治療時,作為主攻藥理和神經科學的博士,吳醫生強調個性化用藥非常關鍵。不僅要對症下藥,藥物的類型、劑量的增減、用藥時間都非常重要。她說抗癲癇藥有30多種,有些抗癲癇藥對某些病人還會加重病情,所以用藥的掌控要很小心。她在看診病人時都會通過對照分析腦電圖等技術手段來檢測用藥效果,以便做及時的調整。吳醫生肯定地說凡是會引起亢奮、失眠的藥都不是好藥,要及時更換或減少劑量。
談到癲癇和其它腦部疾病的治療,吳醫生推崇“行為醫學”或者叫“整合醫學”,即結合藥物、體育鍛煉、心理調適等各方麵來治療疾病。她非常強調體育鍛煉的重要性,尤其戶外運動在構建身心健康方麵有任何藥物都無法取代的效果,體魄強健了,健康了,免疫係統正常運作,就能大大減少各種疾病的發作。“是藥三分毒”,吳醫生認為,癲癇藥物都有某種副作用,癲癇治療過程中少不了要用藥,用對藥,後來就要減少用藥到最後完全停藥,靠自身免疫係統維持身心的健康。此外,作息有規律,不熬夜也是養生的重要因素。吳醫生還說適當服用和補充維生素D、B6、葉酸、褪黑激素(Melatonin)都對預防和減少癲癇的發作有幫助,可以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服用。
吳醫生早年畢業於廣州中山醫學院,後來來美國繼續深造,獲得MD、Ph.D學位,專業是藥理和神經科學。經過4年住院醫(一年內科、3年神經科)後,又到弗羅裏達大學和耶魯大學醫學院接受過嚴格的癲癇專科訓練(fellow), 耶魯大學癲癇病研究和治療中心是全美最強的,有好幾位畢業後應聘到新州的Robert Wood Johnson 醫院,擔任癲癇科主任9年,診治了大量的癲癇和腦病病人,累積了豐富的經驗.2016年開設自己的診所,主治癲癇和其它神經科病人,最近又搬到了New Brunswick一個更大、交通更便利的診所,附有專門的停車場。
除了醫術精湛,專業服務外,吳醫生還熱心公益事業,是北美華人醫師聯盟教育組成員,經常舉辦相關的醫學講座,廣受聽眾好評,如今年2月份與另外2個醫生進行了“長新冠及其後遺症症”的對談講座,而8月份舉辦的“會說話的癲癇”科普講座,在線有2萬5000多人參加,聽眾從美國到中國大陸都有。吳醫生還熱心慈善事業,從2020年開始接手設立“韞青獎學金”,為品學兼優福建籍高中學生提供獎學金。(範琦勇原創,2023年10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