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見了幾個客人,60多歲,剛退休,抱怨稅率太高。看了他們的退休和投資賬戶,以及稅表,發現他們的所得稅率一點也不比退休前低。這種情況在高收入的華人專業人士以及business owners 中並不少見,我們今天就來談談這個問題及其應對之道,僅供參考。
生性節儉、喜歡儲蓄是第一代華人的共同特點,對於那些可以抵稅省稅的401K、IRA更是趨之若鶩,公司的401K都是買的滿滿的。如果他們30歲開始工作,每年最大限度地往401k放錢,再加上公司的match, 到60幾歲退休時401K累積到幾百萬是很正常的。我就見過幾個客人,40歲不到401k就有30多萬,60多歲的人401K有2、300萬的更是不少,有些工作早的還有pension, 每個月能領1-2000元,再加上社安金,每月有2000美元,甚至更多。我們現在就來算算這樣的上中產階級退休後能拿多少錢,可能要交多少稅。
我們就來說一個真實的case, 當然名字是化名。張先生、張太太都在67歲full retirement age退休,他們兩個人的社安金每月加起來有5000美元 (他們工作了30多年,基本上一直付最高的社安稅),一年6萬,張先生以前一直在某藥廠做事,有pension (養老金),每個月能領1500元,一年18000,張太太沒有pension,但打理2個出租房,每年有淨收入2萬。張先生的401k有240萬,張太太的也有200萬,還有些Roth IRA 十來萬, 銀行存款有20來萬,再加十幾萬股票和共同基金. 他們有一棟價值100萬美元的自住房,但房貸已經全部付清,他們有2個兒子,都已成家立業,經濟上完全獨立。他們目前每年隻從401K拿錢3、4萬,主要用於每年的國際旅遊。他們不想從401k多拿錢是因為日常生活靠社保金、張先生的pension、投資房收入以及銀行存款基本夠維持;二來不想多交稅,想讓401k裏的錢再多滾幾年。
目前他們的年收入大概有15萬左右,但自住房、投資房的房貸都已經付清,兩個兒子都已獨立,既不能往401k繼續放錢,也不用再交社保稅,更沒有什麽自營business,目前唯一能抵稅的就是房地產稅,每年有2萬,但川普稅改限定最高隻能抵1萬,所以算來算去他們的稅率依然有22%, 這當然比退休前的稅率要低,但並沒有低多少。退休前他們夫妻倆W-2 收入20萬,但每人都往401K投最大限額,每人每年$15000,兩人$30000, 前兩年增加到36000,社保稅7.65%,一年大概要付15000,那時還有房貸、有房地產稅都可以全額抵稅,小孩還在家,有稅務credit, 所以那時稅率也就25%。當然退休後稅率22%, 退休錢25%,還是低了點,但一旦他們年齡達到70歲半,就必須拿RMD (requited minimum distribution) ,以那時夫妻倆440萬的401K/IRA 計算,第一年RMD就要拿16萬,以後每年還會增加。也就是說70歲以後每年固定收入至少有26-7萬,稅率也一下跳到32%,比退休前稅率還高。更恐怖的還在張氏夫婦過世後,假設他們那時的401K/IRA賬戶還有300萬,這300萬從來沒有交稅,他們的兒子要替他們付最高的稅率,當然他們的兒子那時可以設立Inherited IRA, 然後再做Stretch IRA, 每年按RMD從裏麵拿錢,但這也意味著他們的兒子終其一生都要為此付稅,而且稅率不會低,因為他們的兒子本身也是高收入、高稅率人士。
從曆史上看,目前美國的稅率幾乎是最低的,20世紀30年代以來一直到70年代末,美國聯邦個人最高稅率一直在70%以上,最高到92%,直到裏根總統期間才降到50%,後來又進一步降到最低28%,老布什和克林頓時期又慢慢回升到39.6%,川普稅改降到37%。美國的稅率變化至少說明了兩點:第一,稅率不是一成不變的,美國的稅率也是三年一小變, 五年一大變,跟當時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環境密不可分,也與誰當總統有關。一般認為共和黨代表富人利益,傾向於低稅率,民主黨主張增稅,但也不能一概而論,共和黨的老布什第一次競選時曾保證不加稅,但上任後食言加稅。後來競選連任時被人攻擊說話不算數,結果在大選中輸給克林頓。川普的稅改公司稅部分是永久性,但個人稅部分到2025年截止,除非國會再次修改法律。第二,目前美國財政每年赤字過萬億美元,累積的國債更是達到恐怖的20萬億以上。目前美國社保(social security)和 退休老人的醫保 (Medicare)都麵臨嚴重的入不敷出的狀況,窮人的醫保(Medicaid)也是日益沉重的財務負擔,這些都是美國政府早晚要解決的問題,越往後拖困難越大,而解決的途徑不外開源(加稅)和節流(減福利)這兩條路,長遠來看美國要加稅是一個大概率事件。第三,與世界其它發達國家相比,美國的個人所得稅可能是最低的,其它國家最高稅率大都在50%以上,日後這恐怕也會成為美國增稅的一個理由。 (範琦勇原創,2018年1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