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俄-蘇聯不改擴張的本性:前文說過對外擴張是俄羅斯的民族基因,不因誰當沙皇而收斂,也不因意識形態的不同而改變。從伊凡四世(1547-1584在位,史稱伊凡雷帝或恐怖的伊凡)開始,經300多年的不懈的對外擴張,到20世紀初十月革命前,沙皇俄國從幾十萬平方公裏的莫斯科公國膨脹為地跨歐亞大陸,西起波羅的海,東到太平洋,南自裏海、黑海,北達北冰洋,東西綿延上萬公裏,南北縱橫幾千公裏的俄羅斯大帝國,麵積廣達2300萬平方公裏,是人類曆史上幅員第三大的帝國,僅次於維多利亞女王時代號稱“日不落”的大英帝國(當時領土約3300萬平方公裏)和13世紀中葉蒙哥時期的蒙古大帝國(麵積約2400萬平方公裏)。被沙俄的擴張納入囊中的包括從中國(當時的滿清)奪取的多達150萬平方公裏的土地。
1917年十月革命後建立的蘇俄繼承了沙皇俄國遺留下來的龐大帝國,蘇俄以及1922改名後的蘇聯在對外擴張方麵與曆史上的沙俄並沒有多大區別,都是要極力擴大蘇聯的領土和勢力範圍。當然與沙俄不同的是,蘇俄的擴張打的是“世界革命”的旗幟,而二戰後蘇聯的擴張則往往是在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意識形態下進行。在斯大林時期,最臭名昭著的擴張行動是在二戰前與希特勒德國簽訂密約,瓜分在東歐地區的領土和勢力範圍。1939年8月23日,蘇聯和德國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該條約包含一個秘密協定,劃定了雙方從波羅的海到波蘭和東南歐的勢力範圍。蘇德密約簽訂後一個禮拜,9月1日德軍從西部閃電入侵波蘭,幾乎同時蘇軍從東部進攻波蘭。在德蘇的聯合打擊下,波蘭很快亡國。同年9月17日,蘇軍和德軍在布列斯特會師,9月25日,蘇德兩軍舉行聯合閱兵式,標誌著兩國對波蘭的瓜分占領。不久蘇聯發動對芬蘭的戰爭,奪取芬蘭部分領土,並獲得漢科半島的租借權。1940年7月,大軍壓境下,蘇聯吞並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三個波羅的海小國。同年6月,蘇聯占領羅馬尼亞的比薩拉比亞和北布科維納。通過與納粹德國的瓜分密約,蘇聯增加領土46萬多平方公裏,西部邊界向西推進約300-400公裏,使蘇聯的版圖恢複到1913年的俄羅斯帝國的疆界。身為格魯吉亞人的斯大林在為蘇聯增添領土、擴張勢力範圍方麵幹的可是比大多數俄羅斯沙皇還要賣力、還要成功。蘇聯瓦解後,格魯吉亞受盡俄羅斯的欺淩,在俄的慫恿和支持下,本屬於格魯吉亞的兩個自治區南奧塞梯和阿布哈茲宣布獨立。斯大林泉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
二戰以後蘇聯建立華沙條約組織,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對抗。加入華約的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名義上是主權獨立國家,實際上成為蘇聯的衛星國和藩屬,內政、外交都受到蘇聯的嚴密控製,一旦出現反蘇、反社會主義的舉動都會招致蘇聯的嚴厲打擊,甚至武裝入侵,如1956年的匈牙利事件和1968年的捷克布拉格之春。在上世紀60-70年代,蘇聯控製的勢力範圍達到頂峰,包括蘇聯本土、華約國家、東南亞的越南以及加勒比海的古巴,不論是實際版圖還是控製力都遠遠超過曆史上的沙皇俄國。而同期的美國由於受創於越戰和水門事件,在蘇聯咄咄逼人的擴展勢頭麵前窮於應付,一直反共的尼克鬆和基辛格被迫打開中美關係的大門,聯合中國對抗蘇聯。
很多學者都對俄羅斯永不停歇的擴張野心感到困惑,一般來說一國領土擴張到了一定限度時就會停下來,比如曆史上的中國和20世紀的美國,但俄國卻是一個例外,俄羅斯民族300、400年來幾乎從未停止過領土和勢力範圍的擴展。有人歸咎於俄羅斯缺乏安全感,因四周都是強鄰,需要不斷擴張奪取土地以獲得安全感;有學者說俄羅斯東南西北四麵出擊,目的隻有一個就是要獲得可靠的出海口。
耶魯大學教授肯尼迪在其名著“大國的興衰”中指出,帝國的擴張必須以其背後的經濟實力做後盾,這種擴張一旦超過了它經濟上可以承受的極限,就可能成為壓垮帝國的一根稻草。蘇聯的擴張到了20世紀80年代也到了它的盡頭,與美國的軍備競賽拖垮了蘇聯以軍工為主、本來就很脆弱的國民經濟,入侵阿富汗更使蘇聯帝國陷入難以自拔的泥沼。到了戈爾巴喬夫上台,號召“新思維”, 推行政治民主化,原來靠武力高壓和意識形態控製維持的製度很快被人民所拋棄,蘇聯也馬上土崩瓦解。15個加盟共和國紛紛獨立,華沙條約組織也宣布解散。那麽龐大的帝國說垮就垮了,正應了紅樓夢的一句話:落了個白茫茫大地真幹淨。
蒙哥統治時期的蒙哥帝國(Mongolia Empire in 1279)
1920年代的大英帝國
1904年的俄羅斯帝國
2014/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