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繁榮與王朝覆亡 上期專欄說過,新王朝建立後大都采取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經濟一般很快就恢複發展起來,如漢初、唐初、明初和清初,曆史上很多盛世都是出現在這一時期。但吊詭的是經濟繁榮了一段時期後,王朝卻開始走下坡路,常見的模式是皇帝昏庸,奸臣當道,吏治腐敗,豪強地主官紳兼並農民土地,搞得天怒人怨,結果農民起義、外族入侵、或地方諸侯起兵造反,天下大亂,烽煙四起。中國曆史反複說明,單純的經濟發展和經濟繁榮並不能保證長治久安,經濟繁榮的外表卻常常掩蓋著日漸嚴重的社會政治矛盾,而爆發往往來得突然而猛烈,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唐代的安史之亂。說實在話,到現在為止曆史學家也沒有弄明白那麽鼎盛的唐朝為什麽突然發生天崩地裂的安史之亂。安史之亂之前唐朝經曆了100多年的繁榮和安定,經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延續到唐玄宗的開元盛世,可以說那是中國曆史上經濟最繁榮、國力最強大的時期。詩聖杜甫在《憶昔》詩中這樣描述開元時的富庶:“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稟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狼,遠行不勞吉日出;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據《通典-食貨典》記載,開元13年,“米鬥十三文,青齊(山東一帶)穀鬥至五文。自後天下無貴物。兩京(長安和洛陽)米鬥不至二十文,麵三十二文,絹一匹二百一十文”。但就在歌舞升平,一片繁榮聲中,天寶十四年(755年),安祿山突然舉兵反唐,從北方起兵,一路勢如破竹,不到一個月,席卷河北,渡黃河,兵鋒直逼洛陽。安祿山的戰鼓驚破了風流天子唐玄宗的太平夢,開元天寶盛世一去不複返,繁榮了130多年的大唐帝國從此由盛而衰,開始從極盛的巔峰滑向覆亡的深穀。
安史之亂的爆發一般歸咎於唐時實行的節度使體製,這些節度使都是一方諸侯,掌握一地的政權、軍權和財權,像安祿山一人身兼平盧、範陽和河東三地節度使,轄地相當於今河北、內蒙和東北廣大地區,擁兵數十萬。他一旦造反,自然是天下震動,唐王朝從此走向衰落。除了製度的原因外,也與唐玄宗晚年的老邁昏庸脫不了關係。唐明皇李隆基(685-762)是唐朝在位最長的一個皇帝(712-756年),在其統治初年他舉賢任能,使社會經濟繼續發展,締造了輝煌的“開元之治”。“開元天子萬事足,惟惜當時光陰促”,晚年的唐明皇開始倦於朝政,大權委於李林甫和楊國忠,自己則沉浸在與楊玉環的溫柔鄉裏不可自拔,“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後來安祿山舉兵造反,“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唐明皇倉惶出逃四川,在馬嵬驛遇兵變,不得已賜死楊貴妃,“六軍不發無奈何,婉轉蛾眉馬前死”。
我們再來看明朝的例子。朱元璋創立明朝後,經休養生息,獎勵農桑,社會經濟全麵恢複發展,明初70年,國勢達到極盛。但此後明朝就開始走下坡路,宦官專權,政治上日漸黑暗,盡管有張居正的改革,但依然挽救不了明的頹勢。到神宗帝萬曆親政後,更是不理朝政,隻顧在後宮裏縱酒淫樂,皇帝如此,官場腐敗也就可想而知了。後來崇禎帝即位,盡管他勤於政務,整頓朝綱,鏟除魏忠賢宦官集團,但明朝氣數已盡,崇禎帝獨木難支,他本人也是剛愎自用,目光短淺,肆意殺戮文臣武將,最後真正成為孤家寡人,淪為明朝的亡國之君。
幾千年來中國王朝的覆亡史,還沒有看到哪個王朝因為經濟落後而亡國的。在明中葉以前,中國的經濟、科技和農耕水平一直處於世界領先水平,對曆史上威脅中國中央政權最大的北方、西北方遊牧民族而言,他們的經濟發展水平和中原和江南地區相比更是天上地下。北宋、南宋都是中國曆史上經濟高度繁榮發達的兩個朝代,北宋最早使用了紙幣,發明了活字印刷術,火藥、火器也大量使用,10萬戶以上的城市大量出現,但北宋、南宋都滅亡於經濟遠遠落後於自己的金和蒙古族,原因無他,政治上的腐敗加上統治者的無能,這不僅僅是北宋、南宋滅亡的原因,也是中國絕大多數王朝滅亡的根源。據權威經濟史學家估計,1820年中國的GDP約為英國的7倍,卻在1840~1842年的鴉片戰爭中被英國擊敗。1870年中國的GDP仍是英國的1.8倍,而且大於英法的總和,卻沒能阻止英法聯軍在1860年火燒圓明園。1890年清王朝的經濟總量約為日本的5倍,但清軍卻在1894~1895年的甲午戰爭中一敗塗地。所以,曆史來看經濟發達了決不意味著國家的強盛,相反經濟繁榮反而使政治更黑暗、統治者更腐敗,最後導致王朝覆滅的卻是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