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奧運會、2009年中共慶祝建國60周年,官方媒體也大肆宣傳經濟繁榮、民富國強,給人的感覺是中國似已進入“太平盛世”。官媒幾年前就開始用“盛世”這個詞形容當今的中國,有人更牛、更狂妄,甚至宣稱中國現在是5000年來“最大的盛世”,真是語不驚人誓不休。今天我們就從曆史比較的角度看看究竟什麽是“盛世”,今天的中國夠不夠的上“盛世。”本人並不是要抹殺近幾十年來中國的發展成就,而是實事就是地看待中國的成就和現狀.
幾千年中國曆史公認的“盛世”有三個:即西漢“文景之治”到“漢武極盛”,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的大唐盛世,以及清代的 “康雍乾盛世”。這三大盛世都有幾個基本特點, 第一, 消除了內憂外患,國力、軍威達到頂盛,實現了國家的統一,周邊國家和地區沒有相抗衡的敵手。漢代經“文景之治”,民富國強,漢武帝主動出擊,大將衛青、霍去病徹底打垮了匈奴,完全消除了從西周開始幾百年來北方遊牧民族匈奴對中原農耕文明的侵擾, 一句“犯大漢者雖遠必誅!”就是漢代國力軍威的真實寫照。唐代經唐太宗等幾朝的努力,擊退了北方的突厥,同時開疆拓土,大唐版圖東起大海,西迄蔥嶺、巴爾喀什湖,東北到外興安嶺,南到越南, 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清康熙帝平定三藩、打台灣、擊退俄羅斯,乾隆多次平定西北、西南的少數民族叛亂,維持了國家的穩定和強盛,當時清代領土麵積達到1300萬平方公裏。
第二,這三大盛世時中國的經濟規模都是無可爭議的世界第一,社會經濟高度繁榮發達,真正是民富國強。據《漢書·食貨誌》記載,漢初經文景之治,百姓總是人給家足,郡國的倉廩堆滿了糧食。太倉裏的糧食堆積如山,致腐爛而不可食,政府的庫房有餘財,京師的錢財有千百萬,連串錢的繩子都朽斷了。至於“開元盛世”時唐代社會的富足更是達到了空前的地步。在杜甫“憶昔”一詩中有如下的描述:“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乾隆皇帝時期中國的經濟規模世界第一,據估計當時的國民生產總值(GDP)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一,尤其江南富庶更是甲於天下.
第三,漢、唐、清這三大盛世時基本上都是統治者頭腦清醒,勵精圖治,政治清明,貪腐之風受到壓製,社會安康。文景兩帝時采取了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鼓勵農耕。漢文帝即位不久,就廢止誹謗妖言之罪,使臣下能大膽地提出不同的意見。文帝特別下詔聲明:百官的錯誤和罪過,皇帝要負責。漢文帝自己也相當節儉,他在位23年,宮室 苑囿,車騎服禦之物都沒有增添。文帝曾想建造一座露台,聽說要花費百金,等於中人十家之產,於是作罷。因為文帝提倡儉約,貴族官僚也不敢濫事搜括,奢侈無度,從而減輕了人民的負擔.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就不用說了,任賢能,廣納諫,天下百姓安居樂業, 出現了 “馬牛布野,外戶不閉”的景象。從長安南至嶺南,東至大海,旅行無需自帶糧食,沿途都有供應.山東一帶的村落不僅對過往旅客盛情接待,還在離開時贈送禮物.第四,三大盛世的時間都比較長,在一個世紀以上. 漢代的盛世從文帝繼位(公元前179年)到宣帝去世(公元前49年),持續130年;唐代的盛世從太宗登基(公元627年) 到安史之亂爆發(公元755年),持續128年;清代康、雍、乾盛世從1662年延續到1795年,長達133年。
再看看中共1949年建政,到今年已60餘年,從經濟建設來講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國力現在也是最雄厚的時期,但GDP要達到世界第一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曆史上的三大盛世時,國家統一,內憂外患基本消除,現在中國國家並未統一,且內憂不斷,外患不已.國內因貧富差距和貪汙腐敗引起的各種騷亂和抗爭(官方稱之為“群體事件”)此起彼伏,愈演愈烈.臧獨與疆獨不斷鬧事,令中共窮於應付.外部環境也不樂觀:南海的爭奪牽涉到越南、菲律賓、印尼等多個國家,已經國際化,日本占釣魚島,印度占藏南(印稱 “阿魯納恰爾邦”)都已超過半個世紀,似已構成 “實際管轄”,成為既成事實,不知以後如何才能解決.按照曆史上公認的“盛世”標準來衡量,中國現在離“盛世”還差的遠。如果解決了這些內憂外患,維持繁榮100年,那時再稱“盛世”才名實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