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紐約長島房產經紀,天天活躍在第一線,對房價有第一手的認識。“春江水暖鴨先知”
2012年還往往能看到一個房子在市場上呆半年甚至一年多(當然要價不要太離譜),最近明顯感覺周期縮短了。上周在Herricks看到一個房子,房主周伯通本來開價54萬,還算合理,不過竟然在6個月內兩次提價共5萬刀。當然這是個例,顯然房主不急著賣。不過管中窺豹,可見一斑。
今天找出標普的Case-Shiller指數簡單給大家一點兒統計上的認識。
科普一下:標普/Case-Shiller房價指數(S&P/ Case-Shiller Home Prices Indices)是由Standard & Poor發布的房價指數,是衡量美國住房價格變化情況的指針,以重複銷售定價技術(repeat sales pricing)為基礎,具體來說,是以銷售兩次或以上的房屋為數據來源(不含新房):當一間房屋再一次被出售後,其新價格會在一段時間後與舊價格作比較,從而得出房價變化的數據。負責統計Case-Shiller 樓價指數的機構,便會收集美國20個主要城市數據,主要是單戶住宅(SFH),不含Condo,Co-op等,經過加權後編製成指數,每月統計一次,反映樓房的真正價值。 這個指數剔除了通脹(INFLATION)因素,所以縱向上有較強的可比性。
具體數據很容易下載
下圖是指數的年度改變圖,單獨比較一下New York和Composite-20.
Composite-20是二十個城市的綜合指數。很容易看出,紐約的房價波動跟Comp20基本一致,隻是幅度小一些並略有滯後。注意這裏不是房價圖,而是年度房價增幅圖。Composite-20 在2012年五六月份通過橫軸0.0%,說明2012年年中與2011年年中調整價格持平。而紐約實際最低點在2012年4月5月間,之後逐漸回升,2013年1月與2012年1月持平。
另外,這裏New York 泛指大紐約地區,包括長島,新州北部及費城部分地區。
免責聲明:本人隻是長島皇後區地產經紀,個人觀點,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