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的機會,在網上發現了一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的王滬寧日記《政治的人生》,為名人叢書係列之一,日記所記時間為1994年。按這個時間推算,當時的王滬寧剛剛40歲,已是複旦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法學院院長。也是在1995年,他從上海複旦大學法學院院長的位置,調入中央政策研究室,從政治組組長做起,到2002年升任研究室主任,被譽為“中南海第一智囊”,成為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的主要助手。用了兩天時間,第一次在網上讀完了一本書。
真實的人
封麵上的王滬寧很有些沉毅風發的氣質,盡管他現在已是中央政治局委員了,但這本日記卻很能體現其性情。譬如他抽煙,現在還抽不抽不知道;譬如他看武俠小說,認為“給人啟發的是它巧妙的構思和大膽的想象力。盡管是虛構,但是這種想象力對從事科學研究的人來說,有價值。如何突發異想,把本來的平平淡淡,看得異軍突起,這樣才能有創造性。”他也看粗製濫造的諸如《騷土》、《媾疫》、《天獵》、《帝京》等流行小說;他去個體戶那裏理發,玩一種叫“大富翁”的電子遊戲,偶爾會寫點水準並不很高的舊體詩等等。日記中所記的這些使得這本書顯得很真實,也使王滬寧這個人顯得更真實!
性情中人
讀罷日記,尤其覺得王滬寧是性情中人。盡管他很早成名,後又官居高位,但也有著和普通人一樣的種種情結。譬如他在4月2日的日記中說他的“複旦情結”,覺得複旦有他不能離開的生命圈,也許就在複旦那紅色的基調裏,也許就在那有生命運動的朋友關係中,也許就在那一片藍天中。人的生命總是要有寄托的,在失去了父母之後,你會突然覺得這樣的寄托是重要的。沒有子女,沒有家庭的溫暖,唯一的寄托就是生命消耗在那裏的地方。可能世界上有很多人是這樣的。讀罷這則日記,自己也深有同感。隻是現在的王滬寧麵對這樣的日記,不知會有怎樣的情結了,是中南海情結嗎?我猜測,他肯定還有複旦情結,他肯定懷念複旦的時光,但是卻再也回不去了。而一旦回去,他就會有深深的“中南海情結”了,那裏也是他“生命消耗”的地方。想起了一句話,有多少融入就有多少真情。凡是融入的地方,凡是有“生命消耗”的地方,都有情結啊!
還 有一篇日記也談到他的“複旦情結”。是9月1日複旦要搞傑出教授製度,準備提他為候選人,他十分感動,寫了一封信,在信中說:“複旦大學要給我一種崇高的 榮譽,心中十分之忐忑不安,我一方麵是高興,我們為複旦盡的微薄的努力得到了承認,另一方麵是不安,因為我為複旦做的事情實在太少。與複旦給我們的一切相 比,我所做出的努力不僅是應該的,而且是很不夠的。我衷心感謝學校給我的鞭策和鼓勵,我想在這裏唯一合適的回答就是:今後將以更多的熱情和追求為複旦大學 的發展貢獻力量,為教師的神聖職責增添光彩,為我們可愛的學生真誠服務。複旦對我來說是個神奇的名字,無論走到哪裏,我都深深地懷念她。我比較成熟的生 命,大部分是在複旦度過的。複旦不僅培育了我而且也給了我在其他任何地方均不能得到的東西。我有一種深厚的複旦情結。我覺得作為一名複旦人,最需要的是理 解、支持和關心。“給年輕人以機會,給全體人以關懷”,應該成為整個複旦的一項基本方針。有了這些,無論有多大困難和挫折,眾往之,眾持之。如果沒有的 話,即便有再好的條件和機會,眾推之,眾卻之。複旦人應共同來培植這樣的氛圍,讓全體複旦人工作和生活在和諧和向上的氛圍之中。"這封信不僅再次體現了他 濃濃的複旦情結,更體現了他對複旦的感激、感悟、寄托和希望。隻有將自己的生命真正融入工作和事業的人,也才有如此深情的愛。同時“給年輕人以機會,給全 體人以關懷”,讓全體幹部職工的工作和生活在和諧和向上的氛圍之中。對於一個單位領導而言,難道不應該成為一種追求?
好讀書的人
有 人曾經向人介紹王滬寧是一個著名學者,王滬寧自己糾正說,我不是學者,我是個讀書人。印象最深的:一是他喜歡淘書。日記中有兩篇專門寫他淘書的經曆,一是 6月6日到書店比較集中的北京大學附近的書城,在那裏“轉了一個上午”。一個是8月13日,到甘家口的書攤買書,這篇日記寫的尤其細致,簡直就是一篇關於 “淘書”的散文。二是除了買書,王滬寧還是個“夜貓子"。在這冊薄薄的日記中,“淩晨”一詞出現的幾率特別多。譬如1月5日淩晨讀《聖壇下的林彪》,7日、8日淩晨讀《走下聖壇的周恩來》,16日淩晨讀法國《自然科學》雜誌,17日讀法國《研究》雜誌,19日淩晨讀《讀書》雜誌,21日淩晨讀《舊製度與法國大革命》,24日淩晨讀國際政治學會的國際大會主題報告,25日淩晨看《危險的關係》,28日淩晨看布老虎叢書中的《苦界》,2月1日讀《一場最為神秘的戰爭》,5日淩晨讀小說《紀實與虛構》,4日淩晨讀《鄧小平在1976》,10日淩晨翻《中國古代性文化》,10日、11日讀《金賽性學報告》,25日淩晨讀《曾國藩》,27日淩晨讀一本關於中國未來的書,5月31日讀《新十日談》,6月2日淩晨把《革命後社會中的政府》中“政府領導方式”一章加工好,等等等等。一本書中,“淩晨”一詞出現不下數十次,足見其刻苦狀況。他涉獵極廣,閱讀量驚人,幾乎無書不讀,無時不用功。他在自序中說:“多年來養成一種習慣,或者說不得不養成法這樣的習慣,就是在夜深人靜的時候,靜靜地思考一天來的經曆。白天,均在異常的忙亂中度過,沒有工夫思考。有工夫思考的時候,大多也用於作嚴肅而枯燥的學術思維,專業的厲害。而對於人生,卻沒有時間去思考。夜色下來,一切歸於寧靜,望著窗外閃爍的路燈,可以靜靜地思考自己和世界,思考自己在行政工作和學術研究中排不上號的事情。從中找出有意義的東西,做一點小小的思想享受。”一個人多年堅持這樣的習慣,每日回顧過去的一天,在讀書中思考和感悟,或總結、或自省,並將此作為思想享受。如能長期如此,那還了得?三是還有一篇10月25日的日記中,他抄錄了一個要求讀他博士研究生的信件。日記中說:“收到s君要求讀博士研究生的信,寫得感情充沛,讓人感動,記錄如下:
尊敬的老師:我雖經寫過入團、入黨、入伍等多種申請書。然從未像這次這樣莊重,因為這次追求的是內在的價值,一旦擁有便永遠擁有。
今年我已三十有六,似乎不應該與年輕人爭鋒,可我抵禦不了讀書的誘惑。記得我在初中畢業的時候,因家庭困難,母親要我輟學,為此我和母親爭吵過。報考研究生前夕,時任政委亦反複勸阻我,因為當時麵臨擴編,我是處長的當然人選,權衡之後,我還是選擇了讀書。
為 什麽要再次做讀書的選擇?有人這樣問我,我也這樣問自己。雖然編一些堂皇的答案並不難,可這不屬於我的性格。那麽,是為“仕”嗎?作為一名團職軍官,文憑 的分量幾近於零;或者是為出名吧?我曾經獲得過1987年全國報告文學特等獎,優秀散文獎,走作家的路似乎更近;要麽是為職稱罷?可他對於一名行政幹部毫 無用處。
無需再做任何設問。我想如果一定要刨根問底的話,他可能發源於我對生活的一種體驗。因為我發現,人們看待一個有道德的人,透出的目光是親切,看待一個有權力的人,透出的目光是敬畏,隻有看待一個有知識的人,目光中才盈溢著無限的尊重,並飽含著由衷的敬佩。我向往那份尊重和敬佩。再有,我很欣賞書頁中那一片與喧鬧、複雜和浮躁之中仍可守的寧靜的小天地。老師們,敬祈你們體諒我,滿足我也許是奢侈但不失合理的要求:“往上讀。”
王滬寧讀罷此信說,寫的真好。讀書在整個社會如果能得到這樣的認識,那社會就會發展進步。可惜,人們要經過千辛萬苦之後才能明白這一點。
讀罷這則日記,讀罷這封信,自己也不免深深地感動!
想大事的人
作為一個曾經研究政治、後來從事政治的人,整天想的肯定都是大事兒。如果沒有長時間的深度的思考,沒有思維的長期訓練,也不會有這樣精彩的“日記”呈現,也就沒有他的今天。
他讀書、寫作,先後出版了《比較政治分析》、《國家主權》、《美國反對美國》等多部著作,年僅30歲就被破格晉升為副教授,87年出版代表作《比較政治分析》後還曾登上過《半月刊》等時事雜誌的封麵。譬如6月1日的日記中思考中央和地方的關係,他在紙上寫了12條。其中有維護中央的權威就是維護全局的權威;中央權威的本質是全黨統一意誌基礎上的統一領導權;決策正確才能保證效率。6月2日的日記中,他說,什麽是政治家?應該具有至死不渝的信念、學貫中西的知識、高山仰止的人格、高瞻遠矚的目光、百折不撓的毅力、海納百川的胸襟、總攬全局的能力,等等。中國的民主革命依靠了一個傑出的領袖集團。現在也需要。6月10日 的日記上顯示,看國際女籃錦標賽後,他說,心理力量曆來是一個社會的基本動力,有時是最強大的動力源。這種動力源,發動起來後就強大無比,但也有可能成為 破壞性的力量。在沒有發動起來的時候,沒有任何力量,靜靜的,看不見。在現代化的社會發展過程中,看來要注意這種心理的動力,要發動,但是要發動到恰當 點。物質力量談得比較多,心理力量談的比較少。有12億人口的大國心理力量多麽大,在被一種什麽因素發動起來之後,如果不是社會有目的的發動,那將是災難。如果社會有目的的發動,那就是毛澤東說的“精神原子彈”。
在這一點上,值得我們學習的東西實在太多,也使我深深地感到:一個人經常思考的是什麽問題,就有可能是什麽樣的人;想什麽層次的問題,就會成為什麽層次的人。正如一副對聯所說,“眼界高時無礙物,心源開處有清波”;思想有多遠,就能走多遠;心大了,什麽問題也都不是問題了。
《政治的人生》一書中,除了研究大量的政治問題之外,其中也不乏性靈之筆。譬如他看由王朔的小說改編的電視劇《過把癮》後記的日記中說,生活中有很多矛盾,不是來自恨,而是來自愛。有時候來自愛的矛盾雖不如來自恨的矛盾厲害,可憐的是對來自愛的矛盾大部分人沒有有辦法,隻好在無窮的矛盾中消磨人性。人們不知道愛也會帶來恨,這是很多悲劇之所以發生的根本原因。還說,太愛,也不是好事,不那麽愛,也不是好事,不愛,也不是好事,怎麽辦?人的痛苦。
譬如他在1月4日的日記中說:“在 現代社會中,人的心理感覺和心理作用越來越重要,心裏感覺對人的行為和意識有著比其他因素均大的作用,越是現代化的社會越是如此。在中國現代化發展中,這 個問題會越來越突出。社會經濟政治發展越快,人們的心理越敏感,越脆弱,這是一個矛盾。而在原始社會中,大概沒有心理學。科學“發現”的人是不是原來的 人,還是原來的人不是真正的人,這是一個疑惑。”這大概就是現今人們常說的心態吧。喧鬧太多,誘惑太多,幹擾太多,選擇太多,衝動太多,於是患得患失,猶豫不決、搖擺不定,舉止失措,缺乏應有的寧靜和定力,缺乏相對超然的心態和平靜,自己如此,多數人亦如此。王滬寧有先見之明。
他在1月5日的日記中說:“辦一個係,一是人才,二是理論,也就是方法論,三是管理,四是凝聚力。堅持不放,可以辦好。”我想,一個係如此,一個單位也莫不如此。如果有一支高素質的隊伍,有一套切合實際的思路,有一套管理製度,並善於管理,有心往一處想、勁兒往一處使的同心同向,還有什麽幹不成的呢?
視工作為樂趣的人
王滬寧曾經是一名教授,教書育人是其本分。但他愛這份職業,並視其為樂趣。他在6月26日的日記上說,作為一名教師,給學生上課是一種快樂。學生能給他一種生命的交響,一種活的知識對象,一種流動的意識過程,一種雙向的信息交流。這大概是任何其他職業均不能實現的。這是老師的最大樂趣。他還說,什麽樂趣也不能比塑造生命的樂趣,尤其是塑造生命成功的樂趣。
凡成功者莫不如此。他不僅視工作、事業為責任、為使命,更將其視為樂趣,因為在工作中才有所創造,在創造中才有了意義,也才有了樂趣。一個視工作為樂趣的人,其生活也必然充滿樂趣,這樣的人不成功幾乎是不可能的。
有詩意的人
王滬寧是一個很有生活情趣的人。在這本日記中,發現了他寫的8首舊體詩。雖然水準並不很高,但至少在他心中充滿了生活的詩意。譬如5月25日的日記中記道:在散步的時候,在樹上摘了一些果子吃,想到了盧梭說的自然狀態。這樣的生活是可望而不可求。得詩一首。《與大哥同遊》:清池彎道傍波瀾,踏露青石上綠山,四柱巍峨鎮地脈,一塔朦朧沒水潭。頤和園深尋幽易,昆明湖淺見魚難。收盡千枝花豔麗,東來霞色照君還。5月30日在散步的時候,他“聞到一陣清香,是棗樹開花的香。院子裏的桑果已經紅裏發紫,紛紛落下,桃樹上的果實也有鴿蛋那麽大了,青青的.鬆樹上的鬆果也十分地生氣勃勃。滿院的四季花開得爛漫,姹紫嫣紅。在這裏散步,不由得思想深沉,可以遠思。得詩一首。《望南天》:一夜風洗秋葉新,夢裏依稀聞鳥鳴。舉目五塔突壯誌,落步三山漸舒心。楠木屋中古人吟,桃花園外村夫行。慢手推窗送晨色,方知星辰向南行。6月13日晚上散步,他看 到“天氣炎熱,池塘裏的魚都浮上了水麵,在那裏悠閑地浮著,也沒有動靜,似乎所有的世界的爭鬥都停止了。看著他們,一種閑情雅趣油然而生。得詩一首。《山 上懷古》:曲徑漫步樹飄香,波靜雲高山色祥。後棄閑魚水上戲,前聽飛鵲林中翔。千端世事均度外,一刻心情唯炎涼。暮色輕攜別石路,橋斜古道馬轎響。”7月10日傍晚雨後,他寫《夜遊長安街》:清雨忽降淨京城,枝綠牆紅照夜燈。信步輕盈伏串露,合手重凝振拱門。指觀世事出清淡,笑看人生入深沉。過客匆匆獨寂寥,方識厚意又得聞。7月27日 傍晚他在北戴河遊泳後,“有一種劃入浩瀚的大海的感覺和向往,得兩首詩。一為《湧浪》:遠風勁疾近處急,濤立波伏長堤低。濁浪排來海躁怒,清沙卷去意平 息。俗心漸化湧峰上,聖念忽臨水色際。再現中流滔萬傾,似見湘客又搏擊。二為《海中暢遊》:驕陽蓋地遍璀璨,漸入浩瀚撫狂瀾。濤明流暗別眾生,風緩湧恣到 沙灘。枕浪仰看漂浮雲,劈波直數聳立山。世間久有滄桑水,洎古默納獵魚帆。7月29日他登山海關,得詩一首《上天下第一關》:千年坡道信步過,壁字碑文靡詩酒。秦地偉絕樓榭新,薑女淚在壁石舊。一關國門龍頭豎,萬裏胸襟碣岩留。洶浪古來卷敗旗,長城何日斷海流。他在8月1日 的日記中記到:“下海去遊泳,浪很大,鋪天蓋地過來,把人打在下麵。大家開玩笑說,現在知道什麽叫滅頂之災了。覺得很有挑戰感。人生中需要有勇氣迎接挑 戰。我們大概是不像過去那樣能夠迎接挑戰了。在這裏,也覺得有片刻悠閑。得詩一首:《得悠閑有感》:百思忽斷到樂土,截袖開衣任躑躅。須發參毛參毛迎勁 風,心緒顢頇散歸途。一飲泉液比瓊漿,數似薏苡賽醍醐。隨意枯枝金沙下,閑躺浪蓐似糊塗。全書總計就這8首詩,我不厭其煩地照錄下來,倒不是因為詩寫得多好,而是從中可以看到王滬寧的詩意和誌趣,看到他“再現中流滔萬傾,似見湘客又搏擊”“洶浪古來卷敗旗,長城何日斷海流”的思索和感慨。
和平養無限天機
王滬寧是個喜歡平淡而不喜歡複雜的人。在他10月8的日記中,他說:“給L君回信。L在信中說我是否還在“撞鍾”,說的是我們我們這些做學問的人像和尚一樣,沒有欲望,安心修煉。L在 幾年前曾經問我“你每天讀書有什麽意義嗎?”我說:“你知道和尚為什麽要念經嗎?”我在信中說“難得還有人想起我的幸福的問題,心中十分感動。我們這類 人,已經習慣了無幸福的生活,也就是生活的平淡。沒有幸福的欲望,也就沒有痛苦。痛苦往往是伴隨著對幸福的追求的,而不是伴隨著幸福本身。所以要懷疑的不 是幸福本身,而是每個人主觀狀態中的希望。我的問題還是“和尚為什麽要念經?這個問題能夠回答,一切就歸於平淡。叫做和平養無限天機。幸福之事,可遇而不 可求,可求而不可執。修煉了這麽多年,有足夠的空間在心中,無所謂幸福。當然我不反對他人追求幸福,因為人不能過同樣的生活。”
在10月29日的日記中,他說“內心的平靜,勝過一切滿足。”在3月17日的日記中,他說:“讓複雜的人事關係簡單起來。人事關係的簡單化,有時要靠組織建設來完成。人事關係,要簡單、簡單、再簡單。這樣才能解放生產力。”
讀罷這些日記,我忽然想起前幾天看的一個資料,說“文革”結束時,顧頡剛由於名聲很大,事務異常繁忙,常常為情麵所累、為事務所累,窮以應付、力不從心。錢鍾書勸他“勿於社會上無聊人往來,浪費垂盡的精力。”並送宋代翰林學士洪邁的一詩句叫“不將精力做人情”。人的精力總是有限的,工作之外的事忙多了,用在事業上的心思就分散了。心想,中國什麽時候人事關係變得特別簡單了,大家都感到不累了,就說明機製和體製真的科學了,也完善了。
而在中國的現實國情無法改變的情況下,做到“和平養無限天機”是多麽重要啊!
一本值得閱讀的書
王滬寧的日記《政治的人生》的確是一本值得認真閱讀和學習的書。在他的日記中,有故事、有思想,是一束束智慧的花朵,也是一道道思想的光芒;他的每篇日記,或述說、或表白,或闡明、或描繪,樸素無華,富有哲理,發人深思,耐人尋味,無不洋溢著他內心的激情和澎湃的心聲,可以說每一篇都是很好的詩,也是很好的散文。在8月31日的日記中,有他懷念大陸工程公司殷之浩的一篇文章。他寫到:
“人 在這個世界上生活,度過自己的生命,大概要結識成千上萬的人。在這些人中,有的擦肩而過,有的朝夕相處。有的人天天與你在一起,但是你對他沒有什麽印象。 有的人偶爾與你見麵,但是你能念念不忘。之浩先生屬於後一種人,我和他隻有兩次相遇,然而他卻永遠地留在了我的心裏。他告別了我們,離開了這個世界,離開 了他所創立並傾心培育的事業,但是他沒有離開我們。
“中 國在之浩先生的心靈中具有崇高的地位。他最不能忍受的大概就是說中國人不行。我與他見麵不多,但聽他說中國人聰明、能幹,中國在世界上絕不亞於其他的民族 之類的話,絕對是多次。我曾聽到他十分激動地說:“我們都是中華民族的一分子,曆史、文化、感情都有凝聚力,奧運會中國得金牌,所有華人都激動。我看了很 激動。”這是一個中國人的情感的天然流露,沒有半點的做作。隻有在中國二十世紀困苦艱難的曆程中跌打爬滾過的人,才明白中華民族的強大意味著什麽。
“' 浩然營’是短暫的,可是我們都得到了一定永恒的東西。我記得我在最後一天的會上說'這次參加浩然營,感受很深,雖然覺得兩麵在一些問題上有著深刻的分歧, 但是畢竟也有很多的溝通。我最深的感覺是,一要全麵地看問題,我們去飯店對麵的島上的鄉村風味飯館吃飯時,汽車開過那座長長的橋,看到前麵是一片的暗淡, 沒有高樓,隻有低矮的房子,覺得澳門不過如此。然而我們回來時,晚間時分,再過大橋時,看到這麵高樓闊宇挺立,燈火通明,突然覺得剛才的感覺不全麵。所以 得出一個道理,就是看問題要全麵。第二個感受是,那天我們一起到一個葡萄牙風格的飯店裏去用最後的晚餐,大家喝下很多的酒,我有點醉意,悄悄地離開了。第 二天我沒有說醉了。但是一位營友非常坦白,早上就說昨天喝醉了,晚上開了房門,是爬著上床的。我突然感到自己不夠坦誠。看問題也是這樣,不是沒有缺點的, 問題是自己也要坦誠,不能自己都是優點,別人都是缺點。這兩個感受,是我在浩然營中得到的最有價值的教訓。不知這樣的體驗,是否是之浩先生所期望的。我覺 得人在認識論上的一點所得,要遠遠大於他在其他方麵可能得到的數點所得。
“之浩先生從事 建築事業,在這方麵有口皆碑。我在台北的時候,車子經過圓山飯店,他們向我介紹圓山大橋,在多年前造這樣的大橋,的確不簡單。忠孝東路上的大陸大樓,整潔 而威嚴,建築水平是世界一流的。我到過世界一些城市,如紐約、華盛頓、巴黎、東京等,大陸大樓一點也不遜色,況且是二十年前建立的。另一點令人奇怪的是, 與忠孝東路其他大樓五彩繽紛的燈光廣告相比,大陸大樓顯得顯得幹淨而肅穆,很有特色。據說是之浩先生堅持這樣的風格,出喧鬧而淳樸,十分象之浩先生的為 人。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之浩先生的名言是:'人,必須活得自尊和驕傲。’我對之浩先生了解不多,但是僅據此有限的了解判斷,我想他是做到了。”
對一個了解不多的人,能寫出這樣的文字,堪稱大家。如此的散文,讀著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