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完了我的舌尖上的雲南美食,當然不能忽略了我的舌尖上的雲南茶香。雲南的茶文化太接地氣了,在這裏,茶道給人的印象,就像是鄰家小妹那般純粹自然,而不是謙謙君子那樣斯文地端著。
黃姐茶桌上的神奇
一邁進麗江少府觀景客棧,我就瞥見了庭院中央的一個碩大的狀如樹根的茶幾,上麵七七八八地擺著些玲瓏的茶爐 、茶架 、茶匙、茶壺、茶瓶什麽的。
店主黃姐滿麵春風地招呼我坐下喝茶。她麻利地用燙水衝洗茶具,將煮好的普洱茶斟到一個古樸的茶盞中,奉在我麵前。我微微啜了幾口透亮的茶水,感覺旅途的疲勞如那氤氳的熱氣逃遁空中。在和黃姐的嘮嗑中,我未來幾日的旅行攻略順利出爐,並輕輕鬆鬆地選購了一係列旅遊產品。
在接下來的日子裏,我觀察到這位福建來的老板娘“壘起七星灶,銅壺煮三江。擺開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活脫脫的一個阿慶嫂。圍著茶桌這個小小舞台,她遊刃有餘地安頓著房客們的住宿、行程和餐飲。而我也漸漸地習慣了和南來北往的天涯客一起,圍坐在條形茶幾四周,一麵淺酌慢飲地享用黃姐及時添上的熱茶,一麵從桌上拿起一件可心的小什物在手心把玩……我如今能夠很地道地吃山竹,也得益於黃姐的親手演示。
在七彩雲南所到之處,每每見到這樣古色古香的茶案,我都會情不自禁地憶起在觀景客棧度過的那些安逸時光,我甚至會遐想一下,在自家的小院一隅,也有這麽一處可以和友人品茗閑談的茶苑。
嚴家大院的茶寮(左)和曬茶(右)
四方茶城的茶案
大理客棧樓下的茶幾
七子餅茶的新奇
如果有一個格式家具,我們一定會擺上些讓室內生輝的工藝品。在大理的一個雅室,我看到點綴工藝品架的竟是圓圓的拙拙的茶餅。
對散茶和袋茶,我們是再熟悉不過的了。然而在雲南,你遇到最多的卻是由雲南大葉種曬青毛茶加工緊壓成的餅茶。別說我少見多怪啊,我以前還真和這圓如滿月,中心微突,堅硬如石的茶餅打過交道,隻不過那時未獲真諦,飲法有誤,而已。如今方知,緊壓茶的滋味是在烹煮中緩慢浸出,而非僅僅的熱水衝飲。
在昆明的一個茶坊,我匆匆買了兩塊餅茶,此時得空方才仔細端詳。在茶餅儉樸的包裝上滲透著三層信息:
第一,“雲南猛海七子餅茶”:所謂“七子餅茶”,是指在蒸壓黑茶包裝時,每筒一定7塊,非常的標準化。在雲南少數民族文化中,“七”是一個象征著多子多福的吉祥數字;
第二,“越陳越香”:不是說,酒貴在陳,茶貴在新,為什麽七子餅茶的品質會隨著時間而攀升?原來餅茶內的茶多酚和氨基酸,在後期發酵中會持續轉化,因而,時間越久,口感就越豐富。
第三,我買的兩種圓茶,一個標著“生茶”,一個標著“熟茶”。這生茶是自然發酵的,性格特別猛烈;熟茶卻是人工催熟的,生性甚為溫和。
落筆至此,我情不自禁地掰了一塊熟茶,放在挺粗獷的鐵鍋裏開始烹煮,然後慢慢地體會那種醇厚,甘甜,溫潤,飽滿的韻味。
坐落在麗江古城的四方茶城,是一處洋溢著茶文化的宜人去處。瀏覽一遭,開眼界,漲姿勢。
普洱茶是怎樣製成的
乒乓茶?
南瓜茶?
盛茶器具都這麽有文化底蘊
茶馬古道的傳奇
這個茶馬古道,我必須花氣力介(chao)紹(lu)一下,因為它是和絲綢之路媲美的中國古代商業路網。
茶馬古道是指分布於中國西南地區,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是中國西南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分川藏線、滇藏線兩路。它源於古代邊疆的茶馬互市,興於唐宋,盛於明清,二戰中後期最為興盛。
“茶馬互市”:在康藏高寒高海拔地區,藏民的主食是高熱量的糌粑、奶類、酥油、牛羊肉等,蔬菜貧瘠。茶葉分解脂肪,防止燥熱,補充營養,故藏民在長期的生活中,養成了喝酥油茶的習俗,但藏區不產茶,而西南地區以茶葉著稱。在內地,民間役使和軍隊征戰都需大量騾馬,但供不應求,而藏區和川、滇邊地則產良馬。於是,具有互補性的茶和馬的交易即“茶馬互市”便應運而生。
我不光紙上談兵,還來真格了,報名參加了拉海市茶馬古道一日遊。在馬夫的“護航”下,我們一行十來人,騎馬出發了。雖然馬是很專業的馬,想摔下來都難;路是很穩定的路,僅有一小段稱得上崎嶇,但我還是努力遙想著當年悠悠茶馬古道的艱辛與蒼涼。正是那些流動不息的馬幫,牽著馱滿普洱茶的馬群,用自己的足跡丈量著橫斷山區的高山深穀,把西南內地的名茶輸送到西藏、尼泊爾、印度、東南亞……
大型原生態歌舞«麗江千古情»,真實地再現了驚天地、泣鬼神的馬幫傳奇。當我看到作為群眾演員的騾馬走在高懸在舞台上的鐵索橋時,一下子覺得自己也置身於淒風苦雨的茶馬古道上了……
白族三道茶的獵奇
茫茫的蒼山腳下,藍藍的洱海湖上,我乘著駛向南詔風情島的遊輪,沉浸在心無雜念的發呆狀態……這時,船上的廣播邀請遊客們去表演大廳,觀賞和體驗“白族三道茶”的表演。
這是一場洋溢著歡快喜慶白族風的視覺盛宴,我有幸近距離地欣賞了在大理土生土長的傳統舞蹈«霸王鞭»和«八角鼓» 。在幾段舞蹈之間,身著民族服飾的“阿鵬”(小夥兒)和“金花”(菇涼)們,以極具優美的動作,為遊客們上茶。第一道茶名曰“苦茶”。把大理沱茶放在砂鍋裏烘烤,趁茶葉黃而不焦,香氣彌漫之時注入開水,這樣沏出來的茶味道是苦澀的。不難想象,很多孩子此刻都咧開了嘴巴,老爸老媽們借機給他們灌輸“凡事要吃苦在先”的硬道理。
繼續觀賞了原汁原味的表達田家樂的舞蹈後,第二道茶上場了。這是在大理感通茶裏加了核桃片、米花和紅糖的“甜茶”,眾人笑容滿麵,品嚐著苦去甜來的人生滋味。
接下來,是一段 “我們村裏的年輕人”那樣的輕歌曼舞;而隨後的“回味茶”極為怪異,竟然是桂皮、生薑、花椒、蜂蜜和蒼山雪綠茶的組合,有甜有苦還有麻辣。金花菇涼告誡我們,人生有不同處境,應“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卷雲舒。”我深刻地自我反省數分鍾後,便一頭紮進了奇異有趣的«掐新娘»的舞蹈中。
最後以四方茶城的對聯結束此文:茶香飄四方,葉味流三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