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為什麽要參加科研競賽活動?
我們鼓勵孩子在高中階段做些科研的初衷,的確是與那些久負盛名的科技競賽有關。頂著Intel ISEF, Siemens Competition, Intel STS…獲獎者的光環, 也許會更加接近自己想要叩響的理想學校的門。
當初的想法很現實,也有些功利。現在回首,覺得那些所謂的榮譽和追求真是些浮雲。孩子在他的三段科研經曆中的收獲可以說,他的青春不再單薄。
(一)出生牛犢不怕虎
九年級後的夏天,孩子參加了Canada/USA Mathcamp. 從發回的相片看,夏令營的日子過得不賴。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對數學有著共同愛好的中學生們,除了做些意料之內的很nerdy的事外,也有著很多意料之外的誇張出格的逸事趣聞。孩子告訴我們,在一位杜克大學N導師的指點下,他在和一名來自德州的營員共同深層次地研討一個數學命題,並希望能夠角逐Google Science Fair 2012. 這也是我們首次聽到這個賽事。
與那些老牌的科研大賽相比,Google Science Fair是啟動於2011年的一支中學生科賽新秀。該賽事是麵向世界各地13-18歲中學生的網上科研比賽,其宗旨是以What you love和 What you’ re good at 去做What you want to explore. 在接下來的半年裏,兩位相距遙遠的朋友,一麵悉心設計框架,一麵認真推導計算,通過無形的網絡,編織著兩行探索的腳印…
題目一瞥:Chasing Enemies
愛數學的孩子們也這樣:
有趣的題目,精誠的合作,投入的快樂和落榜的遺憾,給這第一段的科海戲水畫上了句號。
如今提及此事,孩子坦誠地說,那時的計算確實太粗糙了,命題很有意思,但的確不容易。
(二)出師未捷身先死
十年級後的夏天,孩子開始了又一段科研體驗。
州立大學工程係的K教授給孩子的課題是關於超大規模集成電路係統中的晶體管老化問題。在接近一年的時間裏,孩子在完成學校繁重的學業以外,幾乎將所有業餘時間都花在了這個項目中。除了定期到學校實驗室做測試,他還自己買了示波器,便於在家中工作。然而,這個課題卻好像總在開玩笑,剛剛解決了一個難題,便又冒出另一個障礙。希望似乎就在前方,但這希望卻總像是飄忽不定的移動靶,讓人難以觸及。最終,因新的軟件bug太多,導師決定暫時擱置這個項目,但是仍然十分感謝孩子所作的前期探索。當然,起初的有關參加區域性Intel ISEF的計劃也隨之泡湯啦。
這確實是一次糟糕的嚐試。導師雖然信任孩子,並且委以重任。但因無帶領中學生做科研的經驗,課題過於前沿,以往的經驗又無法借鑒,最終,折戟沉沙,铩羽而歸。
這又是一次難得的有意義的嚐試。孩子親身領略了科學工作的甘苦。為準備各種數學競賽,他曾解答過無數難題,但是,在現實的科研探索中,不是每個難關都能輕易攻克的。付出和努力不是總能夠得到令人欣慰的掌聲和鮮花的。
(三)柳暗花明又一村
十一年級後的夏天,孩子走入了波士頓大學 的Rise (Research Internship in Science and Engineer) Program。
說來也巧,和另外幾位學生一起,孩子們被安排到了MIT的物理係,跟隨在拓撲絕緣體領域頗有造詣的M教授進行新材料的特性研究。孩子是這樣繪聲繪色地描述MIT的Francis Bitter 磁體實驗室的。這個以強磁場領域的開拓者Francis Bitter命名的實驗室的確有些陳舊,屋頂上可以看到一些裂痕, 有些牆麵也需要刷刷漆了。然而,正是在這個不起眼地方,有三位傑出的科學家曾以其突破性的實驗成果,榮膺諾獎,而且其成果跨越物理,化學和醫學不同領域。可以想象,這些孩子幾乎是懷著對科學家的景仰和對科學的敬畏的心情邁入實驗室的,他們在這裏度過了6周愉快,忙碌而充實的科研生活。很多晚上,導師甚至親自關上實驗室的燈,催促他們休息,並將他們送回宿舍。活動結束後,導師和夫人還在家中隆重招待這些小朋友們。
數月後,孩子寫的學術論文在Intel STS獲獎。
此時,三段科研經曆的意義對於他,對於我們, 早已不是停留在狹隘的當作進入名校的一塊敲門磚的層次上了。這些寶貴的人生閱曆將伴隨他茁壯成長, 並給我們留下值得回味的美好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