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孩子“犯錯誤”怎麽辦?-2

(2013-01-03 12:44:55) 下一個

 


如果按照大腦的發育規律,利用大腦的可塑性,通過提供最好的環境信號,是可以構建出聰明、完美的大腦。這是很多家長(特別是推爸、推媽)自覺或不自覺地對孩子實施各種形式教育的主要理由。


但這僅僅是理論上假定的最理想的狀況,在實際情況下很少甚至不可能發生的。


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絕大多數人忽略了情緒對大腦功能的直接影響。


 環境信號不僅通過突觸修飾改變大腦的結構,還同時可以產生正麵或負麵的各種情緒,對突觸修飾產生影響。環境信號多是具體的、特異的,而其產生的情緒可以是非特異的、籠統的。如果不同的環境信號反複、長期地引起負麵情緒,對大腦的發育是不利的,甚至是有害的


如果有條件,我一般會在講座中與家長進行一個互動實驗,使家長能夠直觀地體會到情緒是如何直接影響大腦功能的。


實驗是這樣進行的,隨機挑選並邀請兩位家長到講台上來,一位為實驗對象,另一位是實施者。實驗共進行三次,每次讓實驗對象把一隻胳膊平舉實施者站在背後將實驗對象平舉的胳膊向下壓。第一次實驗的目的是建立基線值(也可反複做幾次),讓實施者找到並記住將實驗對象平舉的胳膊下來的力量。第二次實驗時,要求實驗對象平舉胳膊的同時,想象一個所經曆過的最高興的情形,當實驗對象集中注意力想象時,示意再用實施者同樣的力量往下壓,會發現用同樣的力量是不能將胳膊壓下來的。最後一次實驗過程與第二次類似,但要求實驗對象想象一個所經曆過的最悲傷的情形,這時候會發現很容易將胳膊壓下來。這時實驗對象如果有意識地想要對抗向下壓,也頂不住實施者的壓力。


通過這個互動實驗,我們可以體會到:僅僅通過在腦子裏想象不同的情緒狀態,就可以不知不覺地、立刻改變身體的防禦狀態。高興的情緒可以使身體的能力增強,負麵的情緒可以使身體降低。與此對應,大腦的功能也通過想象不同的情緒狀態而發生著變化。


建議家長和自己的孩子做一做這個實驗。我的孩子(10歲)很喜歡和我們的互動實驗,通過直觀的體驗,她能夠理解情緒對自己身體的影響。這以後,當我們發現她情緒低落時,就會和她做這個實驗,或者提醒她這個實驗,馬上就會發現她的情緒會有比較明顯的改變。


這個互動實驗是我從一次職業培訓中學到的。培訓的主題是如何更好地給出一個科研講座,培訓者是個知名劇院的著名導演,她的培訓方法是要求我們象演員那樣去吸引聽眾,其中影響聽眾的情緒是個重要的方法。那個導演要求所有學員一對一地進行這個互動實驗,切身體驗情緒變化對身體的影響。(注:通過這個實驗,我開始理解為什麽美國最好的私立高中普遍設置表演課程。)完成實驗後,我問導演是否知道這個實驗的理論機製,她說現在還沒有係統的理論,這隻是經驗的觀察,用於對演員的訓練培養。我隨後告訴她,或許我可以給出一些解釋,這就是我下麵要介紹的。


版權聲明:本稿件、作品版權歸夕曦所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