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感知了孩子“犯錯誤”,每個家長都會有立即采取行動糾正錯誤的衝動。從心理學上看,這種衝動是家長需要即刻滿足的一種心理欲望。越小的孩子,就越難僅僅通過語言溝通達到家長改變孩子行為的目的,家長通常會采用強製性的處理方法,比如批評、命令等。如果孩子的反應沒有滿足家長的要求,采取的措施有可能逐步升級,從限製、製止到懲罰、打罵等等。對孩子的大腦來說,家長的強製性方式都是負麵信息,很容易導致杏仁體激活產生負麵的情緒。在經常感知孩子“犯錯誤”並強製糾正的家庭中,孩子的大腦會經常通過杏仁體劫持進行自我保護,長此以往形成抑製性神經通路,讓孩子學習能力下降,打擊孩子學習的欲望和興趣。嚴重的還會進一步導致精神心理障礙等亞健康狀態和執行功能(即情商)的喪失,從而讓孩子很難培養自信、獨立和責任感。
我在前一部分提到:” 孩子總是對的!認為孩子有錯誤是家長的問題!”這句話可能不十分準確,但我提出來的目的是希望給家長提供一個簡單、實用的方法,讓家長在心理感知孩子“犯錯誤” 的時刻,能夠暫停片刻,自我審視一下是否對孩子的行為產生了某種誤解。除了以上介紹的、比較明顯的由於不了解孩子生長規律導致的誤解,下麵我要介紹其它幾種常見的、非常隱蔽的模式,可以導致家長心理感知孩子“犯錯誤”。由於講座時間的限製,我隻討論了其中幾個模式,這裏非常歡迎參與討論,或許我們可以發現更多的模式。
孩子“犯錯誤”的模式(一)——家長與孩子對因果關係的認知能力不平衡
當感知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家長總有一個或幾個“理由”來支持自己的判斷,支持隨即實施的“教育”(糾正錯誤)的行動,並且希望達到讓孩子理解並記住這些“理由”的目的。但是,家長常常不會注意到,這些看似簡單的“理由”,恰恰是產生誤解的地方。通常家長感知“犯錯誤”的模式是:孩子的行動導致或者可能導致某個不好的結果。這裏包含了兩層因果關係,一個很明顯:孩子的行動導致(或者可能導致)的結果。另一個則不明顯,常常被家長與前一個合並在一起,就是:孩子行動導致的結果使家長感到煩惱或者不能接受。這兩個因果關係是前後關聯的,合起來是:孩子的行動——〉某種結果——〉家長的反應。對家長來說,這是非常簡單、不需要動腦就可以理解的東西。對孩子來說,卻可能完全不是這樣,常常會將“自己的行動”、“產出的結果“”、“家長的反應”“割裂開來,作為相互獨立的事件來對待,不一定能夠理解相互之間的因果關係。
作為成人,家長對事物因果關係通常會有比較清楚、深刻認識,但孩子尚不具備相應水平的認知能力。很簡單的原因和結果之間的聯係,在孩子的大腦中常常被當做兩件完全獨立的事情來看待。年齡越小的孩子,越不具備分辨因果關係的能力,需要通過與適當環境交互影響,逐步學習建立。大腦的發育過程正是逐步認識這些事件相互關係的過程。人類對因果關係的認知,可大致分為三個階段。最初,孩子接觸的外部世界非常局限,積累的經驗有限,隻能通過本能的反應(如條件反射)認識學習因果關係,如觸摸亮著的燈泡燙手了會立即縮手。隨著身體的不斷發育,活動範圍擴大,對周圍事物認識、積累的逐步增多,會越來越多地使用試探性的方法去認識,如有目的地拿玩具做工具來撬開瓶子。再長大一些,特別是進入青春期以後,孩子才逐漸學會利用已掌握的知識、積累的經驗,先進行判斷,然後根據條件再進行試探,來認識更加複雜的因果關係。
在大腦發育的全過程中,家長與孩子對因果關係的認知能力總是有差距的,孩子年齡越小,差距越大。家長感知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孩子的認知能力很可能處於理解、認識“孩子的行動——〉某種結果的階段(表麵的因果關係)”,不具有理解“某種結果——〉家長的反應(隱含的因果關係)”的能力。很多時候,家長將孩子的認知能力當做和自己差不多來考慮,認為如此簡單的因果邏輯孩子理所當然地應該懂得。比如對還不會認鍾(時間)的孩子,總是因吃飯、穿衣“磨磨蹭蹭”認為孩子沒有時間觀念。所以,當孩子的行引起父母煩惱、頭痛等負麵的感受時,自然地會形成孩子“犯錯誤”的心理感知。
案例2中提到“一個4歲孩子非要在大熱天穿冬天的靴子,死活不肯脫下來,還要穿到學校去。”這是個典型的孩子用“試探性”的方法來學習認識因果關係的情況。孩子喜歡穿靴子,但不知道靴子應該在天冷的時候穿,而不是在熱天穿。直接通過試探,孩子可以很快通過自身的體會--“太熱了穿不住靴子”--對其中的因果關係產生認知。自身體驗的效果對大腦來說是非常強的環境信號,再加上家長的耐心解釋,孩子會很容易地建立牢固的認知,同時也會保持並激勵孩子繼續探索的興趣。
麵對孩子的行為,母親感覺很不爽,“不阻擋怕被人笑話呢”。這個媽媽沒有意識到:造成她煩惱的是另完全不同的因果關係:反季節穿衣的行為(原因)會導致被人笑話家長不懂教育、不會照顧孩子(結果);被人笑話讓家長很難受等等。很顯然,這已經遠遠超出了一個4歲孩子的認知能力。如果媽媽將孩子的行為認定為“犯錯誤”,在這種情況下,她很難僅僅通過語言溝通讓這個年齡的孩子明白,隻能采用強製性的處理方法,比如批評、命令。如果孩子的反應沒有滿足,有可能逐步升級,從限製、製止到懲罰等等。在另一個案例中(案例1 ),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衝突逐步升級的過程。同時還可以看到媽媽不斷地添加更多的“理由”,但此時孩子的大腦早以因強烈的負麵情緒封閉起來了。
從前麵提到的兩個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孩子很難將自己的行為(即導致成人認為的有問題、犯錯誤的原因)和家長的負麵反應(不高興,強迫,處罰等結果)聯係在一起,而是無意識地將因果分開成為獨立不相關的事情。如果家長意識不到這種情況,想當然地認為孩子懂得其中的道理,很自然會感知孩子“犯錯誤”。
=======================
案例1、5歲的女兒不喜歡喝水,媽媽就規定她每天喝水的定量,不喝完就不讓看電視。孩子有一天沒完成喝水的定量就哭鬧著要看電視,媽媽要求她喝完了才看,結果喝完了還哭哭啼啼,媽媽覺得“真煩人。”於是就讓她自己在房間裏呆著,哭完了再出來。。。家長和孩子之間的衝突逐步升級,孩子最終不能控製地大鬧了起來,結果媽媽希望在網上尋找解決的辦法。
案例2、大熱天(35度以上),4歲孩子非要穿冬天的靴子,死活不肯脫下來,還要穿到學校去,也不怕人笑話。媽媽不知道孩子這是“犯啥病了這是?”
版權聲明:本稿件、作品版權歸夕曦所有
相關文章:
1、該不該打孩子?與孩子“犯錯誤”怎麽辦?鏈接:http://bbs.wenxuecity.com/znjy/1872646.html
2、孩子“犯錯誤”怎麽辦?-1 鏈接:http://bbs.wenxuecity.com/znjy/1873592.html
3、孩子“犯錯誤”怎麽辦?-2 鏈接:http://bbs.wenxuecity.com/znjy/1874111.html
4、孩子“犯錯誤”怎麽辦?-3 鏈接:http://bbs.wenxuecity.com/znjy/1875022.html
5、孩子“犯錯誤”怎麽辦?-4 鏈接:http://bbs.wenxuecity.com/znjy/1877846.html
6、孩子“犯錯誤”怎麽辦?-5 鏈接:http://bbs.wenxuecity.com/znjy/1878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