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154)
2015 (47)
2016 (67)
2017 (115)
2018 (85)
2019 (93)
2020 (173)
2021 (141)
2022 (166)
2023 (174)
2024 (219)
美國人習慣稱人名,不帶姓,也不帶頭銜。在森林公園附近見到華大資深的醫生教授Steven Teitelbaum, 我這樣與他打招呼:“Hi, Dr. Teitelbaum”。他是個二米的大高個,將手搭我在肩上說:“隻叫我Steve!”。
我們合作過一篇Cell Reports的論文, 發現脂肪產生的innate immunity成份參與炎性關節炎的病理機理。
我這樣稱呼Steven Teitelbaum來自與阿肯森教授的交流,平常我們直接稱他為約翰,正規場合還是稱他為Dr. 阿肯森, 因為他畢竟太令人尊敬了。
Steve Teitelbaum的弟子滿天下,尤其是華裔弟子多,首位華裔弟子為來自新疆的漢人,他在Johns Hopkins當正教授己經很多年了。中國人跟著他當美國教授,他自己的孩子則開聖路易斯生意興隆的餐館。
在Teitelbaum實驗室的眾多貢獻中,尤其以在RANK-RANK Ligand相互作用的發現最為著名,因為這對骨質疏鬆的機理和治療具有重大的臨床意義。Steve就住在Central West End, 幾個月後將以87歲的高齡退休,也就是說80多歲還在發表Cell子刋論文。
WashU醫學院是美國骨研究的發源地,幾乎就是世界骨研究的麥加,幾十年都是如此。Steve是華大骨研究的第二代人物,真正在華大開創美國骨研究的是他的導師和普大本科與耶魯醫學院校友Louis V. Avioli。Avioli醫生教授也是ASBMR(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Bone and Mineral Research,美國骨與礦物質研究協會)的創始人, 他們還創辦了相應的Journal of Bone and Mineral Research。
我剛到美國時還經常在校園裏見到Louis Avioli,一個在猶太醫院工作的小個子意大利裔醫生,他因患癌症在年僅68歲時去世。這是ChatGPT對他的公平評價:“Louis V. Avioli, M.D. 是美國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骨與礦物質代謝領域的醫學科學家之一,被廣泛認為是美國現代骨研究的奠基人之一”。
Steven Teitelbaum紀念自己導師Louis V. Avioli文章的插圖。
華人圈時興見人就稱老師,在北美教授群裏也這樣,這讓我很不適應。這應該是中國對美國的文化輸出,美國教授如果被稱為Teacher Smith,他會覺得莫名其妙。
我們可以說,在美國的華裔知識層都受到了中國的不好影響。也可以這樣解釋這是華裔教授不願意融入美國,盡招中國大陸博士後的結果,雖然這種現象在新生代華裔教授中開始減少。
華裔教授在美國建Chinatown Lab是沒有出路的,最後的結果就是IU計算機教授這樣被中國人往死裏整。美國NIH將基金給你,就是相信你能將基金公平的發放出去。世界上聰明絕頂的人在各族群都有,隻是我們需要用心去發現。那些改變人類曆史的重大發現在華裔中還不多,當然出現了我們都高興。
我在朋友圈這樣寫到:“建議將在美國做教授的人就應該稱教授,不要學著國內稱老師,老師稱呼太中國化了。中國見人就是老師,年輕歌手稱知名歌星也是老師[偷笑]。看看這AAUP就是American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Professors”。
我很讚同斯坦福本科和華大MD老爸的觀點:“我是堅決不稱不教書的人為“老師”的!什麽阿狗阿貓的人都被稱為“老師”,尤其是對那些本身就沒有讀過什麽書的人稱為“老師”, 是對“陽光下最光輝職業”的一種褻瀆!就算這個人“學富五車,才高八鬥”,隻要不教書育人,我就不稱其為“老師”,而寧願尊稱為“X先生””
華大講座教授:“看情況,我看到的大部分學生都是叫老師Prof. xxx. 除非主動和學生說你可以叫我first name。我記得我們孩子小學的時候見到老師,小朋友隨我叫老師first name,老師很認真的和我們小孩說—你要叫我Mr. XXX.”
英文裏與老師中文語境相關的詞是Mentor, 同時兼有老師與導師的意思, 教授或Professor則多帶有職業的性質。如果造句可以這樣:My professor taught me immunology, but he also serves as my mentor, guiding both my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my growth as a good human being! (“我的教授教我免疫學,但他也作為我的導師,不僅指導我的職業發展,還引導我怎麽做人!”)。
我在谘詢帶學生時,一定要學生不要稱我教授,一律稱我老師。對於不通中文的非華裔或ABC,就讓他們像在學校稱呼他們的美國老師那樣叫我Mr. Wu。因為我就是親自帶學生的老師,稱呼應該隨工作性質變化。
老師這個稱呼在現代漢語中確實被濫用,人們往往會對學術界、藝術界、甚至是一些行業的從業者隨意稱呼老師,即便他們未必真正承擔教學職責。這導致老師一詞的貶值,使其失去了原本的嚴肅性和專業性。孔子確實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那是表達了一種更深層次的學習態度。無論是誰,在某些方麵都可能比自己強,因此值得學習。這句話強調的是謙遜、好學的精神,而不是單純的職業稱呼。如果稱呼某人為老師隻是流於形式,甚至帶有迎合意味,那就違背了“師道”本身的價值。
天朝嚴控網絡已經導致五花八門的漢字或諧音充斥在網絡,既可以革新也是對漢字的汙染。很多漢字現在不能用了,小姐肯定不能隨便用,帥哥在國內很多是姨娘麵孔,美女更是不忍看。我從來不使用“美女“兩字,對於漂亮的女性,我通常使用“漂亮或標誌女士”。
這又引出另一個話題,先看我的留言:“前不久的Science子刋剛被接受不久,今天的eLife論文又發表了,一年發表兩篇重量級的科學論文很少見,雖然不是主要作者。在美國早年一年發表兩篇一作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論文的歲月,永遠不複返了。在我們那個年代似乎同濟的醫學學位就足夠,現在從中國來的年輕人更應該有信心。看來雅美之途不僅僅在文學城多產,在科學上也是蠻努力的,雖然貢獻有限”。
在美國的同濟同班同學,他恰好也是太太的中學同學:“祝賀吳老師,好像記得不是太久前班花也在 Science 榜上有名吧,估計名次也不差[ThumbsUp]。你輸給班花了[Grimace] 還是俺老同學厲害[Grin] 說不定當年班花做過的位置,雷軍接著坐過,因為沾了班花的光才有了這小子今天的成就”。太太連雷軍的名字都沒聽說過。
該同學把太太的Nature文章記成了Science,太太有次說:“還班花呢,家花都不是!”,因為她姐姐很漂亮。
同濟校友在北京的傑出代表,中國和亞洲的首例骨髓移植。陸道培後來又辦企業,故事很多。他的同學侯雲德和吳旻兩位院士返校時,我都有幸在同濟見過,唯獨沒有見過陸道培院士。同濟新生代北京校友也相當優秀,又出現了北大院長肖瑞平、301醫院泌外張旭院士和阜外院長胡盛壽三位鼎立的態勢。願陸道培安息,RIP!
從沒見過對著不懂中文的人叫teacher誰誰的。
那麽有什麽問題嗎?在中國過去叫小姐,如今叫美女,都屬於社會約定俗成,如果是使用中文,我覺得沒什麽不妥,因為想體現的就是中國社會文化。
這類事情應該秉承寬容的心態,沒必要一種高華的樣子評判。
十多年前去中國時感受到的巨變是,“老師”特別多。A老師、B老師、C老師、D老師、E老師......所到之處,看不到學生。真是個尊師重道,熱愛教育的國度,嗬嗬,厲害了。
感覺沒有比中國更喜歡叫人老師和被叫老師的國度了。不過,離臭街,也快了。
在美國大學校園內,聽不到人們打招呼說“Dr. XXX", 雖然遍地都是Drs. 所以聽到國人彼此稱呼”張博士“、”李博士”,覺得很別扭。個人感覺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