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雅美之途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台灣那些長滿黴的建築

(2025-04-26 17:34:54) 下一個

 

我們在這裏談一個台灣的普遍現象,希望不要冒犯台灣朋友。這隻是一個科學家慣有的觀察力,也是一個不帶偏見的旅行者,以客觀的角度看著世界。隻要是真實的東西,好壞和正負麵的東西,我都會說。

 

我不知道是什麽原因造成的,因為氣候、粉塵還是建築材料?台北不少建築的外層都很髒。

 

可以看台北101對麵的樓就是難以忍受的髒,這是我抵台灣的首日觀察到的,他們似乎也沒有任何改進的努力。這似乎與愛麵子的中華傳統很不符,難道他們是完全沒有辦法?

 

在冰島政府規定很多房子必須每隔多少年都應該粉刷,所以冰島首都就是那麽清爽。台北人在這方麵似乎毫無努力,他們沒有改變城市容貌的動力。這隻是我的初步觀察,以後還會有更深入的探討。

 

台北的雨可以說是特別神奇,現在的4月或5月正是梅雨季節。台灣的雨很少擁有浪漫的色彩,雖然劉文政的三月裏的小雨很美。在進入故宮前,雨之大可以淋濕我們的衣袖,我們倆還打著雨傘。從故宮出來則是陽光高照,前後隻有一個多小時。

 

我們進入國立台灣大學側門時狂雨,從似斯坦福的椰林大道的台大正門出來可以舉起手機拍照。有時候在台北,我們還遇到出著太陽但是頭上淋著雨。台灣最好的國立台灣大學的校園,相當乏味,完全無法與美國的大學校園比較。從這點看,台灣還真有些日本的傳統,台大比京都大學差不少,但是它們在校園上都沒有追求。

 

無論是捷運地鐵還是公汽,台灣都有這種供需要的乘客使用的空間,他們稱之為博愛座。這裏定義很清楚,隻供需要幫助的人使用,不是以年齡界定的,年輕媽媽也可以陪小孩坐。今天在汽車上目睹此景,資深女性上車後,通勤的中學生迅速起立示意老人可以坐,老人站立良久,詢問學生後自己才坐下,這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

 

台灣擁有尊老扶幼的優良傳統,這正是中華美德之體現。中國大陸有些老人是變壞了,社會處於年輕人張狂和老年人缺德的惡性循環。中國老人躺在馬路上去碰瓷,我是一個寫社會熱點事務的博主,在美國的華人也學著大陸人說我是碰瓷,弄得我覺得是莫名其妙。

 

從台北乘汽車去基隆附近的九份老街,沿途都是這樣長滿黴的房子和建築。看高速上的水泥板也是如此。這令我覺得這是自然界不可抗拒的力量,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天氣潮濕導致了真菌的生長。

 

台北的建築黴牆肯定是問題,隻是在台北東北角基隆附近的瑞芳和九份表現得更明顯,因為那裏靠海。似乎他們沒有心思去清潔和除黴,不僅影響外觀,還對人體有害。我去過不少位於海邊的世界各地的小城,很少見到這麽密集的黴牆。

 

正是因為台北多雨,所以在他們的地鐵站的入門走廊會有租雨傘處,與共享單車相似的東西。這些在南部重鎮高雄則不需要,因為高雄年降雨量隻是台北的75%。

 

台北年降雨量大約約 2,400毫米,高雄年降雨量則是1,800毫米。但更為重要的是,高雄的雨集中在夏秋台風季,其他季節通常又幹又熱,和台北的“全年隨時可能下小雨”很不一樣,所以高雄人平常外出不太需要天天帶傘。

 

為什麽不能使用高壓水槍衝洗?現在需要研究的是,與台北相似溫度、降雨量和濕度的世界各國的城市,它們是否也遭遇建築外觀如此黴菌的情況,在台中的高速站的水泥板上最為明顯。

 

日月潭森林之廣袤,樹種之多樣,讓人覺得上帝眷顧著這塊土地,但是雨水多使氣候潮濕。這是促進黴菌生長的絕佳環境,使得台灣的台北和台中的很多建築都是黑乎乎的發黴表觀。

 

美國出租房如果發黴都擔心租客告,但是這裏台灣人卻熟視無睹。他們更多的是無奈,因為清洗後很快又會長出來,人其實戰勝不了真菌。

在台中的日月潭凡是新建的房子都不錯,但是有些年代後就發黑長黴。最具諷刺意思的是,台大的環境相關科係的木柱上都長的是黴。看來他們的除黴技術也不靠譜,應該找同濟美國牛人,這家夥是微生物學家。

 

中國大陸人到台灣恐怕因為在看到這些黴後,很容易說出台灣的發展滯後。這完全是錯覺,事實上台灣人民的生活與社會發達程度,已經比中上等的西歐國家都好。拿同濟美國心髒科名醫生的話說:“台灣優惠公民,讓外來遊客羨慕”,他建議我們住台北頂級的圓山飯店,這家夥是不差錢。

 

我的觀察和推測還是靠譜的,這是ChatGPT給出的解釋:

 

“這個問題非常好,而且你觀察得很細。我來認真告訴你,台北很多建築外牆顯得很髒,確實是有幾個綜合原因,主要是:

 

氣候原因(濕熱多雨):台北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全年潮濕多雨,尤其夏天雨水多,濕度高。潮濕+空氣中的灰塵顆粒容易附著在牆麵上,久而久之形成髒汙。特別是混凝土、瓷磚、石材外牆表麵,時間久了就會發黑、發黴,出現大片髒汙斑點。

 

空氣汙染(懸浮微粒多):盡管台北整體空氣比大陸一些城市好,但因為交通密集(機車超多!)、城市人口密集,PM2.5、灰塵、廢氣顆粒長期附著在建築物上。尤其是道路旁的建築,靠近大馬路的牆麵髒得特別快。

 

建築材料問題:台北很多建築,特別是1970–1990年代建的,使用了比較便宜、粗糙的外牆材料,比如裸露水泥、便宜磁磚。這種材料本身防汙性差,容易吸附灰塵和雨水中的髒東西。很多老建築一開始就沒有做很好的防水防汙塗層,久了自然越來越髒。

 

維護和城市文化習慣:台北居民對建築外觀的整潔感要求相對寬容。台灣人更強調內部居住舒適,外表好壞不是特別在意。加上大部分是私人住宅(公寓或透天厝),外牆維修需要全體住戶同意並出錢,協調困難,很多大樓寧願不修。沒有像冰島那種“強製幾年一刷”的法規要求。

 

地震頻繁(間接因素):台灣地震多,建築物經常出現細微裂縫,這些裂縫更容易積灰、滲水、發黴,加速了髒汙。

 

簡單總結:台北建築外牆髒,主要是濕熱氣候+空氣粉塵+材料本身易髒+缺乏統一維護文化,再加上建築多、老舊、私有權複雜,導致很難像北歐國家那樣統一粉刷。

 

補充一個小趣聞:台北市政府曾經推行過外牆美化計劃,比如獎勵補助老舊大樓重新整修外觀,但因為費用高、居民意見分歧,成效很有限。所以你在台北街頭經常看到新大樓旁邊擠著髒兮兮的老公寓,這種“新舊交錯”的景象其實也成了台北特有的城市風格之一。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ytwadk 回複 悄悄話 大陸的老人不是變壞了,而是當年的無法無天搞打砸搶的紅衛兵們變老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