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154)
2015 (47)
2016 (67)
2017 (115)
2018 (85)
2019 (93)
2020 (173)
2021 (141)
2022 (166)
2023 (174)
2024 (219)
我今天找來裴剛研究組被饒毅認為造假的論文看了看,還與免疫相關。與G蛋白偶聯的受體有幾千種,裴剛他們在那篇論文涉及的是與細胞趨化相關的受體CCR5和CXCR4,可以誘導炎症細胞去執行任務。裴剛當年沒有走PNAS的容易投稿通路,讓自己的諾貝爾導師Robert Lefkowitz推薦論文,而是走的最難的第二通道直接向PNAS投稿的方式,文章是由UCLA的同行院士負責審稿的。
裴剛研究組直接的結論存在於他們的題目中,他們發現了G蛋白偶聯蛋白也存在隻有五個Transmenbrane Domains(跨膜) (TM) 的變異型,蛋白質的N端直接連在TM3,TM1-2缺失了或丟失了。他們在克隆CCR5和CXCR4的受體時,意外發現了隻有五個TM的突變型膜蛋白,當他們與擁有七個TM的野生型CCR5和CXCR4比較時,發現這種隻有五個TM的突變型膜蛋白在趨化或鈣進入細胞等生物功能上沒有區別,這就是他們的核心發現。我們外麵的人無法判斷是否做假,至少蛋白電泳和細胞染色等肉眼識別的結果無操作嫌疑,並且據同行的專家認為裴剛研究組的發現被後續的科學家獨立證實了。也就是說五個TM存在於自然界並且具有生物功能,這應該是裴剛研究組的貢獻才對。
這種膜蛋白的變異很多,阿肯森發現的膜蛋白CD46有四個分子量不同的isoforms, 它們在很多人的細胞膜上都不同,有種CCR5亞型的人還不易患艾滋病。CCR5為北大教授鄧宏魁和華大校友Dan Littman發現的HIV的輔助受體,當時轟動科學界,賀建奎把它的突變型引入中國嬰兒。
為什麽饒毅僅憑自己不相信存在五個TM結構域就說人家裴剛造假?如果裴剛沒有發現任何實驗問題,這根本連烏龍都不是,純粹就是對他的誹謗了,所以希望饒毅能盡快將證據公布出來。這種跨領域的打假是很危險的,因為饒毅本人並不在膜蛋白領域,除非出現曹雪濤那種明顯一圖幾用的情況。我曾有專文涉及科學的自我糾錯過程,這樣網絡打假是會毀了一個人的,但願被指控人的內心強大。在我們領域這種來自同行的指控,直接導致了天才科學家的自殺,可參閱我的博文:精神病和天才有時僅一紙之隔, https://mp.weixin.qq.com/s/_6iWwovvQCcyfnb2Wsciuw。
饒毅需要說明的另外一個事情是,他的手稿是怎麽泄露的,真的是意外事件嗎?他退選院士所造成的轟動,我們仍然記憶猶新,還有他高調放棄美國公民,甚至弄到NYT記者知道。這些都是很相似的尋求新聞轟動效果的做法,與他鄙視的川普很相似。這次饒毅的Credibility麵臨挑戰,我們靜觀更多指控證據的出現。首都醫大弄了個令他們難堪的校長,不能來美國不說,現在盡以這種風頭上頭條,科學的爭議是永遠不能在網上去評判的。美國大學的董事會最害怕的就是讓這種爭議人物當校長,當時洛克菲勒大學就是不能忍受自己名譽受損而讓David Baltimore辭去的校長職務。因為每次看到幾代人努力出來的聲譽隆重的牌子,當Rockefeller和Baltimore同時出現在媒體時,就是醜聞,這讓董事們難以忍受。
下麵是我與文學城網友海陬觀者的對話:
海陬觀者:
1) 饒毅如果真的去舉報打假了,那麽最重要的是事件的是非真偽,那就牽涉到舉報文章中所提到的一些物證等,是否真實。 這些才是重要的,至於 饒毅本人在Washington U. 的升遷速遲,是不相幹的事。 即使他二十年前在 Washington U. 超速升遷,但如果他的打假舉證,被證明為不實,那麽這樁打假案終究還是一場烏龍。 話又說回來,即使 饒毅在Washington U. 完全不能得到升遷,也不妨礙他這次的打假(如果他真打的話)。 這篇博文說了許多 饒毅與其他人在 Washington U. 等等、等等。 恕我直言,都是與以打假為主題的標題不合的。 按照常理,更多的信息應該是關於被打假的那幾個人,到底有沒有作偽。
2)常看見評論文章中出現有,某人作出了某項行動; 但是,從他以往的曆史和作風看來,如何如何。 這或許可以作為聊備一格的背景漫談。 但讀者看評論文章時,還是更希望看到有助於直接推演出結論
雅美之途:
打假或被打假的真偽,我們都不能百分之一百確定。但是我們可以從一個人的credibility 來選擇判斷,我寫那些是為了讓讀者去思考,我覺得與主題相關。
海陬觀者:
1)是非真偽的判明,是遲早的事,不會永遠不能確定。 既然我們現在不能確定,那麽讓當事人去負責證明就是了。
2) 論文的作偽與否,關鍵在它所聲稱的實驗結果,能不能重複。 按照常理,論文的作者是負有舉證的責任的。 就讓正常的過程進行,旁觀者等著看結果吧。 所謂個人的credibility,難免有主觀的影響。 似乎還是回歸科學的正規更好一些。
裴剛研究組的PNAS論文:
我以前的博文:
在多數暴力看來院士就是猶太人一樣的欺行霸市,造假貪汙腐化。
沒有人去看具體的內容,這點上方舟子還是有原則的---雖然他也跨行網絡暴力犯過錯誤,但是比起饒毅校長這樣的跨行和借多數暴力和社會地位而搞的文革式打假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不必立馬跳將起來把這變成“川粉” vs. “川黑”之類的打鬥,本人毫不感興趣。在目前這個階段本人對自己提的問題是饒毅是否在“亂咬”裴剛還是這裏涉及 valid科學問題? 如是前者說過了本人亳不感興趣,文學城內外也有的是能人。 如果有後者的成分,咱感興趣看看是怎麽回事。
人為什麽要讀?
這事己經公開化了,是否有人願意做點5-TM G蛋白受體的科普呢? 前麵也說過了海內外做與G蛋白受體有關研究的專家學者多的去了。
你說說饒毅質疑裴剛PNAS1999的科學焦點究竟是什麽?
(1) 饒毅指控裴剛造假,是饒毅需要提供有罪證據,而不是裴剛需要提供“實驗本"等證明自己無罪。這是基本的無罪推定原則,我國也有捉賊捉髒,捉奸捉雙的原則,在海外生活的人應該有這個基本認識。
(2) 文學城發生的並非“閻顏之爭”,而是無恥之徒閻潤濤對顏寧發起的惡意誹謗運動, slander campaign.
在毛主席經過27年的努力,成功殲滅中華文明後,在中國大陸成長的人在總體上會在明事理和正義感兩方麵有或多或少的缺陷。看到有同胞事業有成績,就會產生滅之而後快的衝動, 令人悲哀。
饒毅和現在清華大學當時在GSK主管國內科研的魯白因為陳竺他們的砒霜發現得獎非常嫉妒,於是在魯白當GSK國內頭頭後就把第三屆原創獎給了張庭棟---還是砒霜治療白血病。饒毅為了掩人耳目還把屠呦呦老師也帶進來了,同時為了得到反對派的支持大肆詆毀毛主席時代的醫學貢獻。
還在北大的一個會議中心頒的這個獎,屠呦呦老師借口沒去,陳竺部長發了一個不倫不類的賀電給屠呦呦。
後來陳竺找到GSK的醫藥銷售腐敗,魯白領導的科研出了問題,於是就給GSK開了40億的罰單,魯白也就跑到清華11G那裏去了。
實際上饒毅根本沒有仔細研究砒霜白血病的發現曆程---這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結黨營私,黨同伐異.
部長也更是。。。
現在饒毅說”上海的阿茲海默藥沒有造假不可能“ --- 明顯就是上海幫的藥走到他們北京幫的前麵了,
饒毅這樣的網絡恐怖和腐敗簡直是絕了.
完全理解你說的。從目前所看到的感到饒毅這次並不能被(也許一些網友這麽想)簡單地斥之為在“亂咬”人家成功的院士。但這絕不等同於就得認為院士組“係統性篡改”數據了。現在的情況是這個5-TM GPCR 是個科學公案了,目前是個懸案!
當然最好是當事人或接近當事人的內行們出來談。
還是那句話,這不是個很難解決的問題因為涉及的是常規的生化領域的手段並且實驗周期也很短。直接做這類分子研究的內行們肯定知道更多事實和情況,恐怕由於各種原因不想說不便說不敢說 ... 你把這一爭論介紹進了文學城,無利益牽掛的外行們也許就會感興趣探索起來了。文學城裏有愛好科學的傳統。這不夏天剛剛經曆了這個所謂的“閻顏之爭”。文學城裏講科學應該也不是件壞事. :)
謝謝雅美點明這點。討論交流總是有益的,這次看清楚了。5-TM突變蛋白和野生的7-TM GPCR 在三項功能活性測定上結果無差異(PNAS1999 圖3, 4, 5). 真的是太令人難以置信了! 目前看來又沒有紮實的後續工作進一步證實。個人與饒毅無任何關聯,怒我直言現在感覺在這點上饒毅並沒有在自取其辱。
2. 科學證偽不是刑事案件偵破。還沒聽說過需要領域內的人士對著實驗本分析。更多的到是把這五TM的突變型G蛋白偶聯蛋白 cDNA 讓別的實驗室來表達一下再做一下功能測定。這是科研的常規套路。
3. 說到內行,海內外研究GPCR 的專家學者多的去了,要不挺身站出來說一說,要不把文章拿出來。總不能讓一些吃瓜群眾業餘時間忙著查文獻做考證。
按理這事應該很快就會有結論
剛發貼就見到了答案。去link 看了下隻有”據《中國新聞周刊》得到的信息顯示,過去十幾年裏,至少有5篇文獻與5重跨膜的GPCR相關。”這句話沒有具體文章信息,google查也不易。 而中國新聞周刊是專業的嗎?
請見轉:“他進一步解釋說,當然也有個別的受體可能前兩個螺旋也有作用,但前兩個螺旋對很多G蛋白受體來說不是必須,所以五次跨膜螺旋,從理論基礎上來講,是可以跟G蛋白發生偶聯的。
據《中國新聞周刊》得到的信息顯示,過去十幾年裏,至少有5篇文獻與5重跨膜的GPCR相關。”。
https://m.cnbeta.com/view/916955.htm?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
裴剛的PNAS1999並沒有完全證明這五個TM的突變型G蛋白偶聯蛋白存在於自然界並且具有生物功能。是的,PNAS一文克隆了cDNA, 但如沒見有下文證明這一蛋白真正存在於某些細胞組織中,還是存在一種可能性即人工將這一cDNA 表達於petri dish cell culture中然後做測定 somehow is artificial result.
”jasonshane 發表評論於 2019-12-04 11:23:33
哈佛幹細胞專家論文造假, 中國人給“不存在的細胞”刷了1.6萬篇論文”
1. 這個隻有五個TM的突變型G蛋白偶聯蛋白 cDNA 別人手中有沒有? 如沒有拿出來讓別人也表達一下。
2. 表達的蛋白是否確實測定出功能了?
3. 如果質疑的實質是究竟是還不是五個TM, 回答這一問題的生化實驗手段90年代就被在各種程度上實際使用了。
我不懂專業,但看到饒毅的指控完全隨意, completely arbitrary, 毫無證據支持,隻有一句狂妄之言“根本不可能”, 很像是惡意誹謗。
Robert Lefkowitz 是做G protein 領域的King,裴鋼在他的實驗室完成了一篇第一作者的PNAS, 他是94-95年左右回上海細胞所開始PI 生涯的,所以推斷,既使Robert Lefkowitz 沒有在發稿前reviewed 這篇文章,但是應該是看過的,因為裴鋼離開他的實驗室並不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