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幫助孩子應對傷痛的具體步驟看似簡單,其實需要看不見的功底。首先,父母或者主要照顧孩子的人,要懂得孩子對傷痛的自然反應:當孩子失去了他們所愛的人,或者寵物,他們不僅會經曆傷痛,同時也會經曆害怕。家長需要懂得傷痛和害怕的意義、表現方式、應對方式等。得到一份“如何幫助孩子應對傷痛”的菜單很簡單,但是要想做好,那就要看父母是否願意下功夫了。
父母對孩子的“傷痛”和“害怕”的情感要做的具體步驟是:
· * 識別孩子對失去所愛的反應,以及這種反應的意義。
· * 認同孩子的情感,並且鼓勵還表達情感,而不是告訴孩子該怎麽感受。
· * 懂得孩子的震驚、否認和害怕等都是傷痛過程中正常的反應。幫助孩子理解這些情感。
· * 讓孩子參與葬禮、紀念活動等,並教孩子以自己的方式,比如畫畫、寫信、設計特別的活動等來表達自己的情感。
· * 不要把逝者的照片藏起來;鼓勵孩子在自己的房間掛張所愛的照片。
別忘了,孩子是有血有肉的人,他們的小腦袋也是處在不斷變化過程中的。父母需要懂得如何隨機應變:如何靈活把握這些步驟的尺度;如何隨時調整方式方法。在這個方麵,靠的是父母的功底和願意花多少工夫學習提高。
除了應對孩子的“傷痛”和“害怕”的情感要做的具體步驟外,父母需要做到以下四個方麵:
第一, 恢複孩子的正常生活次序。當孩子失去親人、小夥伴、寵物等等,他們正常的生活次序被打亂了。比如,通常晚飯後爸爸陪孩子一塊做遊戲;媽媽在睡覺前給孩子講故事;爺爺奶奶每天到幼兒園和學校接送;每天下午牽著狗狗去公園溜達等等。突然間發生了變化,大人都難以承受,何況小孩子?恢複正常生活次序可以幫助醫治孩子的傷痛情感,給孩子更多的安全感。慢慢恢複以往的生活次序,並且逐步開始建立新的生活次序。但不能操之過急,要等待孩子自己在心理上預備好了,才能一步步恢複和建立正常的生活次序。
第二, 給予孩子愛。愛這個詞,看似簡單,卻蘊藏著天地間的最根本的生活法則。讓處在傷痛中的孩子知道,父母愛他們,可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尤其是中國式父母之愛,存在著太多的相當然、太多的自以為是、太多的驕傲自大、太多的誤區。《慈祥與殘酷:透視中國式父母之愛》這本書的宗旨,是希望讀者從科學的角度重新認識信仰了幾千年的父母之愛。書中內容考察了中國式父母之愛的概念、實質、價值、運用和結果等,從科學研究的發現以及與希伯來文化中的比較中,重新給父母之愛定位;給父母之愛下了一個確切的定義,勾畫出一個具體的框架,避免讓愛變成對孩子的害,讓父母有清晰的“育兒地圖”可循。
第三, 選擇誠實。根據孩子的年齡、性格、是否成熟,告訴孩子發生了什麽。這個原則是:你告訴孩子的事情,不能造成孩子更大的心理創傷和壓力,而是根據孩子的需要。老實說,父母要想做好這一條,必須懂得科學的父母之愛。否則,父母根本不會敏感地認識孩子有什麽需要。誠實是滿足孩子的需要,不是安撫父母自己的需要。所以,父母需要弄清楚,哪些是孩子的需要,哪些是自己的需要。父母需要依據他們對愛的認識和定義,來決定哪些當對孩子講,哪些不應當講給孩子;該在什麽時候講,用怎樣的方式講。而且,誠實不是強迫自己做出來的,而是油然而生的。誠實才有信任,而信任一旦被破壞,那就很難修複了。
第四, 給孩子安全感。 不論父母怎樣努力想要養育一個健康的、幸福的孩子,一旦遭遇失去所愛的傷痛,孩子會感覺到生活變了樣,會失去了安全感。父母給予孩子的正常生活次序、給予孩子的愛、選擇誠實的做法,都能給孩子帶來安全感,幫助孩子減少害怕的情感,安穩地度過傷痛期。如果父母自己沒有安全感,孩子也會吸收他們不穩定的情感。所以,父母必須自己堅強,鼓勵孩子麵對害怕的情感和一切無助的挑戰。當孩子做了一件對積極的事情,父母要告訴孩子,他們和逝去的親人是多麽自豪有這個了不起的孩子。當然,父母還可以給孩子一個驚喜,組織一個特別的派對,帶孩子去他們平時特別喜歡的餐廳、公園等等。
“如何幫助孩子應對傷痛”的菜單並不難,難的是父母有沒有愛的基本功。這個基本功就是健康的、符合科學的愛。而願意下功夫積累愛的基本功,更是難乎其難。這就好比發給每人一盒顏料,而每人畫出的作品是不一樣的。所謂幫助孩子應對傷痛的“具體步驟”,其實並不存在。因為人不是機器,人的情感和心理每時每刻都在變化,沒有愛的功底,臨陣憑借一張“如何”菜單,如同從未拿過畫筆的人,你能指望他畫出多美的畫來?隻有那些願意放下自己的驕傲與傲慢,願意花功夫學習和提高自身愛之基本功的父母,才能夠順利幫助孩子應對傷痛。這是隻有那些有智慧的父母,才會選擇去做的事情。
楊虹:心理輔導學博士、心理輔導師。曾任西雅圖西華報、華聲報專欄作家。新浪網教育頻道國際學校駐站作者。新作《慈祥與殘酷:透視中國式父母之愛》已被台灣和大陸多家高等院校圖書館收藏。美洲專銷網站: http://www.rainbow-fan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