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嚴厲苛刻的“中國虎媽”,這回可算是搶占了風頭。
“虎媽”們的宗旨是,不惜一切代價要孩子成功!還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絕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於是,各種各樣的“早教”形式如雨後春筍般湧現:4歲的孩子背誦古詩;3歲的孩子學“經濟學”;2歲的孩子會外語;1歲的孩子會跳舞……你覺得匪夷所思嗎?隨著“虎媽”現象產生的社會效應,這樣的“怪胎”正在大量繁殖出生。
有一個媽媽更有“虎威”,在兒子剛讀小學的時候,便帶著兒子參加成人的派對;鼓勵兒子多多女朋友,據說她教兒子給他的小女友送禮物,甚至送訂婚戒指。目的是“為了讓兒子盡早體驗人世間的故事”。這位“虎媽”很自豪地說:“兒子已經早早地成熟了。說話做事很像個小大人。”
各式“虎媽”的本質都是一樣:將孩子打造成令自己得意的,彰顯自己能力的那個被叫做“成功”的作品。
但是人不同於一件物品。人從出生時的無助,到成為一個成熟的人,需要一段較長的時間。尤其是情感的成長不能與生理的成長同步,誰也不可以“拔苗助長”。有經驗的人在種菜培苗的時候,為了讓菜苗茁壯成長,往往要先把菜苗放在室內,長到一定的時候才往地裏移植。要不然,幼小的菜苗經不起田間風雨的折騰,會過早地夭折;或者日後瘋長,但並不結果實。孩子在幼小的年齡,需要得到慈愛,得到溫暖;學會信任,這是小孩子情感成長的基本營養素。如果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這些營養素得到滿足,將來這個孩子就會是一個有自信心的人,他懂得選擇生活,而不是尋找生活。如果孩子在這段時間的成長過程中,這些基本需要得不到滿足,他對愛的渴望便會轉入“地下”,表現出對愛的渴望和焦慮;即使他表現得非常懂事乖巧,過多的焦慮會導致孩子內心的孤獨,無法表達自己的情緒,隻能壓抑自己;用其他的方式來獲取別人對自己的關注。想想看:一個情感孤獨的人會如何生活?他的婚姻和家庭不會幸福。女孩子呢,不會相信她作為一個女人的價值和能力,往往扮演起外強中幹的“女強人”。
沒有童年,就無法進入成年。
心理學家保羅敦那醫生告誡我們:“生活的法則是一個階段的成功預備了下一個階段的成功;一個階段的失敗預示了下一個階段的失敗。”小孩子早早地嚐盡了人世間的苦酒,體驗了人世間的冷暖;看透了人世間的爾虞我詐;明了人世間的滄桑,隻能影響他對未來的看法。而他看到的隻是黑暗和冰冷;他害怕,也不相信愛;他變得不會愛,不接受愛;也不敢愛。
小孩子過早地成熟,大人還大大地讚賞,認為是他們培養教育的“成功”。豈不知他們扼殺了孩子的童年。小孩子不知道童年本該有的無憂無慮的生活,反倒“掩埋”自己的生命,在一個本該發現自己的年齡按照大人的要求行事為人,使得孩子與真實的生活分離開來。
聖經裏說,“萬事皆有定時”,保羅醫生形象地解釋道:“樹芽有長成樹葉的時候。樹葉也有落下的時候。但是,隻有那些在春天裏長成的樹葉,秋天才會落下來。”
英姿颯爽、威風凜凜的“虎媽”啊,誰為孩子的未來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