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2)
一位來訪者流著淚說:“我希望我的父母懂得我這些年的痛苦。我更希望,天下的父母別讓無知毀了你們的孩子!”
這句話仿佛一聲雷鳴,震撼了我的內心。也許有人聽了會覺得刺耳,但這正是許多成年子女真實的呐喊。太多父母自以為“為孩子好”,卻在無知與控製中,一點點摧毀了孩子的心理健康與生命活力。
一對經營餐館的夫妻,起早貪黑地打拚,賺得盆滿缽滿,住進了別人羨慕的豪宅。他們年幼的女兒卻常常獨自待在空蕩的家裏。後來,他們讓十七歲的外甥搬來同住——因為他失學,與父母鬧翻,無處可去。
沒多久,女孩的老師察覺她情緒低落、成績下滑,課堂上注意力渙散。老師懷疑女孩的狀態可能與表哥有關,於是建議父母帶孩子做心理評估。第一次會麵,女孩的母親對我說:“多大點事啊?我掙的錢夠我女兒花幾輩子了。你就開個證明,說她沒事兒!我忙得很,哪有時間到你這兒來閑聊?”
我又想起一位滿臉驕傲的老母親:“要不是我當初逼她苦讀,她能有今天嗎?我女兒進了大廠,年薪幾十萬,住大房、開豪車。”
我輕輕問了一句:“她快樂嗎?”
她頓時變臉:“你這是什麽意思?”
幾個星期後,她悄悄找上門,說那天自己太衝動。她女兒兩次離婚、情緒低落,拒絕溝通,她實在著急。“也許……當初逼她讀書、考名校,是錯的?”她低聲說。
還有一位來訪者感慨道:“我從小想學天文。可父母說:‘那玩意兒能當飯吃嗎?’ 我隻好妥協,讀了電腦專業,進了大廠,賺了錢。父母滿意了,我卻感受不到快樂,也提不起興趣工作。每天都像在混日子。”
“如果不是當時父母親逼著我練鋼琴,或許今天我還能把彈鋼琴作為興趣愛好。可是厭惡彈鋼琴。” 這是另外一個來訪者的心聲。
這個社會鼓勵“成功”,卻很少關心“幸福”。但如果孩子最終失去了自我,那樣的“成功”,到底算什麽?
來訪者麗麗曾問我:“你真相信所有父母都是愛孩子的嗎?”
她的童年是恐懼:母親脾氣暴躁,經常和父親吵架摔東西,情緒毫無預警地爆發。“她好像誰都欠她似的,像個女皇,所有人都得順著她。我小時候一害怕,就躲在衣櫃裏。”她沉聲說:“我怕她,甚至厭惡她發脾氣的樣子。”
麗麗的故事,不是個例。在我工作的這些年裏,太多來訪者講過類似的經曆。
曾有一位心理學家說過:“沒有接受過訓練、也沒有拿到證書就上崗做父母,對孩子來說,是極大的不公平。” 希望所有做父母的,能靜下心來傾聽這些成年子女在心理室裏的肺腑之言:他們渴望被理解、被尊重,而不是被控製、被定義、被朔造。孩子需要一個情緒穩定的父母,而不是喜怒無常的父母。請別讓自己的無知,毀了孩子的身心健康,甚至剝奪他們掌握幸福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