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吃蘋果 ,打屁股------教中文 ,學中文

(2014-10-22 10:42:01) 下一個
走進教室的那一刻,孩子們還在玩遊戲,吃零食其樂融融。從打印室回來,小冰瑩和哥哥Jeremy 都哭得淚人一般,大嘴咧得毫不忌諱。究其原因,哥哥搶著回答說: “她把零食給別人吃,弄得我很不爽!”
 “不爽就值得咧這麽大的嘴?”  被我的話弄得惱羞成淚,本來還幹打雷不下雨,現在淚水也湧出來了,翻翻眼珠顯然是不服氣的樣子。再轉過身問冰瑩,她卻衝著哥哥發怒說 :“ 我又沒有把你的零食給人家,你有什麽不爽?”
“男子漢不許咧著大嘴哭,多難看!”我自知這種勸架的風格即簡單又欠公平,可是鈴聲經響了,兩個孩子沒有休戰的意思。中文課經常是在這樣的喧鬧中開始的。
 
 汶川地震那年搞義賣時碰到了中文學校的校長,她邀請我到中文學校幫忙。每個星期天專程跑過去上課的確是個不小的承諾。我答應先試一個學期,沒想到一試就是五年多。這五年可謂辛勞無數,快樂許多!
開學第一天,家長們在我的教室旁聽,我跟他們說:“我的孩子非常可恨,無論我如何嚐試和她講中文,她總是用英文回應。其實她的中文水平很好,希望你們能幫我想個辦法。”其實我要說的是:接著說,別管他們理不理你!


傳統的漢語教學是從教拚音開始,即冗長枯燥,又容易跟英文混淆。讓人聯想起很久以前剛剛學會英文的26個字母,緊接著學國際音標的中學生。先教拚音的益處在於一旦掌握了拚音,學生可以自己閱讀帶注音的圖書畫冊,還可以學查字典,有自學能力的學生就會如虎添翼。所以我和孩子們還是從拚音開始啃骨頭。已經開始了初級教育的孩子有了英文字母做基礎,對以拉丁字母為主體的拚音在讀音上並沒有太多障礙,能猜出十之七八。所以沒有必要一個一個單教,把漢字和拚音放在一起,先讓學生認漢字,如果讀不出來,再借用拚音來解決問題,這樣一開始就引導學生建立語音,語意和語法三要素的概念,避免與英文弄混。

對於華裔孩子來說,因為家裏有語言環境,學中文並不是什麽難事,一學期下來學得好的孩子可以認識260多個字。這隻限於每周一次的課堂學習,當然缺不了虎媽狼爸們的配合和幫助。有的家長在孩子Kindergarten 時就送孩子來學中文,孩子年齡小,注意力不集中,又沒有學習經驗,靠課堂就十分不夠。有的孩子學習成績不理想與理解能力關係不大,問題在於注意力不集中。我的看法是孩子如果沒有興趣,不要太勉強。

老師頭疼的是班裏的混合成分。小白孩兒在語言理解上和華裔孩子差異懸殊。最後一年班裏來了個再外州上過immersion school 的美國孩子Charles。本來不想收他, 但是入學的Assessment 成績還不錯,聽力也基本上過關,就放了進來。可是很快他就失去了興趣,因為在immersion school的課程包括數學和科學,孩子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識和思維空間,而且重點在於理解,至於口語能說多少說多少,就像我們最初上學一樣,表達能力在理解和考試中隻占很小的比例。加上我們的課程每周隻有一次,很多內容需要在家練習,而他父母輔導起來有困難,每次我都得另外給他布置作業。


不能不說現代教育的最大弊病就是把一幫智力,性情,理解力完全不同的孩子裝進同一個教室,象如同生產線上的組裝零件一樣批量生產。這與我們祖師爺的“因材施教”委實相悖。從舊時代的‘私塾’到眼下很多家庭 home schooling,都是針對學生的進度和需要,很少有DDHD的問題。

上課之前我都會先花十幾分鍾讓孩子們說一說他們周末或節日的活動,算是口語練習。有的學生會告訴我他們聖誕夜去做午夜彌撒,有的提到中國年的紅包,還有的孩子告訴我他們感恩節從來不烤火雞。由此來看這個多元文化的國家,節日習慣並不是千篇一律的。

有一年中秋節,一個家長送給我一盒月餅。我打開分給孩子們,華裔的孩子,即使一些來自港澳,父母的中文很有限,也可以滔滔不絕地很多與中秋節相關的知識,傳說,習慣及詩詞,從月亮到月餅,從家庭到團圓,從豐收到思念故鄉……而美國孩子對此卻不知所雲。可見‘文化’是蘊藏在傳統裏的,鑲嵌在日常生活中的。它和語言,生活理念有著直接的關係。有的華人家長在家和孩子講英文,卻花錢送孩子學中文,他們損失的不僅盡語言環境,更是文化的底蘊。

都說女孩子愛說話,上課話多的基本上是男孩兒,大概他們膽子大吧。有一年班的20個學生的班裏隻有兩個女孩兒,男孩子多的地方總是充滿了能量。課間休息的時候他們衝出教室樣子猶如脫韁的小馬在走廊跑來跑去,有的甚至跑到男廁所扭打,最後哭著跑回教室告訴我他摔疼了自己。害得教會秘書多此跑到教室門口,用不滿的目光瞪看著我,我明白她在說:子無教,師之過!

對於班裏那些家裏沒有語言環境的孩子,我必須另外準備了一套句型來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比如:我喜歡吃橘子,(西瓜)…  ;
我喜歡運動(打乒乓球,籃球)踢足球…
然後將賓語以圖片的形式放在句子後麵,讓他們做替換練習。誰知有個叫 Colin 的男孩兒人來瘋,越念越有勁,聲音越來越高,最後一個高亢的童音壓倒了所有的聲音:我愛吃屁股(我假設他想說的是‘蘋果’),我極力忍住笑聲,想找個單詞趕快替換下來,可以敏感的孩子早就聽出來。教室頓時安靜下來,既而大嘩。紛紛大聲嚷著:“Colin 要吃……”
為了幫他長記性,我把他叫到我跟前,在他屁股上用力地打了一巴掌,問:“你是要吃這個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