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收割者
——圭亞那的契約華工移民故事 曹小莉
《甘蔗收割者》(Cane Reapers - Chinese Indentured Immigrants in Guyana) 是剛剛出版的一本英語新書,寫的是南美圭亞那華人移民史。作者蘇阿冠博士,(Trev Sue-A-Quan)是一百多年前飄洋過海的契約華工後代﹐他出身 在英屬南美圭亞那,父親家族在1873年,母親家族在1860年分別從廣東離開中國。他在英國伯明翰大學獲得化工博士學位後,移民加拿大。圭亞那的早期移民後代百分之九十以上定居英國或加拿大﹑美國。
七十年代他在美國最大的石油公司工作了八年。在芝加哥任工程師的這些年裏,他才得以接觸中國。東方的中國,祖先的土地,如此神秘偉大,象磁石一樣吸引著這位年輕人的心。他這一輩的堂表兄弟姐妹多達數十人,都受過高深的教育,醫師,教授,工程師,律師,外交官,記者,人才輩出,許多人已與異族通婚,無一人知曉中文,更不知自己根係何方。這一股移民的支流完全匯入了講英語的世界。失去了語言,也就失去了根。當他們得知家族中這個年輕的弟弟將應邀去中國工作,在紐約當牙醫的堂哥把一張已泛黃的簽於1873年的曾祖父的契約文書交給了他。
1979年至1984年,蘇阿冠在中國煤炭部任高級工程師,做煤炭氣化研究,並成功地發明了最新催化劑﹐促成中加煤炭氣化合作研究,圓了回故鄉尋根之夢,並在北京娶妻生子。
1984年至今,蘇阿冠先後在加拿大UBC大學和BC省科學研究中心做煤炭氣化研究,同時在幾家大公司任高級顧問。在工作之餘,他傾全力去了解華人移民之謎。為什麽十九世紀中國掀起那麽巨大的移民潮,尤其是去南美的華人,為何走上不歸之路,和北美及東南亞的華人不同的是,他們未能保持住自己的傳統和語言,而是被強大的英語和基督教文化所吸納,所淹沒。不少著名曆史學家注意到這一現象,有學者曾指出,加勒比海幾個英語國家早期華人移民被同化的的現象,就如同河南開封的猶太人一樣,他們完全失去了原本的語言和文化,而淹沒在所在國的文化中。
蘇阿冠在搜尋文字記載﹐查閱曆史文獻的過程中深深地被上個世紀的風雲變幻﹑曆史滄桑所震撼。在他眼前展現的是鴉片戰爭後的中國,論為半殖民地的苦難國土﹐震撼世界的太平天國起義,離鄉背井出外謀生的華工,這是一個從未有人告訴他的世界,他的父母甚至爺爺都不知曉的故事。享受著祖先福澤餘蔭的後代們,根本不知華人先民在海上在異邦所受的苦難。北美華人淘金修鐵路受種族歧視的移民史早已被人們熟知,他們的枝葉仍與本土相連,利於後代尋根,而當年去南美的這一支移民曆經一個半世紀卻被語言的阻斷而產生真正的斷根,無人能係統的為之作傳。
這種震撼激起他的責任感,他有一種如夢初醒之感,他要所有的南美華裔後代來分享來了解他所獲得的信息。
這種不可遏止的執著竟一發不可收拾。他去走訪八九十歲的高齡親友,從他們支離破碎的童年記憶中搜尋第一手的生活資料;他與遠在英國倫敦,美國紐約﹑舊金山,加拿大多倫多﹑蒙特利爾,南美圭亞那﹑特立尼達﹑百慕達的親友們交換資料,收集照片;從大英博物館,北美南美各國圖書館﹑各大學收集資料;從微型膠片裏複印出一百多年前的當地英文公報。他廢寢忘食的閱讀摘錄了成百上千份消息,和幾百人採訪交談,了解和印證當年華人的生活場景﹐他們的生存﹑奮鬥﹑成功﹑失敗﹑昇遷﹑淪亡﹑年俗﹑心路曆程。
值得注意的是,太平天國始於1851年,毀於1864年。起義失敗後,為了逃避官府緝拿,不少將士亡命海外,除東南亞外,南美也是一個逃亡之所。
蘇阿冠少年時代的一位好友是特立尼達的華人後代,他的曾祖父是洪仁幹,洪仁幹是洪秀全的的族弟,曾是太平天國晚期極重要人物,封為幹王,總理朝政。天國滅後,他的兒子洪葵秀(也名葵元)逃亡圭亞那,至今後代遍及南北美。可惜,這位朋友不識中文,隻知道洪秀全和洪仁幹這兩個名字,還要來信請教有關太平天國起義曆史。
除了自願出海謀生﹐尋求生路的華工外,被拐騙或誘騙的人也不在少數﹐給後代留下的曆史和家史就灑上了點點血淚。蘇阿冠的舅母回憶說,她小時就聽說曾祖母十二三歲時,在江邊看外國輪船和水手,被人哄騙上了船,從此永生再不能和父母親人見麵。
這種痛苦在幾代人的傳說中已經被淡化,不再刻骨銘心,甚至帶有小說和電影鏡頭的色彩,但是在蘇阿冠心中激起的波濤卻連接著一百幾十年前珠江的驚濤駭浪,連接著廣東四邑八鄉風雨飄搖茅屋內慈母的淚水,連接著大清帝國國運衰亡人民的屈辱。
自1842年英屬圭亞那廢除奴隸製後,英國開始從印度招募苦力來補充甘蔗園的勞工短缺,同時也從歐洲如葡萄牙招募勞工。從1853年到1879年,又從中國華南招募了13,514名契約華工,為期五年,期滿後自己可決定去留,但大部分人都因無錢或者因故不能回去。海上航行,最長的一次是177天,海上的死亡率最高的一次達40%﹐回家談何容易。
從1860年起,才有婦女加入移民,但二十幾年間隻有15%的女性,這樣就造成華人人口下降。在1900年左右,圭亞那華人隻剩3000人左右。這就解釋了圭亞那華人後代與外族人通婚比率極高的原因。
蘇阿冠的外曾祖母Jane Kong 於1860年三月11日出生在英國 旋風號海船上,三天後海船才抵達圭亞那首都喬治敦。蘇阿冠的曾祖父蘇亞長在1873年離開廣東時年已六十,他帶著三十七歲的妻子和九歲的兒子蘇三群踏上了不可知的險惡的海上之旅。
所有這些都像謎一樣地吸引和困惑著蘇阿冠。父母雙方的祖先因何種曆史背景出海謀生,為什麽他們攜妻帶子夫婦雙雙而大多數人卻是單身青壯年?蘇亞長蒼渾的毛筆字簽名也不像出自沒有文化的農民之手﹐淹沒在曆史風塵中的滾滾往事隻能牽引後代的無限遐思。
他埋首於浩繁的曆史文獻中,一步一步地追隨著華工的腳步,體驗著他們的艱辛悲傷屈辱,經曆著他們的生離死別,見證著他們的榮辱沉浮,分享著他們後代的平安喜樂。他的心中充滿感恩﹑感激和感慨:前人栽樹,後人乘涼。他要為在黑暗野蠻時代,客死在異國他鄉的華工塑碑立傳,要讓他們活在後人心中而不至泯滅無痕。他要讓華工成功的後代們,包括那些混合了白人﹑印度人﹑黑人血液的第六代第七代,還會仰望那祖先來自的中國國土﹐向世人宣告,我的祖先來自中國,我為我的中國血液而自豪。
蘇阿冠以學者的嚴謹治學精神,以作家豐富的觀察和推理,以後輩子孫尋根問祖的熱忱與執著,曆經十二年,用長達384頁的篇幅,把上個世紀的史實,用嚴謹優美感人的英語記載下來。其中甘苦艱辛不足與外人道。
為了史實相符,他必須在加拿大﹑英國﹑和美國各城市探親訪友,親自筆錄,這要耗費巨大的精力和金錢,所幸蘇阿冠和妻子在溫哥華地產上成功的投資,使得他能免除金錢上的後顧之憂而一心寫作。這似乎是冥冥中上帝的安排。讓這本承前啟後的著作順利問世,以告慰華工的在天之靈。
這本書自今年夏在加拿大出版以來,在專家讀者和評論界中激起了巨大的社會反響:圭亞那駐美國大使盛讚:“這是一本真正的經典著作。我們為你而自豪!”
圭亞那女皇學院前院長沃索普博士(Dr. Richard Allsopp) 認 為,《甘蔗收割者》的篇幅雖不像美國黑人作家暢銷書《根》那麽巨大,但它使後人反省的作用是一樣的。
另一位曆史學家華爾頓,賴博士(Dr.Walton Look Lai) 認為,這本書應當放在每一個圖書館有關研究加勒比海華人史的書架上。
通過互連網,來自世界各地的讀者與他作著心靈的交流,表達著他們的祝賀與激賞。
“我無比激動地讀著這些資料。我栩栩如生的看到,我的前輩在上世紀乘著旋風號和紅帽號船抵達圭亞那的情景。感謝你掘開了我的根﹐我將由此追尋下去。”
——一位加拿大讀者。
一位居住在英國倫敦的女士寫道:“當我在扉頁上看到我家族的照片時,我哽咽得說不出話來,萬千思緒湧上心頭。真要感謝你。這張照片攝於圭亞那,時間是1901年。先祖1860年離開中國時有一個兒子未能成行,在戰亂中失散,想必今天有成百上千的後代留在中國的土地上。你研究了浩瀚繁多的資料,把南美華人放進了曆史,有無數迷失了的故事有待後人來敘述。你這本書會成為催化劑,促使華人後代在享有今天豐盛人生的同時,不忘深掘過去的曆史。感謝你幫我找到了自己的身份認證和定位。”
這本書封麵上照片中垂垂老矣的的婦人,是天平軍的妻子,1860年隨丈夫攜帶兩個兒子逃亡南美圭亞那,還有一個兒子在戰亂中失散,未能成行,她丈夫死後她又改嫁,現有眾多子孫遍布南北美洲和歐洲。感人至深的是二十世紀初,在闊別中國四十多年後的風燭殘年,她帶著兩個大兒子回廣東祭祖,想找到失散的另一個兒子,卻未能如願,與她同去尋找兄弟的一個兒子還病死在中國。老人傷心的回到圭亞那,帶著終身的遺憾客死他鄉。
今天她的後代,大多在英國受的高等教育,許多人與英國人﹑加拿大人通婚。他們從這本書中﹐找到祖先的腳印﹕鴉片戰爭,太平天國,海上逃亡,亡命天涯,從青翠的廣東竹林到炎熱的加勒比甘蔗田莊,從大清帝國的叛民變成南美土地的自由人﹐進一步走向英國﹑走向加拿大﹑走向英聯邦國家﹑走向世界.......
提到此照片的這名女士住在倫敦,是照片人物的第六代第七代孫輩。祖先的離奇經曆對他們這一代來講,就象久遠的神話傳說一樣不可思議而激動人心。她正準備去南美西印度群島前英屬幾個殖民地國家攝像錄影,收集資料和殘留的華人先民遺跡,而她遠在加拿大的富有表哥也將盡其財力支持。
總有一天,我們不僅有美國華人寫的暢銷書,也必將有英國華人,加拿大華人用英文寫出的震撼世界的小說,來涵蓋跨越一個半世紀﹑遊移半個地球﹑交融幾十種血統的華人移民史。
“我是一位猶太人,我的好朋友是蘇格蘭愛爾蘭後裔,我倆娶的都是圭亞那華裔妻子,我代表我妻子及她的家庭向你致敬,感謝你花費巨大精力,我要向所有認識的圭亞那華裔推薦你的書。”
加拿大安大略省的一位讀者寫道,“我是當年印度契約勞工的第四代孫輩,他們1859年去圭亞那。我的表哥就是著名的Lukhoo大律師。我也在做著印度契約勞工的研究。您的研究,對圭亞那的印度裔和非洲裔也有莫大的助益。”
來自法國的一位讀者寫道,“我出生在法屬圭亞那,現居巴黎。我對南美華人曆史一無所知。謝謝你,我現在對我的家庭背景有點清楚了﹐我們有相似的姓氏和背景”
另一封信來自美國,是圭亞那非洲後裔Kojo Nnamdi: “Trevor(蘇阿冠名字Trev的匿稱),記得我嗎?我們總是這麽叫你,我目前在美國主持國家廣播台和電視秀(National Public Radio and TV show ),我姐姐在加拿大當醫生,我們 為你自豪。我哥哥和你堂哥堂姐有許多童年趣事.......請E-mail 給我......,我得告訴你 .......”
另一封信來自美國:“我出生在圭亞那,很早就移居美國,我很想尋根。我的外祖父是印度和華人的混血。謝謝你的書,使我對圭亞那的文化和我的血緣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一位美國白人婦女來信:“我嫁給了圭亞那的華裔,我丈夫不懂中文,我要定五本書,送給我的親戚們﹐了解這段曆史。我的孩子們必須要知道他們的根。”
一位在牙買加出生的客家華人:“艱苦的工程,偉大的工作....... 我要在你的書中找到我的家庭背景。”
一位讀者說:“我在圭亞那的政治和經濟上都十分活躍。我堅信華人對國家的貢獻。繼續你偉大的工作。我認為這本書對我國曆史作出了最珍貴的貢獻。”
另一位讀者:“蘇阿冠先生,祝賀你偉大的著作。我們總希望自己的祖先重新活在記憶中。真高興我們當中終於有人願意做這件艱苦浩繁的作。
蘇阿冠的哥哥Doctor Errol Sue-A-Quan, 是多倫多著名骨科專家。 他寫道: “祝賀你寫出了這樣一本影響深刻的書,了解到我們的祖先所經曆的艱辛使我非常悲傷。他們的苦難使後代蒙福。知識和教育使我們獲得自由和成功。今天我們散布在世界各地,可以毫無疑問和誇張的說,無論我們移居到世界何方,都會留下顯著的影響和衝擊。”
蘇阿冠的一位中學校友,現在是加拿大航空公司的的飛機師,是一位混血兒,他的爺爺在三十年代在首都喬治敦就擁有幾家汽車公司。他十分為自己的中國爺爺自豪。他幾次義務把幾十斤重的新書空運到倫敦,送到《甘蔗收割者》後代的手中。
電腦屏幕上現出《甘蔗收割者》所抵達的地方﹐也就是華工後代散居之地。
溫哥華,多倫多,維多利亞,卡加裏,蒙特利爾,渥太華,魁北克城,愛德蒙頓,紐約,舊金山,羅杉磯,佛羅裏達,芝加哥,新澤西,德州,賓州,華盛頓,科羅拉多,倫敦,英格蘭,蘇格蘭,愛丁堡,荷蘭,法國,德國,新加坡,中國,澳大利亞,馬來西亞,香港,圭亞那,特立尼達-多巴哥,牙買加,百慕大,巴拿馬,定書單也來自多國國家圖書館﹑大學及研究機構。
今天,這本裝幀精美附有幾十張珍貴古老家庭照片的新書,正在當年契約華工後代的手中流傳。電話,電傳,Email來信中掀起的尋根熱浪,它所傳遞的精神力量是不可估量的。就象把幾百幾千個彩色碎片星星點點地拚在一起,,逐漸還原為一幅宏大的畫麵,使許多人見到了自己生命的源頭,使許多與異族通婚的後代沿著家族之樹尋找到自己的中國之根,使無數人因語言和文化的阻隔而變得生疏和淡漠了的故園,由於祖先栩栩如生的故事而變得無比溫暖和親切。
蘇阿冠博士﹐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當你第一次踏上中國土地之時﹐你灑下了一個年青人的熱淚﹐當你第一次登上萬裏長城時﹐你用困惑的目光找尋祖先的身影﹐在北京工作生活的五年中,你如饑似渴地了解和熱愛著祖先的語言和大地,期盼著能獻出自己的一點熱和光。距他們離鄉去國一百多年後﹐你終於為他們作了一些事﹐你將繼續為他們﹐為他們的後代﹐為你自己﹐寫出第二本﹑第三本﹐寫出可歌可泣的華人移民史。
一九九九年於加拿大溫哥華
(該資料可在WWW.rootsweb.com/~guycigtr 網上查閱)
電腦屏幕上現出《甘蔗收割者》所抵達的地方﹐也就是華工後代散居之地。
溫哥華,多倫多,維多利亞,卡加裏,蒙特利爾,渥太華,魁北克城,愛德蒙頓,紐約,舊金山,羅杉磯,佛羅裏達,芝加哥,新澤西,德州,賓州,華盛頓,科羅拉多,倫敦,英格蘭,蘇格蘭,愛丁堡,荷蘭,法國,德國,新加坡,中國,澳大利亞,馬來西亞,香港,圭亞那,特立尼達-多巴哥,牙買加,百慕大,巴拿馬,定書單也來自多國國家圖書館﹑大學及研究機構。
今天,這本裝幀精美附有幾十張珍貴古老家庭照片的新書,正在當年契約華工後代的手中流傳。電話,電傳,Email來信中掀起的尋根熱浪,它所傳遞的精神力量是不可估量的。就象把幾百幾千個彩色碎片星星點點地拚在一起,,逐漸還原為一幅宏大的畫麵,使許多人見到了自己生命的源頭,使許多與異族通婚的後代沿著家族之樹尋找到自己的中國之根,使無數人因語言和文化的阻隔而變得生疏和淡漠了的故園,由於祖先栩栩如生的故事而變得無比溫暖和親切。
蘇阿冠博士﹐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當你第一次踏上中國土地之時﹐你灑下了一個年青人的熱淚﹐當你第一次登上萬裏長城時﹐你用困惑的目光找尋祖先的身影﹐在北京工作生活的五年中,你如饑似渴地了解和熱愛著祖先的語言和大地,期盼著能獻出自己的一點熱和光。距他們離鄉去國一百多年後﹐你終於為他們作了一些事﹐你將繼續為他們﹐為他們的後代﹐為你自己﹐寫出第二本﹑第三本﹐寫出可歌可泣的華人移民史。
一九九九年於加拿大溫哥華
(該資料可在WWW.rootsweb.com/~guycigtr 網上查閱)
後記:幾年後蘇先生又出版了第二本書“甘蔗收割者的擴散”,寫的是第二代第三代的華人在南美艱苦奮鬥、安身立命、成為那塊土地主人的故事,他們已經培養出後來散布在世界各地的華人精英。目前蘇先生的第三本書也剛剛出版,一百五十年前移居英屬圭亞那一萬三千多中國契約勞工的第六代、第七代,已經根深葉茂,和世界各民族盤根錯節,化為一體,成為各英語國家主流中堅。
Thank you. (該資料可在WWW.rootsweb.com/~guycigtr 網上查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