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 ”與 “ 死 ”
格丘山的文章:從金色的黃昏走向滿天星空、、、、,這句話講得真好,能在晚年保持這樣的心境活著實在是人生一大幸事,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到的,但我相信,自己一直是這樣的努力著。錢鍾書的夫人楊絳先生100歲時這樣寫道 :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從第一次看到保羅高更的這副名畫《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裏來,我們將向何處去》,之後常常思索這樣一個問題:人活著究竟為了什麽,我是誰,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麽?辦公室的一位同事告訴我:活著就是為了吃和拉。也許這不無道理,上帝創造人類的初始可能並沒有意義,生命來到世間經曆的分分秒秒都是在創造“意義”。1983年喬布斯對Pepsi總裁Sculley說:你是願意繼續賣你的咳嗽水兒,還是和我一起引領世界。如果是在當年,我一定不會把這話當真,但是三十多年過去,從蘋果的過往與今昔,從IT產業到新媒體、互聯網,從實體經濟到虛擬經濟、金融產業,讓我越來越理解:原來“意識”也可以成為產品,是可以創造和批量生產的。
於是,我開始明白,“選擇”是一個人一生最為重要的任務,以什麽樣的心情麵對死亡,更是人生最後最艱難 的選擇。上個世紀世界最偉大、最著名的兩位物理學家:馮諾依曼和費米都是在他們人生科學研究的巔峰時期得癌症去世的,活著的時候都是以謙虛、溫和、樂觀、詼諧的性格而著稱,但是當他們分別知道自己將不久於人世,卻表現出完全不同的人格。馮諾依曼完全被挫敗而不能接受現實,他覺得自己不被人理解,還有那麽多想要完成的工作沒做,他痛苦至極,整日依附於夫人寸步不離,以至於他死後,這段時期的回憶讓他的夫人致死都感到苦不堪言。而費米卻完全不同,他的癌症一直不能確診,手術之前大夫告訴他:如果是食道的問題,那會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手術,時間很長,如果是胃癌、、晚期就將沒有治療的辦法,手術時間一定很短,而事實上很快就出了手術室,麵對清醒後的費米,大夫告訴他最多還有6個月的生命,在場的人全部沉默著,是費米首先打破沉寂說:據他所知,一個科學家50歲以後就不會出什麽成績了,他問大家,來生做隻大象可好。費米的一生,定留給後人更多的快樂和美好。
即將走入晚年的我們是否會經曆人生的一次重大改變?像老達一樣“看看書聽聽音樂,寫 些誰也不愛讀的,得罪人的小文章,翻譯些誰也不會去看的,無價值的小譯文,學點兒英文打發時光”,這也是我晚年所期盼享受的“優雅”,亦或如格丘山先生所言:黃昏暮年,重又背起行裝,讓“、、充滿智慧、寬容、豁達且孤獨”的生命最後再體驗一次收獲的喜悅,同樣令人向往,我在想,一個“完全成熟,心中澄明靜穆,沒有愛情的波伏,沒有野心的騷動,沒有表現的欲望,隻有思索和追尋的快樂”的人,將會是怎樣的歡快。
以什麽樣的態度麵對“生”與“死”,我們的選擇往往身不由己,與人們一起討論並且袒露自己的“生死觀”,應該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卻沒有必要過於認真,因為它沒有對錯,無法說清。我唯一知道的是:如果你能認真解讀自己的內心世界,麵對一個真實的自我,想要的東西應該去爭取,想做的事情就要努力去做,能有機會體驗世界上最真實、最美好的事物,不是人人都有的幸運,當然:幸運也同時包含風險、責任和義務。
由埃迪雷德梅尼主演的影片《萬物理論》,今年奪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我不僅僅欣賞男主角的出色演技,同時更加仰慕故事的主人公:霍金。影片最後的演講相當精彩,有人提問:你說過從不信上帝,那麽你信仰什麽樣的人生哲學?霍金瞬間進入了幻境,他緩慢起身,走到一位年輕女子身邊,幫她拾起掉落的鋼筆,當他走出幻境,會心的微微一笑,回答道:很顯然,人類隻是些許進化了的靈長類動物,生活在銀河係中一個很小,而普通的行星上,宇宙中這樣的星係有1000億之多(對於宇宙而言,人類太渺小了)。但是,從人類文明最初始,我們就向往知道(了解)宇宙的奧妙,我們一直期待發現那些不尋常的宇宙極限,但最不尋常的莫過於:宇宙無邊無際,而人類的追求也將永無止境。我們都是完全不同的個體,無論你處於多麽糟糕的境遇,總會有許多要做的事情,總會有成功和收獲(即使是微不足道),有生命的地方就有希望。
讓我們依舊懷著曾經的激情擁抱金色的黃昏,去迎接未來的滿天繁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