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談“體寒症”的辨證與治療

(2012-04-25 09:04:21) 下一個

      華人,患有極度恐寒或是常年四肢不溫、怕風怕寒的現象不少見。尤其華人女性和華人辦公室族群更是多發。

       西人中也有此類病患,但相對於東亞黃種人來說,得此病者要少。而原籍越、泰、緬、寮等中南半島國家的北美移民,患病比例又高於東亞黃種人。

      此類病,至少是在我接診和與同行交流中體會,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北美,似乎現代醫學基本沒有好的對應治療方法。經常還會歸於“某型神經官能症”,就如同中醫把治不好的病歸於“情誌病”或“先天元氣不足”中一樣,現代醫學隻要是說誰有了“神經”,似乎基本也宣告沒什麽好辦法。有點幽默的是,凡是被現代醫學“神經”了的,碰到很不科學的純中醫,基本上是幾劑病瘥。

        在中醫裏,碰上此類病,首先在辯證上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陽鬱、一類是陰證(類於現代醫學稱的髒腑功能衰減)。

       在臨床中,還是好分辨的。陽鬱的,雖然也有精神不振,昏昏欲睡等症狀,但隻要有自我暗示或是強製行動,都能重新打起精神。

         中醫的望診中,就看眼眸子有沒有“神”。在切診中,脈沉不沉,則可定位於是否陽鬱。

        陽鬱的,基本上也就小柴胡湯、大柴胡湯、四逆散、柴胡桂枝湯、桂枝湯、桂枝加桂湯、桂枝甘草湯等證型之中去分辨。

       如果是長期肝鬱而導致的,在治療上是無法“斷根”的,除非此人心態自我調整正常。但隻要在嚴重之時,治療一個七天周期,“恐寒”的諸多症狀會有明顯的好轉,並能保持相對有幾個月的“正常狀態”。

           而隻是因為營衛不和,或非先天性心陽不振的,基本可以幾劑痊愈。

           陰證的,相對來說,看上去危重點,但往往是幾劑就能病瘥。近年來,因為所攝取食物的生長期不足、長期的繁重工作而使睡眠明顯不足、以及華人本身多體虛的先天體質等原因,患有陰證的患者越來越多。

        中醫的治療精神的根本就在於“扶正氣、和陰陽”。作為一個中醫,在腦袋裏要牢牢樹立“中病即止”的觀念。要學習古代名醫讓病瘥,而非要藥到病愈為止。

         在陰證的扶陽中,更應該如此,一方隻用一劑兩劑,不過三劑。嚴重者再用理中類或是苓桂類協助,而非扶陽重劑,一路吃個十幾劑,幾十劑。這種教訓是很深刻的,前幾年中醫治療死亡事故中,就多數是扶陽太過。不但有“網絡神醫”治死幾例患者的事故,也有自學成才的“扶陽高手”英年早逝。

        在陽鬱的治療中,以汗法為治則的,也應三劑即止,否則汗出過多,反而亡陽變成陰證。和劑,可以用每五劑一療程,每兩療程間隔一星期的方法來長期調理。

        附病案:
        朋友嶽父,拉丁裔西人,56歲。在其家辦PARTY,時逢酷暑,眾人均薄衣短袖,唯他雪衣雪鞋加身,見其行動尚靈敏,精力也可,不用脈診,便知陽鬱於內。稍問診,柴胡桂枝湯主之,一劑除棉衣,二劑去厚衣,三劑病瘥。

        華人餐飲業主,45歲,自述近期困頓不已,畏寒惡風、腹瀉數星期,西醫以激素對應無效,上門求診。見體表幹燥,問之,良久無汗。脈雖沉但應指有力,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一劑汗出寒退,二劑瀉止、精神振奮,止藥,以膳食和休養調理善後。一星期後,病愈。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全真龍門 回複 悄悄話 回複我愛勿空的評論:

詳情見: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58852/201204/17161.html
我愛勿空 回複 悄悄話 請問您有診所嗎?我很怕冷,想找您診治。謝謝!
全真龍門 回複 悄悄話 回複玄米的評論:

哪有試藥的。自己的感覺自己清楚,在辨證上多找幾本辨證的書來參考,然後總結出來,基本上就會八九不離十。
玄米 回複 悄悄話 說得很好,受益匪淺。
我也是這些年來越來越怕風寒,稍一著涼,立刻感冒。自己想了很久,到底屬於什麽證,覺得應該屬於少陽證。買來小柴胡湯,沒敢喝,怕出問題。去年冬天,開始喝玉屏風(黃芪15克 白術10克,防風8克。自作主張加了8克當歸,因為看到有病例這樣做,倒是感冒後能立刻好轉,但怕風的狀態好像沒有太大改善。
最近看你的博文,覺得是不是該試試四逆湯。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