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九十年代未。由於中國百姓口袋裏有錢,而且朱尚未及相,百姓沒有過多的醫療、教育、住房等方麵的擔憂。再由於,前幾十年的餓怕了,突然極大豐富的物質供應,讓老百姓們放開肚皮吃了。不但解決了餓,同時還解決了饞。以往是過得不錯的人家,過年才能吃得上的菜,老百姓日常也能吃了。與此同時,很多人就這麽著“吃傷了”。
那個年代裏,有個叫胡萬林的,不知從何處偶得一個“攻下”的方子,雖然他不懂辯證論治,見人就用這方,但因當時年代多數人都是“消化不良”,要的就是這攻下。所以愈者過萬,舉世聞名。但也有病入膏肓者、也有不能攻下之病患者,其一樣是用攻下法,於是就死了好幾個人。其中有一高官,也有一個當年全國知名的霹靂舞星陶金。
同樣是那個年代,有一種病也很盛行。中醫裏叫“風痱”,跟百姓們理解的中風偏癱、重症肌無力等差不多。就是人好好的,神誌都清醒,就是口歪臉斜,或半邊身子偏廢,或是沒有其它症狀,就是四肢無力,不能行走和取物。
那時,我師伯和師傅基本上是隔兩三天就要治這樣的病人一例、兩例。我發現但凡是發病一星期內來求治的,基本上能十劑內病瘥。甚至有的病例,一劑喝完,第二天醒來,發現嘴不歪了、臉不斜了,說話自如,幾若從未得此重症。那種效如桴鼓的效果,無論是患者還是家屬或是我們這幫子小的,就兩字“震憾”。而師伯和師傅總是淡淡地說,這都是樂山江爾遜教的。《金匱》裏的原方,續命湯。
《古今錄驗》續命湯
治中風痱,身體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處,或拘急,不得轉側。
麻黃 桂枝 當歸 人參 石膏 幹薑 甘草各三兩 穹窮一兩 杏仁四十枚
上九味,以水一鬥,煮取四升,溫服一升,當小汗,薄覆脊,憑幾坐,汗出則愈,不汗更服,無所禁,勿當風。並治但伏不得臥,咳逆上氣,麵目浮腫。
此方雖是上古名方,但一直不得醫家重視。直到江爾遜之師李鼎三指出,江爾遜發掘使用,才使此神方得以應用。
後麵很多“經方專家”,用自己的理論來解此方,並提出加減法則,但應用起來,全都如同廢藥。此方就如江爾遜所說,難明此方之妙,但見證同便原方使用。
總有人說中藥方其實就是安慰劑,如果你家人有人中風偏癱了,不妨趁病發還在一星期內,用這方“安慰”一下。
(本不想加後麵的方證認知,但總有人自認為自己很聰明,說這方的藥是走什麽什麽路數之類。)
經方大師胡希恕說過,“辨方證是辨證的尖端”。他論述了近年來學術界對上述問題的一些看法,並探尋了“方證對應”的內涵,得出了“辨方證論治”和“辨證論治”是兩種不同辨治體係的結論。
在上古經方中,有很多隻說了方劑的組成、製法及所對應證型。不象金元四大家以後所創的時方,都會詳細說明方劑組成的原理和加減變化的套路。往往是上古經方,但見證同,守原方使用就效如桴鼓,自做主張加減,立時方子就成廢方,毫無療效可言。
這個續命湯就是這樣的一個經典方。加一味,少一味都不行,藥量比例不對,也不行。而且原書上也沒說此方組方原理,更沒說有加減。所以用這個方子,就得看此方的方證是什麽。
原文:《古今錄驗》續命湯
治中風痱,身體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處,或拘急,不得轉側。
麻黃 桂枝 當歸 人參 石膏 幹薑 甘草各三兩 穹窮一兩 杏仁四十枚
上九味,以水一鬥,煮取四升,溫服一升,當小汗,薄覆脊,憑幾坐,汗出則愈,不汗更服,無所禁,勿當風。並治但伏不得臥,咳逆上氣,麵目浮腫。
治中風痱(此方主要治中風痱〈通廢字〉),身體不能自收(四肢或是軀幹部分不能自主自由的伸縮),口不能言(嘴巴說不了話,要麽嘴閉、要麽嘴張、就一姿勢),冒昧不知痛處(人跟傻了似的,眼神兒是散的,問哪痛啊?跟沒聽到一樣),或拘急,不得轉側(或有四肢蜷曲不張的,不能自行在床上或椅子上翻身、起站的<有可能有,有可能沒這症狀>)。就可以用下麵的方子:
麻黃、桂枝、當歸、潞黨參(上古時代人參就是黨參)、生石膏、幹薑、生甘草各9克、川芎3克、杏仁12克
上九味,用水一升,先放石膏,煮沸再煎十分鍾,入餘藥,煎取200毫升分成兩碗。中飯和晚飯後半小時,各溫服一碗。
喝完藥,稍多穿件衣服,或披件厚大衣,坐沒風的地方發汗,汗出了把厚衣除去,靜等汗自幹。
同時,此方,還治:隻能趴著不能躺著,咳嗽喘氣得特別厲害、麵目浮腫的。
所以,這個方子,注意藍色字的症狀出現了就可以用。別自作聰明的認為這方是用哪病、哪證的。
經方的組成原理和時方組成原理不同,別用時方解方的思想來看經方。
先生所言甚是。高人!
非戒子,不得稱父。
一般人, 三次中風後的死亡率幾乎是100%。
所以,“喝完了這碗酒”,別忘了“渾身是膽”的上武當學養生功。
另外:師傅 應為 師父, 旁人才叫師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