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2)
一個國家入侵另一個獨立國家,道義上是站不住腳的。但是道義在曆史上發揮作用了嗎?
近代史上反反複複地入侵他國,踐踏他國人民的尊嚴的,以西方列強為主。西方列強不但入侵弱小國家,也經常彼此入侵。法國的拿破侖入侵過多少國家?普魯士的俾斯麥入侵過多少國家?俄羅斯的沙皇們入侵過多少國家?美國軍隊入侵過多少國家?數不勝數。世界大戰都是由西方列強發動。西方列強的侵略文化,傳入日本後導致明治維新,迅速將日本轉化成一條軍國主義惡狗。西方的曆史就是一部弱肉強食的戰爭史,不論道義,隻分勝負。
西方列強從來沒有覺得入侵他國需要道義上的支持。美國入侵加勒比海的彈丸小國格裏尼達(Grenada)需要道義上的支持嗎?不需要。它怕人譴責嗎?不怕。因為格裏尼達是英聯邦(British Commonwealth)國家,裏根知道英國政府會強烈反對,所以隻在開戰前幾個小時才通知撒切爾。雖然撒切爾立刻向裏根強烈請求不要入侵格裏尼達,但美國還是我行我素,照打不誤。其實不但美國是如此,任何一個強大的西方國家曆史上都是如此。
俄羅斯雖然橫貫歐亞,但傳統上還是屬於西方列強,所以也同樣地不覺得入侵他國需要道義上的支持。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已經散夥的華沙條約組織,隻不過是西方世界內的兩群狗,根本不代表正義和邪惡的兩個陣營。
俄羅斯和烏克蘭的衝突,也不過是西方陣營內的狗咬狗的延續。
然而西方國家之間畢竟有文化上尤其是血緣上的認同。雖然曆史上曾經彼此互毆,打得你死我活,但對於非西方國家,西方列強卻依然可以團結一致,隨時組成聯軍一致對外。東征的十字軍是如此,八國聯軍是如此,俄羅斯和烏克蘭的聯軍也是如此。
曆史上的俄烏聯軍,留給華人永恒的傷痛。
中國東北以外的將近100萬平方公裏的土地,在康熙時沒有失去,不是因為道義的力量,而是因為俄羅斯的騎兵打不過康熙的騎兵。這些土地在鹹豐時被俄羅斯奪去,也不是因為清廷失去了道義的支持,而是因為鹹豐的騎兵打不過烏克蘭的哥薩克騎兵。讀過《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便知道哥薩克騎兵的厲害。托爾斯泰在《戰爭與和平》中形容哥薩克騎兵隻用了短短幾個字,就是人馬合一。這樣的騎兵,對陣貪圖安逸的八旗子弟,自然是風卷殘雲。
印度的尼赫魯最早看穿北約和華沙條約的本質,知道他們屬於分贓不均而發生爭端的兩群狗,知道他們對外時會成為一群狗,所以尼赫魯聯合弱國,發起不結盟運動。其宗旨很簡單:以美蘇為首的西方列強的兩群狗互毆,不關我們的事,我們誰也不幫。
用一句中國的俗話,就是“疏不間親”。
俄羅斯和烏克蘭之間的血緣上的、語言上的、文化上的彼此認同,注定了他們的關係,無非是兄弟反目。中俄關係雖然上不封頂,但俄國人不會真正把中國人當兄弟。同理,即使中國傾全力幫助烏克蘭,烏克蘭人也不會把中國人當兄弟。如果將來中俄發生衝突,烏克蘭人還是會站在俄羅斯一邊。
“疏不間親”的古訓,凝聚了千百年來的大智慧。
中國在俄烏衝突中選擇中立,是最佳選擇。
你覺得我去年今日會說啥?
(說點題外話)總覺得民進黨就是滿足於偏安一隅的中國傳統王朝。完全可以堂堂正正地宣告(1)大陸台灣同屬一國,(2)台灣先行一步引入民主製度,(3)台灣無意輸出民主製度,但希望大陸同胞能來觀摩,或許能在大陸局部實行,以資比較。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有比較才能有鑒別。(4)兩岸統一的第一步,便是共產黨在台灣建立支部,民進黨在大陸建立支部。兩黨共同主持政治協商會議,重新建立各黨派競選法案和中國憲法,方便各黨至少可以在局部地區參與競選並執政。真金不怕火煉,讓老百姓自己選擇。
馬英九是個聰明人,他跑到大陸高呼振興中華民族,就是為了鞏固深藍僅存的一點希望。所以侯友誼也敢高呼反對台獨了,維護republic of china
國民黨畢竟和蔣介石有淵源,對一國比較認同。大陸解放後,美政客遊說蔣介石獨立,蔣一口拒絕。美國於是斷絕對台灣的經濟援助和軍事援助,台灣進入蔣經國描述的《危急存亡之秋》。老蔣對維護中國領土完整的努力,值得稱道。小蔣對政治製度的改革,也同樣值得稱道。但如今的國民黨,似乎除了對執政有極大的欲望外並沒有任何其他的追求。如果我是台灣居民,可能也不會投票給國民黨。
不過親畢竟是親,一旦主要矛盾轉化,他們還是會重新聯合的。比如國民黨現在居然成了和大陸政權最和解的了,因為他們明白,讓自己不能執政的是民進黨而不是共產黨。
大家都理解“策應”的意思。但正如 ’BeijingGirl1‘所說,中國對雙方的和平意願都有策應。比如中國政府提出的《關於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中國立場》中的第一句,就是“公認的國際法,包括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應該得到嚴格遵守,各國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都應該得到切實保障。”
王毅表述過中方對當前烏克蘭問題的五點立場。其第一點就是:
一、中方堅定主張尊重和保障各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切實遵守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這一立場是一貫的,也是明確的,在烏克蘭問題上同樣適用。
這算是策應俄羅斯呢,還是策應烏克蘭呢?一個中立國,隻應該策應雙方的和平意願和國際公認的合理要求。中國的策應,至今仍是在這個框架之內,並不悖於中立國的立場。
建議你多看看曆史學家對北約轟炸南斯拉夫的研究,可以先看Michael Parenti寫的《To Kill a Nation: The Attack on Yugoslavia》。然後看看和Michael Parenti觀點不同的曆史學家的書籍。然後看看經曆過這段曆史的當地知識分子的意見。有些網友(包括'東方明月-')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說啥。
---------------
在北約狂轟濫炸之前,南斯拉夫內戰持續了近十年,幾十萬平民死亡劍,已經成為人道災難。聯合國多次要求停火都無法執行。北約的介入,內戰結束。你的故事和中共的曆史一模一樣,斷章取義,偽造曆史。
指從不同方麵對敵作戰,以與友軍呼應。
宋 司馬光《論屈野河西修堡狀》:“於五月五日彼處兵官引一千許人,夜開城門,徑往 屈野河 西,前無探候,後無策應,中無部伍,但賫酒食,不為戰備,以此逢敵,如何不敗。”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七十九回《劉唐放火燒戰船 宋江兩敗高太尉》:再説高太尉引領軍馬在水邊策應,隻聽得連珠炮響,鼓聲不絕,料道是水麵上廝殺,驟著馬,前來靠山臨水 [2] 探望。
明 袁可立《陳發兵出海之期疏》:“至隆冬凍合,則皇城島又為大兵出入歸著之處,東西策應之衝。”
《三國演義》第七一回:“今聞劉備親自領兵來取 漢中 ,可速奏 魏王 ,早發精兵猛將,前來策應。”
郭孝成《湖南光復紀事》:“ 清 軍自得 漢陽 , 湖南 人士均憤不顧身,頗有滅此朝食之概,迭電各省,派兵赴 鄂 ,以資策應。”
峻青《海嘯》第四章:“這樣,三支力量,就形成了犄角之勢,既可以分別應付情況,又可以互相策應支援。” [1]
這段視頻現在在網上還搜得到。
請問“策應”算中立嗎?
謝謝你多次仗義執言。
1 中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沒有中立,而且成為戰勝國之一。結果如何?列強按照偉大的“價值觀”和崇高的“國際秩序”,決定把山東半島割讓給日本。
2 按某些網友的“邏輯”,隻有非中立的西方才能決定中國是否中立,至少要得到德國外長的批準才能宣稱中立。
你一會兒換一件衣服,一會兒是負責任大國,對侵略視而不見,一會兒消滅了貧困,卻不承認是非發展中國家。這換臉把自己都弄得人模狗樣的,還不如棒子,一條道走到黑。---
--------------------
讚!說得非常好!
問:中立與否,用什麽標準?由誰來確定?
---
答:中立是由聯合國製定過標準的,雖然不很實用。中立指在雙方衝突中不但言行保持中立,而且其中立的立場得到衝突雙方的承認。比如中立國如有為衝突雙方服務的銀行,則衝突雙方都能和衝突之前一樣得到服務。如和衝突雙方有任何貿易協定,則需和衝突發生之前一樣信守承諾。如中立國在衝突中的甲方的大使館慶祝甲方的國慶,其在乙方的大使館也應該慶祝乙方的國慶,等等等等。有些條款,就是按照二戰時的瑞士製定的。
中立國在衝突中未必能獨善其身。南斯拉夫五十年代初就宣布中立,不參與美蘇兩大陣營的爭端,鐵托和尼赫魯都是不結盟運動的創始人。但鐵托死後,北約看著南斯拉夫不爽,一頓狂轟濫炸,導致南斯拉夫分崩離析,世界上因此少了一個“中立”的大國。
如今的俄烏衝突中,隻有中國和印度兩個大國保持相對中立。俄烏雙方政府都沒有公開指責中國和印度對他們不公。中印都對衝突雙方的立場表示理解,而衝突雙方也表示對中印的立場表示理解。中國和俄羅斯的經貿協定依然在進行中,但和烏克蘭的經貿協定已經無法貫徹。這並不是中國毀約,而是因為烏克蘭的戰爭狀態。印度的中立是有代價的。美國要印度反俄,印拒絕。美國立馬和巴基斯坦親善。巴基斯坦喜不自禁,立馬給烏克蘭送軍火。
整個歐洲的曆史就是一部亂哄哄的互相亂打的戰爭史,祖上都是強盜,所以打出了一群小國。現在的G7就是老八國聯軍,多了個美國碎催跟班加拿大,少了俄羅斯和土雞,總之都不是什麽好東西,讓他們打去吧。
和美國鬧翻了,美國和你脫鉤,然後在經濟和科技上把你甩開。和俄羅斯鬧翻了,信不信它會錘你一頓?
判斷一個國家是不是大邪惡應該有個標準。如果是對異族的殘酷殺戮,曆代俄羅斯政府確實比較邪惡。但如果一個成人覺得烏克蘭是為世界和平而戰,那這個人就真的是個 lost man。
中日有多年的恩怨。你說的美國在中日之間選擇中立大概是指八年抗戰吧。你可能不研究曆史,所以我就多說幾句。
抗戰前美日有極好的貿易關係。日本的石油鋼鐵都來自美國。七七事變後,美國人民對日本很反感,但美國資本家和美國政府仍然對日友好。1937年日軍轟炸了救援難民的美國USS Panay,炸死三人。日本說是誤炸,美國政府接受了日本的道歉,沒有中斷美日貿易。
到了1940年,發生了三件件事。一是日本自己於1940年1月退出了和美國的商貿條約。二是日本政府於八月份宣布建立所謂的大東亞共榮圈,要趕走西方人,讓亞洲人過好日子。三是日本於9月和德國、意大利建立了軍事同盟。這三件事直接侵犯了美國的根本利益,所以美國對日本的態度急轉直下,開始限製石油產品和鋼鐵出口到日本,並開始大規模支援中國的抗日。美國的石油和鋼鐵是日本的生命線,所以日軍知道末日將近,於是殊死一搏,轟炸了珍珠港。
希望這些片段對你有些幫助。
中美之間之間有很多衝突。比如當初關於最惠國待遇的衝突,涉及中國人民的利益,李柱銘和王丹都是站在中國政府一邊努力爭取最惠國待遇的。我覺得他們做得對。如果美國製裁獨裁專橫、草菅人命的中國官員,華人不妨站在美國這邊。如果美國製裁馬屁精李某忠,可能所有華人都會拍手稱快(可惜美國從來沒有這樣製裁過)。所以選邊或中立是有條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