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95)
2013 (35)
邶風 新台
新台有泚,河水彌彌。燕婉之求,蘧篨不鮮。
新台有灑,河水浼浼。燕婉之求,蘧篨不殄。
魚網之設,鴻則離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對詩經的解釋首先應該尊重其形,即字麵的意義,而且應該相信古人的審美水平和遣詞用句的能力。畢竟能被傳誦和最後被記錄下來的詩是經過曆代自然挑選的,應該有很高的藝術水平。
這是一首通過比擬燕子每年回來築巢看見不同景觀的視角,描寫黃河中下遊的先民們築高台抗洪的詩歌。第一闕描寫黃河汛期前期的,河水開始上漲的時候的新台,第二闕描寫黃河汛期巔峰末期,河水剛剛開始退卻的時候的新台,第三闕描寫黃河汛期過後,河水完全退卻之後的新台。
詩歌透露了很多先民們與黃河搏鬥的信息。
新台是黃河中下遊的先民們為了抗洪而築起的高台。這是一項依靠集體力量才能夠完成的工程。
為了長期在新台與黃河搏鬥,先民們在高台上用橫杆架起漁網捕魚。漁網之設的設字,說明了這些設備是在新台建設的計劃之中。戚施,說明這和漁網設備相當有規模。這說明先民們熟練掌握在黃河邊有規模漁獵的技術。
從蘆葦的枯榮狀態可以得知,當時黃河洪澇會持續相當長的時間。如果考慮到燕子每年回來一次,當時當地的黃河洪澇期可能持續超過一年。當洪水退去的時候,通過大雁從魚網之設旁飛,和燕子把魚網之設當成屋簷來築巢的描寫,表現先民們建設的新台的高度,和當時黃河泛濫時水位之高。這可能是因為下遊淤塞,似是大禹治水疏通河道之前的水況,也似乎印證了《邶風新台》的下一首《邶風 二子乘舟》疑與大禹治水有關。
詩文細譯:
新台有泚,泚是指水清澈,有泚指的是新台還沒被泡成泥漿時候的狀態。
河水彌彌,河水特指黃河之水。彌是指水漲,彌彌,不斷上漲。
燕婉之求,燕子回來找地方築巢。燕子是候鳥,每年春天會回來築巢孵卵。
蘧篨不鮮,蘧篨是指蘆葦,不鮮,沒有綠葉。指經過長時間的枯水期,新台的蘆葦已經幹枯,沒有綠葉。
新台有灑,灑是指水渾濁,有灑指的是新台泡在水裏已久,周圍的水已經被泡成了泥漿的狀態。
河水浼浼,浼字從水從免,免原意是脫帽和退下,浼是指水退,浼浼,水正在慢慢退去。
燕婉之求,同上。
蘧篨不殄,殄的原意是指斷和殘,不殄,沒有斷殘,指蘆葦非常茂盛,相對於上一闕的不鮮。
魚網之設,用網捕魚的設備。
鴻則離之,則,應同側,離,是指飛行的雁陣與新台的距離,即同一高度的側旁。全句是指大雁從新台魚設的側旁飛過。這句詩是以大雁的飛行高度來參照黃河退水之後的新台的高度。
燕婉之求,同上。
得此,得到這些,指魚網之設。
戚施,戚,原指斧鉞邊緣,後來通指主體的邊緣。如親戚,親為主親,戚為旁親。施,是指旗杆橫向旗蕃下垂一種旗,可以追溯到象形文字的圖案來驗證這個解釋。這裏是指橫杆掛魚網,非常形象且明確。
戚施是指橫杆和掛網形成了一個像屋簷一樣密集的邊緣。燕子是喜歡在屋簷底下築巢的候鳥,得此戚施,燕子得到這些密集如屋簷的魚網設施。
詩歌意譯:
新台周圍的水還是清澈的時候,黃河之水正在上漲。燕子來找地方築巢,蘆葦幹枯沒有綠葉。
新台周圍的水變成泥漿的時候,黃河之水開始退卻。燕子來找地方築巢,蘆葦長得高大茂密。
新台邊緣設置用來網魚的橫杆,大雁可以從旁飛過。燕子來找地方築巢,正好落戶在這些像屋簷一樣密集的木櫞之下。
詩評:
從詩歌選擇的藝術的角度,以燕婉之求,燕子每年春天回來築巢所見,來訴說新台在黃河汛期之前,汛期,和汛期之後的變化。兩千多年之後,黃河在新台地區的燕子回巢還會催生出“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到這裏”的兒歌(綜合《小燕子》兒歌作者王路創作這首兒歌歌詞的回憶記錄),並且同樣得到極大的共鳴。這說明先民與今人在藝術審美和感情上高度相通。
詩歌的用詞,對靜態和動態事物的描寫精確細致,邏輯性強,匹配他們駕馭大規模工程的能力,說明這個地方的先民們在生產力,組織能力和文化上的先進性。
“設施”這個在今天還代表著生產力和組織能力的用詞,學者們考證最早見於西漢的《淮南子》和東漢的《論衡》。他們之前又是從哪裏獲得這個詞的?已經明擺在這首詩的最後一闕裏邊了。
詩經時代新台的建設首先應該跟黃河中下遊的先民抗洪有關。衛宣公築新台之事是很多年之後了。刺時派在沒有確鑿證據的情況下,僅僅因為衛宣公之事提到了“新台”,進而認定這是一首刺時詩,我認為是牽強附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