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區管理處組織居民參觀深圳音樂廳。猶豫再三之後,我最後一個報了名。因為我深知上帝並沒有賜給我多少音樂細胞,擔心自己白占了懂行人的名額。後經管理處工作人員力勸,才決定去了,誰知還真是去的值得。我原來以為我在北京音樂廳和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聽過音樂,也參觀過倫敦皇家音樂廳和紐約大都會歌劇院,參觀不參觀深圳音樂廳沒有什麽。其實,參觀了深圳音樂廳之後,我才知道以前自己對音樂廳的知識幾乎是零。
上大學的時候,我和好友平庸曾經望著小賣部貨架最頂層陳列的貴州茅台酒流過口水。當時那酒賣三元四角錢一瓶,我是根本不敢想象這輩子會喝它的。平庸則比我財大氣粗,因為他是教授的兒子,他指著那酒說:“田心,我向你保證:畢業典禮那天,我買一瓶茅台請你喝!”不料我們畢業時的景況卻是淒淒慘慘戚戚,也根本沒有舉行什麽典禮,我把他那慷慨激昂的許諾忘得幹幹淨淨。
畢業後第十年,我和平庸第N次相聚在京城,照例也到母校舊地重遊。當時我們都已經喝過了公款買單的茅台酒,所以誰也沒有提起他那許諾。一天,平庸突然對我說:“明天我請你到北京音樂廳聽小澤征爾指揮中國中央樂團演的交響樂!”那時的北京音樂廳就是原先的中央電影院,位於六部口電報大樓斜對麵。當時那附近有西單民主牆,我們先去看了一會民主牆。天還沒黑,我們就進了音樂廳。那時國家剛剛提出改革開放,我估計十億人民都跟我們差不多,以為交響樂就是“沙家浜”,“沙家浜”就是交響樂。沒想到那天晚上根本沒有聽到一句熟悉的曲調,我們從頭到尾聽得稀裏糊塗。幸好北京的餐館那時已開始推遲關門時間,演出結束後還能吃到晚飯,我們就進了旁邊的鴻賓樓。吃完飯結賬時,平庸指著櫃台後麵頂層的茅台酒叫我看,那上麵顯赫的標價是十四元(在單位小賣部裏那時賣十二元); 他又掏出剛才音樂會的門票叫我看:每張七元。一出門,我們異口同聲地喊道:“早知交響樂是這麽回事,不如喝一瓶茅台!”然後我們哈哈大笑,沿著十裏長街,大搖大擺地瞎走了兩個鍾頭。
又過了十年,北京不太平,外資全部撤到了香港,我們做中方代表的也常到香港。那時尖沙嘴的香港文化中心剛剛落成,我們幾個老中趕上過一次免費音樂會。又是交響樂!不過因強化學英文時,順便學到過一點關於老肖(肖邦)、老貝(貝多芬)、老柴(柴可夫斯基)的知識,所以那次我對交響樂的感覺,似乎比十年前友好了一點; 反正也沒花錢。不料過了幾天,香港音樂節就在文化中心音樂廳舉行,外資給我們每個中方代表都買了票,一千港幣一張!我們得知以後,趕緊托委員會的香港秘書去跟外資商量:我們不參加、把退票能退到的錢,不管多少,發給我們行不行?稍後香港秘書就告訴我們:除了中方翻譯小孫必須參加之外,各位中方代表都自便。門票很緊俏、退全款沒有問題,不想參加的,當即可領取一千港幣。於是我們一人拿到一張大黃牛,到旺角買便宜貨去了。回到住處,小孫正好從文化中心回來,一臉的不高興。我們問:“比那天免費的還是強些吧?”他說:“強什麽?還不是一樣敲鐵皮!就是牆上多了個銀幕,把五根鐵絲掛豆芽菜打成了幻燈!”
至於參觀倫敦皇家音樂廳和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當然更不會使我多長出幾個音樂細胞來。
“六十而耳順”,這次參觀深圳音樂廳,我很仔細地聽了工作人員的講解,也很認真地讀了他們發的資料。原來音樂廳與歌舞廳或電影院是很不同的,最講究“原聲效果”。現今深圳的新建築物當然都是富麗堂皇的,深圳音樂廳也不例外。但為了追求一流的外觀和聲學效果,設計深圳音樂廳時采取了國際招標,中標的是日本著名建築大師磯崎新。這座建築物的外形的確很獨特。遠看,西牆好像一張黑幕,北牆好像一張黃幕,其實是黃紅青白黑五色,表示中國傳統的五行。東南兩向好像巴黎的蓬皮杜中心,使用了大量的鋼管加玻璃,夜景透明。裏麵由演奏大廳、音樂沙龍和許多附屬設施組成,總造價近八億元人民幣。
一進與深圳圖書館相對的深圳音樂廳正南門,我們先參觀兩間樂器陳列室。一間裏陳列的是打擊樂,另一間裏陳列的是一架三角鋼琴和一架豎琴。工作人員講解說,深圳音樂廳的備用樂器排世界第一,一共有兩千多件備用樂器,價值三千五百萬元。一個音樂廳備用樂器多少的排名,主要是看備用鋼琴有多少,因為國外演奏家來演出,一般不會自帶鋼琴。深圳音樂廳共有九架備用鋼琴,其中五架是德國產的斯坦威(Steinway & Sons),另外是日本的卡瓦依(Kawai)和雅瑪哈(Yamaha)各兩架。
這次參觀,增長的最大知識是關於管風琴。我們基督徒本來應該聽說過管風琴的,因為它是歐美教堂裏普遍使用的樂器,但我在那邊國家上教堂時沒留心過。管風琴是與中國的編鍾相似的古老樂器,從公元前二百五十年至今,一直被用作宗教樂器。它是樂器曆史中構造最複雜、體積最龐大、造價最昂貴的樂器,一般要和它所依附的建築物同時建造,直接安裝在建築結構之上。因此,管風琴沒有統一的規格。管風琴屬於風琴的一種,不同的是風琴通過腳踏鼓風裝置吹動簧片使簧片振動來發音,而管風琴是靠銅製或木製音管來發音。以前演奏管風琴需要兩人配合,一人演奏,一人鼓風。這種演奏方式延續了兩千多年。後來管風琴的規模越來越大,不可能依靠人力鼓風了,就開始用機械設備來鼓風。接著,因為風壓太大,靠人力不好壓下鍵盤,便又發展出了更複雜的鍵盤機械係統。深圳音樂廳的管風琴由奧地利裏格爾管風琴製造廠製造,共有86音栓,6432支音管,每支音管十幾米長。廠家來了四名工程師,在深圳安裝調試了八個月。這架管風琴的造價為一千九百萬元人民幣。工作人員給我們演奏了幾個樂曲片段,果然感心動耳、蕩氣回腸。
音樂廳的核心部分當然是演奏廳。深圳音樂廳的演奏廳呈峽穀梯田式,中間是島式舞台。舞台背後方向就是像一麵牆那麽巨大的管風琴,其它各方向是觀眾席。演奏廳總麵積2323平方米,舞台麵積251平方米,可供四管編製的交響樂團和三百人混聲合唱團同台演出。舞台由固定舞台和36塊升降台板組成,根據各種樂器配備的樂團擺位要求,舞台可升降不同台板的高度,以滿足樂團分層次的階梯式演奏及大型合唱團的排列需求。觀眾席有1576座,其中有60個貴賓座。
工作人員不用話筒,站在舞台上用普通音量說話,我們坐在最遠的座位上也聽得很清楚。他說,進音樂廳的觀眾就是為了聽“原聲”,所以音樂廳應該是沒有擴音設備的。但考慮到有時候可能會上演中國民歌獨唱之類的節目,所以深圳音樂廳也設計安裝了輔助電聲係統。在聲學效果良好的演奏廳裏,從舞台上發出的聲音,通過演奏廳頂部反音板和觀眾席背後的傾斜牆板的反射,在任何一個觀眾座上聽到的聲音都是一樣的。至於普通觀眾座的票價為什麽有不同檔次,那是根據座位與舞台的遠近和方向而劃分的,視的遠近和角度並不影響聽的效果。深圳音樂廳要求觀眾至少在開演時間之前十五分鍾進入演奏廳,在演奏廳裏手機必須關閉,演奏過程中不允許吃喝、挪動和交頭接耳,觀眾的服裝必須端莊整潔。這些,對於習慣於在戲園、茶館或露天場所觀看文藝演出的中國觀眾來說,的確需要一個艱難的適應過程。同時,對於近幾十年來習慣了電聲和假唱的中國藝員來說,也是向真正的音樂回歸的引導。
(二○○八年四月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