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上高中之前,隻是聽說過電話的神奇,可從來就沒有見過。第一次看見電話是上高中一年級的時候,那時學校裏隻有一部電話,而且是放在一個專門的房間裏,學生和普通老師是沒法接近的。電話是那種坐式的,黑色,有中等的收錄機那麽大,通常在其旁邊的牆上還掛著兩個大大的電池。使用的時候,左手按住電話,右手就得用力的搖著搖把。那時的電話恐怕是好難打的,每次去郵局的時候,總能聽到電話接線員在大聲的說著“喂,喂,喂喂,。。。”就是證據。
第一次用電話是八十年代中期的事了。大學畢業的那年,考上了中科院武漢一個研究所的研究生。臨近畢業的那兩周,全校22個考上研究生的同學中,除我之外的其他人都拿到了錄取通知書,而我在麵試完了之後就再沒有聽到任何消息。那時候的大學生是包分配的,學校必須在我離校之前一個星期知道錄取與否,好去準備上報需要的分配單位數。於是,係裏領導要我打電話給武漢研究所問問情況。電話放置在係辦,為了慎重起見,一個係副主任親自出麵幫我。電話是那種轉盤式的,上有10個小孔,轉盤下麵的機座上標有0到9的10個數字的老式電話機。這種電話比起讀高中時看到的又要進步好多了,雖然電話號碼隻有4位數字,不過電話還是相當難打的。從湘潭打到武漢,連續的打了三天,每天6小時,每隔半小時打一次,一次也沒有通過。
到了90年代初,電話機子開始進步了,用的就是按鍵式的。記得那時女朋友在韶關,我在武漢,之間的聯係大多是通過郵寄的8分錢的信。一次,女友想我,來信說要和我說說話,約好某日某時打電話到單位,結果害得我在電話機傍空守一天,飯都沒敢吃,硬是把她活活急死。不久準備結婚,打電話通知嶽母,用了單位和院長家的兩個電話機,打了大約兩天時間,盡管那時嶽母家裏有兩個電話機,結果是一個電話都沒通,搞得結婚時老婆娘家都沒得人來。
婚後半年,電話就開始在武漢市民中使用了,5000人民幣一台,不過得要抓龜,那一年,我運氣好,弄到一台,家裏終於有了電話,隻是不怎麽敢用,因為當時一個市內電話都要4毛錢一分鍾的。沒過多久,單位給中層幹部每人裝上一個內部電話,於是我又得一台,這一台後來被老婆拿掉,因為麻將朋友們總是用這內部電話叫我去湊腳(三缺一),一日三次(上午,下午和晚上),天天如此,從未間斷過。
婚後一年左右,BB機和大哥大(手機)就開始出現了,雖然那時是鳳毛麟角,我們單位也不過幾台而已,不過我還有幸搞到一套。BB機是4500塊錢一部,手機大哥大則花掉3萬多。大哥大是那種磚頭式的,黑色,有斤把多重,尺把多長,帶有一小段天線。那時手機的電池不經用,通常隨身攝帶三塊電板。電話費貴得驚人,一塊錢一分鍾,打進打出都得收,外加座機費每月100塊。雖然那時的費用大都是公家出,不過因為實在太貴,自己還是舍不得打的。
在90年代中期調到深圳工作的那兩年裏,手機的發展可以說是日新月異。我的手機也從起初磚頭式的換成了三寸長大小的,再到掌中寶,價格也從好幾萬降到8500塊錢左右一台,電話費仍然是一塊錢一分鍾,隻不過打進來不收錢了,也就是說話費已經減半。深圳是經濟特區,用手機的人比起武漢來要多得多,不過在當時,手機還是奢多品,即便是在深圳,用的人可能也不到10%的。雖然手機費用高,一個月下來大約要一千把塊錢,不過當時的我是屬於全公司的,因此話費單位全包。還記得在出國前的最後一個月回老家休假的時候,花掉電話費800元,公司從我當月的工資裏扣去600塊,其時真有一種“人走茶涼”的感覺 (哈哈,現在想來800塊應該全扣才對)。
出國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就沒有買過手機,原因之一是做學生不需要,之二是電話費要自己出,即使比國內便宜,也覺得貴。這時候,國內手機飛速發展,用的人是越來越多,機子樣式總在不斷的翻新,費用也愈來愈低。到五年前就可以說人人都有手機了,連一向舍不得花錢的嶽父也隨身攝帶著兩個,聽說一個是供打進用,另一個則是供打出用的。參加工作之後,因為喜歡釣魚,每次開車要兩三個小時,老婆不放心,於是就買了在美國的第一個手機。在接下來的上10年時間裏,我們家用的都是免費機子,從沒有追趕過潮流。
上個月蘋果公司創始人之一的喬布斯過世,為了紀念他的為人,也為了我釣魚的時候可以寫點博文,老婆和我商量,要將我們家的手機更換到最新的 iphone 4s。經過三個星期的排隊等候,總算於上個周末買到了。如今好了,家裏有三個iphone 電話,外加一座機。每部機子,除了國際長途外,可以一周七天,一天24小時的隨便打,任意打了。iphone 4s 的方便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的,不但可以上網,發信息,還有小秘書的好多功能,真是讓人愛不釋手!
從上高中到現在也就短短的30幾年的時間,電話的發展真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