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風朗月

寫自己所想,在茫茫的網海中,讓思想散如灰燼。
正文

執教獅城之五:華文, 新加坡人心頭永遠的痛

(2011-05-28 00:32:57) 下一個
中文在新加坡有一個特殊名稱叫“華文”,這和世界其他地方的叫法不一樣。因為它不是來自中國的外來語,而是占新加坡總人口70%以上的華族人的母語。一個在新加坡一所英校傳統的學校裏教了20年書的華文老師,曾感慨地對我說: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哪個民族會如此鄙視、憎恨自己的母語。通常我們對一個語言的評價無非用“有用”、“沒用”、“難學”、“不難學”、“想學”、“不想學”這些詞匯,很少用這種帶有強烈情感色彩的字眼。可是,在新加坡,對華語--—自己民族的母語,真的有這麽強烈的情感態度存在。雖然不能以偏概全地說是整個國家、整個民族都有這樣的情緒,但有這種情緒人的也不在少數。我也親見不少新加坡的學生以不會說華語為榮,以此來證明自己出身的高貴,也親見一些出身於華語家庭的家長,寧可在家裏和孩子說破碎的英語(Broken English),也不願和孩子講自己更有把握的華語。華語在新加坡被稱為巴刹語言,也就是說它隻能用在小菜場買菜等場合,不能入大雅之堂的。盡管新加坡政府每年舉行講華語運動,打出標語說“華語cool”,還是不能引起學生們學習的熱情。進行雙語教育是新加坡的一項國策,但不少人把學習華語當作一種折磨,大部分學生在學期間還能花一部分時間學華語,主要是為了能通過小六會考、O水準會考或A水準會考。很多家長並不看重孩子是否真的掌握了這門語言,看重的是孩子的分數,不希望被華文拖了後腿,致使孩子上不了更好的學校。同樣的年級,華文課程也有幾個不同的層級,供具有不同華文能力的學生選修:高級課程、快捷課程、B課程,原來B課程隻是供那些在國外長大,之前沒有機會學習母語課程的孩子選修,現在選修B課程的孩子越來越多,家長們會想出各種理由,請求學校讓孩子選修B課程。麵對缺少求知欲的學生,華文老師如何去鼓勵學生學華文呢,最有效的一句話就是:“你現在通過了高級華文,你到初級學院就可以不用再修華文了,加油。”鼓勵學生學華文要用以後不學華文來誘惑,無疑也是華文老師最無奈的事。每年畢業考試過後,走到畢業班的課室裏,都可以看到被扔掉、撕掉的華文書,學生以此方式表達自己對華文的憎惡與棄絕。被華文折磨了十多年,華文是他們心頭的痛。新加坡也有一群出身於傳統華校,有較好的華語根基的人。對於他們來說,華文更是他們心頭的痛。在新加坡的曆史上有一個華校轉英校的事件,在此之前新加坡有華人創立的華校,也有殖民者、土生華人創辦的英校。出於政治因素和經濟發展的考量,新加坡政府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對華校實行關停並轉,所有的中學都要以英語為教學語言,為第一語文。新加坡唯一的一所華文大學----南洋大學也被並入新加坡國立大學。不少華校生在這一曆史轉折期被摔出了正常的教育、職業軌道,失去了繼續深造的機會。一部分幸存者經過自己的努力掙紮出來,他們可以說是新加坡社會的雙語人才。他們經受過英校生沒有經曆過的艱難,在英文為教學語言、工作語言的環境中也倍受歧視,一個很有能力的華文老師就曾對我感慨過:在新加坡你的英語能力就是你的工作能力。在過去的幾十年,新加坡的精英階層基本都由英校生組成。所以新加坡的華語人才調侃地稱自己為“精華”,這裏麵包含著太多的辛酸與無奈。他們一方麵格外重視孩子的英語學習,以免孩子重蹈自己的覆轍,一方麵又感歎下一代的華文水準每況愈下,為華族文化傳統的流失而歎息。 新加坡政府深知母語對一個民族的重要性,李光耀曾經告誡國人說:華人不屬於西方文化,如果不懂得本民族的文化,就會在兩種文化中間迷失。新加坡很強調對中國傳統文化中某些價值觀的繼承,所以,在很多方麵,新加坡社會顯得比中國現在的社會還要傳統。在對教育做了大一統的調整之後,新加坡政府又陸續指定一些具有較好華文傳統的學校為華語特選學校,在這些學校,英語、華語都是第一語言,有些文化課程也可以用華語教學,這些學校傳統文化活動也比其他學校更多。中國經濟的騰飛,想搭順風車的願望使新加坡學習華文又多了一個助推器。新加坡政府一直鼓勵學生學華語,並不惜拿出巨資從中國聘請大量的華文老師、在本地培訓師資、開展一些推進華文學習的運動、開發更多的華文課程,如華語特選課程、雙文化課程、中國通識課程等,但卻收效甚微。五月二十三日的《聯合早報》上登載了一篇文章《別讓新加坡的華文華語形成新移民獨霸局麵》,提出很多華文華語比賽都出現新移民獨霸一方的趨勢,對新加坡學生不公平。其實,這不是學校偏袒新移民,而是這些需要競賽、拿名次的文化活動需要新移民來撐場麵。不隻是競賽、文化活動,開在特選學校、表麵熱鬧的這些華文文化課程,選修的也大多是中國來的新移民,本地人寥寥無幾。新加坡本地學生的華文難掩頹勢,為適應新加坡社會整體的華文水準,新加坡政府一方麵大張旗鼓地推展華文,一方麵節節後退地修改華語政策。先是取消了華文在A水準考試中的分數比例,進入本地大學,華文不再計分,隻要通過D7就行。後來又在中學與初級學院放寬了選修B課程的限製,2010年新加坡政府又擬降低華文在小六會考中的比重,引起社會強烈反響,政府隻得打消這個意圖。有熱愛華語的激進人士認為,新加坡政府推展文化是假,要消滅華文是真,他們在欺騙老百姓。但作為局外人,我倒不這麽認為,我看得到新加坡政府為推動華文做出的努力。時過境遷,消滅華文已經不存在任何政治意義,而中國經濟的發展讓高瞻遠矚的新加坡政府更認識到華文的重要性,否則李光耀先生不可能身體力行學習華語,還寫了一本談華語學習經驗的書《學以致用》,也不可能將自己的子女都送入華校學習。新加坡政府之所以要節節後退地調整華語在考試中的比重,實在是無可奈何之舉。因為華語比重高會損害英語精英們的利益,讓他們的子女失去更多進入名校的機會。這是局部利益和國家整體利益,長遠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博弈。華文也成了新加坡政府心頭的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