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紙上談兵說說粟裕的大淮海戰略構想的得失

(2011-03-09 19:02:05) 下一個

 


紙上談兵說說粟裕的大淮海戰略構想的得失

莊冬

首先,我請大家如果喜歡我的帖子就收藏一下或幫我轉貼轉貼,一個原因是我比較懶一直在這裏玩兒了好幾年了,二個原因是這裏不歡迎我:經常把我的帖子一個不剩地刪的幹幹淨淨,而且前幾天就又發生了一次。

剛剛我看了網友對連續劇《解放》的觀感,網友提到“如果電視劇真實還原偉大的淮海戰役開始劉鄧陳聶(都是四川老鄉,都是元帥,都拚命反對大淮海戰略構想)等人的拙劣表現,粟當中國第四大元帥都有餘。”

可見網友的言辭頗有那麽一點點的激烈。其實呢,除去言辭激烈,這樣的看法非常普遍。但是,我以為這樣的看法有待商榷,雖然這樣的看法非常普遍。我以前寫過一個叫《紙上談兵說說粟裕的最大貢獻》的帖子,附在後麵供大家參考。

我之所以又為這個事情寫個帖子有兩個原因:一個原因是因為這樣的看法非常普遍,而且連續劇《解放》恐怕也有火上澆油的效果;二個原因是為劉鄧陳聶(都是四川老鄉,都是元帥)都拚命反對大淮海戰略構想說句公道話,因為這方麵的文字實在是絕無僅有太少了。

毫無疑問,粟裕的大淮海戰略構想是攻高至偉的。所以毛主席在人民英雄紀念碑奠基時把粟裕拉出人群跟他一起鏟土。

但是,“人無完人,金無足赤。”粟裕的大淮海戰略構想也不是十全十美。凡事都是既有得也有失,粟裕的大淮海戰略構想也不例外也是既有得也有失的。粟裕的大淮海戰略構想的得就不必說了,因為那幾乎是與日月同輝與山河同在。我這裏隻是紙上談兵說說粟裕的大淮海戰略構想的理論或者叫邏輯上的失。

因為逐鹿中原雖然重要,所以古人有“得中原者得天下”隻說,但是中國曆史上也不乏隔江而治南北朝的實例,比如說“三國兩晉”和南宋等。因此,奪取中國政權既要考慮中原也要考慮過長江,既要看眼前,也要看長遠。當然了,事實是解放軍乘勝追擊百萬雄師過大江,但是過江還是一個非常困難的事情,特別是解放軍沒有軍艦隻有木船。

如果國軍的長江防線有效,解放軍渡江失敗呢?那麽如果解放軍在江南有一支部隊使國軍的長江防線前後受敵呢?而且還有後來國共隔江而治的政治壓力,其中包括來自斯大林的要國共隔江而治的政治壓力。這個壓力之大可以從後來解放軍占領南京以後蘇聯與民國政府在南京的大使館都跟著民國政府跑到廣州略見一斑。頂住國共隔江而治的政治壓力就是毛主席一個人的事了。

如果解放軍渡江受阻的話,大淮海戰略構想就顯得不那麽天才了吧?因此,如果在江南有接應就會大大幫助渡江,我猜這是當年軍委開始派粟裕南下的考慮之一。

所以,大淮海戰略構想的天才之點或大手筆之處其實不隻在那時的眼下的中原,更在後來必然麵對的萬裏長江,在江對麵無接應的情況下靠木船打過長江。

因此,毛主席和解放軍的困難還不隻是武器方麵的,毛主席的偉大也不隻是戰略戰術,還是建黨建軍治軍,結果造成解放軍上下一致將士用命,一旦形成決議就上下一心同心協力,不計各人意見和得失一切以大局為重相互支持令行禁止實屬不易。也正因為如此,很多在以一般軍事常識或理論分析是打不贏的仗,解放軍都能打贏。

所以,偉大的淮海戰役雖然偉大,淮海戰役開始劉鄧陳聶(都是四川老鄉,都是元帥)都拚命反對大淮海戰略構想也並不是什麽等人的拙劣表現那麽簡單的。

如果,大家認為我說的有那麽一點點道理的話,我現在就開始為劉鄧陳聶(都是四川老鄉,都是元帥)都拚命反對大淮海戰略構想說句公道話。

事實是無論是網上還是出版的紙張書籍,為劉鄧陳聶(都是四川老鄉,都是元帥)都拚命反對大淮海戰略構想辯護的文章實在是絕無僅有太少了。

這個事實不由我不想起雍正手書的這副對聯:“俯仰無愧天地,褒貶自有春秋”。這個對聯的另一個形式是“行止無愧天地,褒貶自有春秋”。這副對聯上聯出自《孟子·盡心上》:“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意思是為人抬頭無愧於天,低頭無愧於人。下聯出自東晉經學家範寧《春秋穀梁傳序》說《春秋》是“一字之褒,寵逾華袞之贈;片言之貶,辱過市朝之撻。”意思是一個字的表揚比君王賞賜華服還高;隻言片語的批評比當眾挨鞭打更恥辱,就是說春秋微言大義。這副對聯說的是做人為公正直坦蕩於心無愧,千秋功罪自有後人評說。

英雄和偉人往往是要連身後名也必須犧牲的啊!秦始皇是罵名至今。我猜雍正以天下為業,自然可以料到身後罵名而不以為然。所以四爺身前身後罵名不斷,毀譽參半,幾百年過後,至今依然如此。

我也猜劉鄧陳聶也都有“俯仰無愧天地,褒貶自有春秋”的心胸,所以為他們辯護的文字才如此絕無僅有太少了,因為我猜如果他們願意的話這方麵的文字不會如此之少。

我又怎麽能不想起毛主席也被“三七開”了呢?!

我又怎麽能不為自己是一個中華民族的一員而驕傲呢?

驕傲吧,中華兒女們!

這是四爺的手跡:


 &&&&&&&&&&&&&&&&&&&&&&&&&&&&&&&&&&&&&&&&&&&

附:紙上談兵說說粟裕的最大貢獻

莊冬

那就紙上談兵說說粟裕的最大貢獻:改變了讓他下江南的命令和讓中央軍委決定在江北消滅國軍。

其實當時的中央軍委和毛主席也已經比當年反圍剿的時候成熟多了。既然開始中央軍委不計劃把敵人消滅在江北,一定有他們的道理。

那個道理究竟是什麽呢?我以前沒有讀到過,但是我紙上談兵地猜測是中央軍委當時就考慮了解放全中國的最終目標。粟裕把敵人消滅在江北的建議就必須回答把敵人消滅在江北的任務完成了以後的過長江的問題。

解放全中國,長江是個問題。為了解決長江問題,是早在江南埋下釘子呢?還是像後來實際發生了的事實的百萬雄師過大江呢?這並不是一個黑白分明的問題。無論選擇那一個,都還是有相當大的賭博成分在裏麵的。

不能事後論英雄嘛,因為成功是很多人的努力的結果,當然戰略戰術的正確自然非常重要。因此,粟裕的最大貢獻也不是黑白分明正確無疑的。

如果渡江戰役失敗了呢?或渡江戰役傷亡慘重呢?

在渡江戰役的結果不明顯之前,中央軍委的原計劃也不是黑白分明錯誤無疑的。

所以,不能完全憑成敗論英雄嘛。我們中華文明深厚一些,中國人應該明白這一點。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