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的路:從槍杆子到人民幣

(2011-03-07 21:30:37) 下一個

 



中國的路:從槍杆子到人民幣

莊冬

很高興地被殲20給打攪了,本來咱是想以此文獻給毛主席的誕辰(!)的,現在晚了。

這個題目準確地說應該是《中國的路:從“槍杆子裏麵出政權”到人民幣》,雖然“槍”和“錢”都是毛主席不喜歡摸的東西。

這裏的內容基本上都是我以前貼過的,或者是主帖,或者是跟帖,一直想寫又沒寫。我先說中國的路其實是中國文明的路,或者說僅僅看到中國是一個國家是不夠的,還要看到中國是一個文明。


零,中國的“崛起”是中國文明的“崛起”


大家都知道,中國這個概念不僅僅是一個國家而是一個文明。一個文明的生存空間往往大於代表這個文明的國家的土地,但是近代在來自西方文明的競爭麵前中國文明的生存空間被壓縮進了中國的國土的內部。因此,中國的發展或“崛起”的概念不僅僅是一個國家的概念而是一個文明:中國文明的發展或“崛起”的概念。


由於亞洲是中國文明的傳統生存空間,因此中國文明的“崛起”的基本要求就是將非亞洲勢力趕出亞洲。


一個文明包括方方麵麵的組成部分,主要的有自己的軍事、文化和經濟。所以,中國的“崛起”也就是中國文明的“崛起”至少要包括的軍事、文化和經濟的“崛起”。因此,中國文明的“崛起”必然是一個跟西方文明競爭的過程,這個過程必然包括奪回中國文明曾經的在軍事、文化和經濟方方麵麵的生存空間。當然,由於文明之間的競爭是方方麵麵的,中國文明跟西方文明的競爭也是方方麵麵的。但是,軍事競爭是所有一切競爭的基礎,也就是說軍事競爭失敗了,其他別的競爭一概免談。所以,隻有在軍事競爭勝利的情況下才可能有其他別的競爭的勝利的可能性。


看到了這一點就應該能夠看到“資本”和“共產”之爭還有“民主”和“獨裁”之爭僅僅是中國跟西方的文明競爭的一部分,或者說是一個戰場而已。具體地說就是上世紀初,中國文明不足以自己的力量與西方文明的主流抗衡,中國文明聯合西方文明的一個支流或叛逆“共產主義”的力量抗衡西方文明的主流隻是戰略戰術。其實呢,日本也是試圖聯合西方文明的另一個支流或叛逆“納粹主義”的力量抗衡西方文明的主流的代表英國,隻不過由於英美之間的矛盾,日本以為它也聯合了美國(特別是在二次大戰前和初期)並得到了美國的支持(比如說戰略資源方麵)。


西方文明的一個支流或叛逆“共產主義”和中國文明的聯合其實也是有中國文明的內因的,因為中國文明本來就有“公”甚至“公有製”的概念。中國文明有“天下”和“社稷”的概念,皇帝隻是社稷的管理者。


現在開始侃中國的路,我以為,中國文明的“崛起”的過程將會跟中國共產黨奪取中國政權的過程幾乎一模一樣。


一,中國文明的“崛起”的第一步:建立根據地


中國共產黨奪取中國政權的第一步是建立根據地,第一個根據地是毛主席搞的井岡山革命根據地。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標誌著中國文明的生存空間基本上等於了中國的國土,也就是說中國文明建立了“根據地”。


記得當年就在兵壇這裏跟一個朋友(可惜我記不得他的筆名了)說過這個想法,記得他也有類似看法,隻是當時我比他悲觀一點以為中國文明在長征途中,而他以為中國文明已經到了延安了。


二,中國文明的“崛起”的第二步:反圍剿(軍事競爭)


中國共產黨建立了根據地以後就開始反圍剿,或者說人家就開始圍剿你的根據地。中共經曆了五次圍剿和反圍剿,第五次失敗了,而後開始了長征。


按照今天的商業管理語言,當時的中共有兩個“管理團隊”,用中共的語言就是當時有兩條路線。當時即便中共是有兩個“管理團隊”或有兩條路線,事實上還是共產國際的那個“管理團隊”在“管理”或者叫“領導”。


中華人民共和國麵臨的圍剿就是“抗美援朝”和“越南戰爭”了。大家都知道,中共對於“抗美援朝”就有“打”與“不打”兩條路線。


當然了,不隻是在“抗美援朝”問題上,在其他問題上中共當時也是有兩個“管理團隊”或有兩條路線的。


三,中國文明的“崛起”的第三步:改變管理


 後來由於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中共有了路線的變化,從今天的商業管理角度看中共的在長征途中的路線變化可以叫做“管理團隊”的變化,英文叫“change management”或“management change”。隨便維基一下就可以看到應變管理(又稱變革管理、變更管理)包括:



  1. Missionary changes (目標變化)

  2. Strategic changes (策略變化)

  3. Operational changes (including Structural changes) (運作和組織變化)

  4. Technological changes (技術或戰術變化)

  5. Changing the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of personnel (人員的態度和行為變化)


特別有趣的是:這第5條的維基的中文版是“人力資源之態度與行為上的再造(變革)”!


怎麽樣?態度與行為上的再造(變革)(!),“再造(變革)”這些詞兒用的重吧?如果對你進行“態度與行為上的再造(變革)”的話,你會舒服嗎?


所以,如果我說中共到延安以後的各種“整風運動”是這第5條的實施(即“變革管理”)的話,大家不會覺得奇怪吧?


那麽,中共的在長征途中的路線變化或者叫“管理團隊”的變化對應到中國文明的“崛起”是什麽呢?


我以為,中共的在長征途中的路線變化或者叫“管理團隊”的變化對應到中國文明的“崛起”是:中國文明的“管理團隊”從“中華民國”的管理團隊變化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管理團隊,也就是說中國文明以前的管理或無管理變化到了由中共領導的團隊的管理。


管理變化了嘛,按照中國人的傳統叫“改朝換代”也行,自然的相應的就必然有很多變化,其中就包括上麵的


5. Changing the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of personnel (人員的態度和行為變化)


或者按照維基的中文版翻譯成:“人力資源之態度與行為上的再造(變革)”!


怎麽樣?所以,如果我說中共奪取中國政權以後的各種“政治運動”(包括文革)是那第5條的實施(即“變革管理”)的話,大家不會覺得奇怪吧?說文革是對中國人力資源之態度與行為上的再造(變革)很恰如其分吧?


當然了,對於中國文明來說,必須管理的“變革”還包括中國文明的生存環境變化了:基督教文明打到家裏或家門口來了。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文明已經到了延安了也有道理,也就是說中國文明經曆了那第5條的實施(即“變革管理”),因為中共奪取中國政權以後的各種“政治運動”(包括文革)。後麵我提“統一戰線”時還要提到這一點。


四,中國文明的“崛起”的第四步:非軍事競爭


前麵我說了中國文明跟西方文明的競爭也是方方麵麵的。但是,軍事競爭是所有一切競爭的基礎,也就是說軍事競爭失敗了,其他別的競爭一概免談。所以,隻有在軍事競爭勝利的情況下才可能有其他別的競爭的勝利的可能性。


由於中國文明在反軍事圍剿方麵的勝利,也就是“抗美援朝”和“越南戰爭”的結束,中國文明跟西方文明的其他方麵的競爭有了基礎,或者說有了可能性。


因此,中國文明的代表中國和西方文明的代表美國是關係正常化了,所謂正常化就是中國文明跟西方文明的競爭從以軍事為主轉化成了不再以軍事為主了。這個時候,毛主席離開了我們!


中美關係正常化以後就有了中美之間的文化和經濟交流,其實就是文化和經濟競爭。


前麵說了我以為,中國文明的“崛起”的過程將會跟中國共產黨奪取中國政權的過程幾乎一模一樣。那麽中國共產黨奪取中國政權的過程有什麽高招兒呢?


五,中國文明的“崛起”的策略:中共的三大法寶


所謂中共的三大法寶就是中共奪取中國政權的“三大法寶”:武裝鬥爭、統一戰線和黨的領導。


所謂武裝鬥爭”就是“槍杆子裏麵出政權”了;所謂“統一戰線”就是“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以達到極大限度地孤立敵人”;我以為所謂“黨的領導”就是“全局觀念”和“目光長遠”的另一個說法而已。因為中國文明有“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智慧,我們中國人知道個人利益的局限性和局部性。


這裏我們可以從中國發展軍力看到武裝鬥爭”;可以從對一些國家和事情的容忍看到“統一戰線”和將非亞洲勢力趕出亞洲的長遠利益為重;“黨的領導”就不用說了。


如果說中國文明已經到了延安了,那麽中國政府(也就是中共)現在要做的事情就是搞“統一戰線”。因此,考慮到中共在延安搞“統一戰線”的時候把日本趕出中國是中國的主要目標,那麽,今天搞“統一戰線”的主要目標就是把非亞洲勢力趕出亞洲。因此,如果大家能看到為了把日本趕出中國中共在延安搞“統一戰線”把跟中共有血仇的國民黨都聯合了的話,那麽,今天為了把非亞洲勢力趕出亞洲中國政府團結所有可以團結的力量跟很多國家搞合作也就是自然而然了。這也是“韜光養晦”讓很多人不舒服的原因,就跟延安時期的國共合作讓很多人不舒服是一模一樣的。


西方文明把亞洲人耶穌當神有基督教,西方在全世界傳教。中國文明有孔子,中國也在全世界用孔子搞“和諧”,或者叫“統一戰線”。這裏,從這個意義上也可以看見說中國文明已經到了延安了也有道理。


六,中國的路:從槍杆子到人民幣


 前麵說了我以為,中國文明的“崛起”的過程將會跟中國共產黨奪取中國政權的過程幾乎一模一樣。那麽中國共產黨奪取中國政權的過程走了一條這麽樣的路呢?


中國共產黨奪取中國政權的過程走了一條毛主席指出的“農村包圍城市”的路!


我以為,中國共產黨奪取中國政權的過程走的“農村包圍城市”的路對應到中國文明的“崛起”是:三個世界理論。


世界的“城市”是“第一世界”和“第二世界”,世界的“農村”是“第三世界”。中國文明的“崛起”正在走一條“第三世界”包圍“第一世界”和“第二世界”的路。


大家都知道,武力占領“第三世界”的時代,也就是“殖民時代”過去了。所以,我理解所謂的中國的“和平崛起”指的是不武力占領“第三世界”,或者說不爭“殖民地”。


但是,既然不武力占領“第三世界”也不爭“殖民地”,那麽中國的“第三世界”包圍“第一世界”和“第二世界”的路是如何走的呢?大家請耐心聽我慢慢道來。


大家都知道,經濟體係包括三部分:資源、生產和市場。


武力占領“第三世界”的“殖民主義”道路本質上是占領資源。由於這個世界上的資源的分布的不平均性,也就是資源分布的集中性使得武力控製資源成為可能,比如說美國對石油資源的控製。而市場呢卻是分散的,因為有人的地方就有市場。或者說,資源是相對集中的像城市,市場是相當分散的像農村。


以往的“殖民時代”,“殖民主義”隻是控製資源,市場的控製是隨之而來的,而生產就基本上是在殖民者自己的國家進行,這就造成了“殖民主義”經濟的資源和市場兩頭不操心的情況,特別是資源基本上是“吃白食”,也可以叫掠奪。


今天,“殖民時代”過去了幾十年了,西方經濟的在資源上基本“吃白食”的日子也過去了,也就是說西方經濟要為資源付錢了,雖然很便宜也比“吃白食”貴了。我以為這就是西方經濟問題的根本。


有趣的是西方搞了一個“高附加值”經濟來填補沒有“白食”吃的虧空,可是目前看來依然是入不敷出,這樣一來就連西方自己的“低附加值”市場都保不住了。


我以為中國的“第三世界”包圍“第一世界”和“第二世界”的路就是中國的“低附加值”產品走出來的,特別是因為“第三世界”的市場都基本上是“低附加值”市場。更加上西方經濟的“高附加值”,“第三世界”的市場是中國的就幾乎沒有什麽懸念了。


因此,我以為,中國共產黨奪取中國政權的過程走的“農村包圍城市”的路對應到中國文明的“崛起”還可以理解成“市場包圍資源”。


經濟體係的資源、生產和市場三部分裏麵,一般經濟理論認為生產部分在三者中比較不重要。資源重要,因為資源是經濟的第一步,“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嘛。市場重要,因為市場是經濟的最後一步,那是因為賣是最後一環,相當於足球的臨門一腳,賣不掉或沒地方賣一切的生產都是前功盡棄。


所以,資源和市場究竟哪個更重要呢?大家見仁見智吧。


這裏我請大家看看走石飛沙網友轉貼的《人民幣是革命的力量


如果你有時間浪費就也請看看我的一個老帖子《金融戰爭美國更是紙老虎!


總之,中國文明的“崛起”的路是毛主席指出的,毛主席也將在這條路上永遠伴隨著中華民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