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滾刀老靳—引子

(2011-03-17 16:55:27) 下一個

        清順治二年,清軍重兵圍攻揚州城。南明弘光王朝兵部尚書史可法率部眾和百姓浴血奮戰數十日,終因糧草耗盡援兵無望,不敵清軍人強馬壯兵銳甲堅,城破人亡。
        卻說有個死裏逃生的後生,在揚州城外與一隊清兵遭遇,後生手無寸鐵寡不敵眾,唯有閉目等死為大明盡忠的份。不料那領頭的清軍將領是明朝降將,深知降服漢人當以精神意誌為上,於是喝住正待舉刀的部下,將後生帶回大營,削發垂辮,強行換了滿族服裝,收在帳下做了“剃頭待詔”。(注一)後生原先也抱著頭呼天搶地抗爭了一回,漢人有祖訓: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生為漢族男人,自古束發於頭頂,或插簪或戴冠或紮襆頭(注二),從來沒有剃發的道理。要是剃了發著了滿裝習了滿俗,如何對得起列祖列宗。無奈涼森森的鋼刀架在脖子上,清軍將領大喝一聲:“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後生打一個激靈,猛然想起老父親的遺言:要為祖宗續後,日後反清複明。隻好人從心不從,先保了性命,再作打算。
        後生姓靳,揚州人氏,清軍圍城時,老父親要盡匹夫之責,卻又不忍心兒子也戰死沙場,便作了個忠孝兩全的打算,責令兒子逃遁城外,以保靳家香火,自身投到史可法軍中,城破之時以身殉國,了卻了盡忠報國的心願,卻未曾想兒子在城外為清軍所俘,求死不得,做了大清臣民。
後生跟隨清軍四處征戰,從不曾在陣前廝殺,卻在大營內把剃頭手藝操習得爛熟。清軍每到一處,後生便奉了順治皇帝入關後頒布的“留發不留頭,留頭不留發”剃頭令聖旨,在清兵的威逼下將漢人一個個削發垂辮。見到以死抗爭誓不剃頭而被殺的漢人,後生又是欽佩又是內疚,時常想起老父親的遺言,一心想擺脫清軍的控製。待後生尋了機會脫離軍營,已是康熙元年,所到之處,漢人都隨了滿族習俗,著旗裝剃頭垂辮腦後,安居樂業了。後生淡了反清念頭,隻想為靳家續後。待盤纏用盡,便到衙門裏領了副剃頭挑子,掛一麵書有“奉旨剃發蓄辮”字樣的黃布小旗(注三),幹起走街穿巷的剃頭營生來。好在剃頭這營生不怕天幹地荒,飯碗牢靠,稍有積蓄,娶妻成家,生兒育女,剃頭手藝便成了靳家代代相傳的吃飯本事。這是後話。
        注一:待詔:漢代官名,唐、宋、元時也是對手藝人的稱呼,清代以後多為剃頭匠代稱。
        注二:襆頭:中國清代以前漢族男子頭飾的一種,用帛絹等裁出四角帶狀,通常以二帶係腦後垂之,似兩條飄帶,稱為襆頭腳,二帶反係頭上,使其曲折附頂。
        注三:清初,為在全國實行順治皇帝頒布的剃發令,剃頭擔子由官家發給匠人,並配發書有“奉旨剃發蓄辮”字樣的黃布小旗,插在剃頭挑擔的小旗杆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