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我送給家人的聖誕禮物之一,是美國財政部發行的債券。 兩年多前 I Saving bond 曾經在WXC 裏風靡一時,形成了一股 I bond 追潮風。 因為2021年4月,美國通脹如野馬開始狂奔,達到4.2%。 通漲一發不可檔, 一直上升到2022年6月的9.1%!
I Bond 是半年周期固定利率的。 財政部每年5月和11月發布下一個半年的利率。 由於美國的通脹,2021年11月 I Bond 的利率為7.12%, 而這之前的2021年5月的一期,利率 隻有 3.54%,再前麵一期更是隻有1.64%。 這就引起一些人的興趣。
後來美國的通脹依然很高,2022年5月的的周期 I Bond 利率達到 9.62%的高水平。 因其六個月的周期性, 隻要在利率周期內買入的都是那個周期的利率, 我是 2022年一季度, 知道5月的預計利率更高之後,給家人和自己買了3萬美金的債券。
除了每月收入的固定稅前和稅後投資,每人的手頭上總要保持一些餘錢的。 不過每人的社保號每年隻能買一萬美金。現在美國財政部的網上操作很簡單。 我在自己的戶頭內,先是2021年12月給自己買了一萬美金,一個月後作為禮物(gift)給娃爹也買了一萬美金。 在賬戶內,禮物和自己債券下的錢是分開記錄的。
給娃買的一萬, 是後來用娃的信息開了戶頭。 要征得娃的同意,晚了一點。打款時是聯到我的銀行賬號, 沒有任何問題。 債券一年後算是“半成熟”, 可以兌現。 不過5年內若兌現, 會扣三個月的利息。
現在這個周期債券的利息隻有3.11%了, 這幾年的 I Bond 利息如下表。是變現的時候了, 三個月利息反正也沒多少。前幾天的聖誕節,我就準備用債券的本息送給家人作為一部分禮物。
作為禮物的債券,贈予的操作必須是接受禮物的人也在財政部有自己賬戶。 然後隻能贈予債券到受禮人賬戶。 受禮人才可以賣出, 並轉移到自己的銀行賬戶。 我家娃爹不喜歡這種小家子的買來賣去, 所以操作都是我完成的。 他就是要告訴我他銀行的賬戶信息。 在他的戶頭裏關聯銀行賬戶。
娃的賬戶出了問題。 本來我是計劃把這筆債券變現後寫張支票送給娃的。 但當初打款的賬戶是我的賬戶。 但這個賬戶在幾個月前被黑客了, 為此我還寫過一篇博客,《我被'網紅'騙子盯上了 》。 銀行關了賬戶, 給我另開了一個賬戶。 被關的賬戶錢隻能出不能進,不再接受任何匯入的款項。
我隻好在財政部的賬戶裏又關聯了一個賬戶, 但這個賬戶和娃的信息不符, 一直處於“審查”狀態不能使用。 最後隻好又找娃銀行的賬戶信息。 這次什麽麻煩都沒有,債券變現,錢就順利地匯到娃的賬戶了。 隻是兩人的禮物都沒有任何驚喜了。 被我囉嗦半天。 感覺我淨瞎忙了。
債券收入隻交聯邦稅, 拚過了銀行的定期存款利息。 投資容易陷入“收益陷阱”。 其實收益大風險就大。 比如股票市場,如果買個股現在根本拚不過投資公司的專業操作, 隻能蹭點油水。除非運氣好,或者買自己公司的股票。
盯緊某一隻指數基金是個辦法。 但也不過是運氣罷了。 市場好收益就好。 比如標普(S&P) 500, 2000年至今, 虧損的有7年。 不過其長期收益是不錯的。 過去30年的複合回報率達到10.84%。 當然,這是在從不動用投資的錢的情況下,且是稅前收入。
2008年金融危機後, 各國爭相印錢舉債。 美國股市的市場集中度達到曆史最高水平。2024年,標普500中的 10 隻股票就占其指數價值的 33%,比 2000 年科技泡沫期間的 27% 還高; 說明了較高風險。 回報越來越多地來自更少的公司, 令金融界擔憂。
把握市場時機(Timing market)也是有風險的。 老想著低買高賣的結果往往是跑不過長期執有。 除非對結果很有把握。 對 I bond 的投資就屬於這種情況。 有人說債券是政府的福利。 其實它的好處是不會虧損本金,可以保持peaceful mind 不用焦慮。 不過不適合對投資錙銖必較的人,因為回報不如股市的話,估計對這類人就像割肉一樣了。 投資的方式很多, 這文太長了, 以後再寫。
如果進入的公司如果股票行情好, 很多都買自己的公司的股票。 因為公司股票有分紅,而且有正當的內部消息。 但是, 也別忘了Enron @野花
Enron 曾經名列《財富》雜誌“美國500強”的第七名,連續六年被評選為“美國最具創新精神公司”。 結果呢? 所以分散是必要的。 老想著賺到極致的人, 除非運氣特別好, 不然和分散長期投資的人也差不多。 @野花
==“買的時候不用到銀行,好像報稅的時候就把錢附上了,過了些日子,政府就把債卷寄到了家中。”
更具體地說,用 15 年的時間段來衡量,老想著低買高賣的,有 88% 沒能跑過長期執有的。
The Motley Fool:
S&P Global publishes its SPIVA (S&P Indices Versus Active) scorecards twice a year. The scorecard compares the performance of active mutual funds (after fees) to relevant S&P benchmark indexes over periods of one, three, five, 10, and 15 years. It found that 88% of active large-cap funds failed to beat the S&P 500 over the last 15 years as of the end of 2023.
I-Bond,指數基金,優良股票,現金,年金,分散發展。
Fidelity,Vanguard,Schwab,Merrill lynch ,分散單個投行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