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101)
2018 (52)
2023 (1)
2024 (1)
人類活動導致的大氣中CO2等溫室氣體濃度增加已是不爭的事實, 但大氣中CO2等溫室氣體濃度與地表溫度關係至今仍沒有一致性認識。
我們再回到第一張圖(如下,IPCC 2007)。可以看出,從1940-1975 (粉色框), 氣溫是在降低的,然而,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在顯著上升。從1905年到1950 年間氣溫明顯上升(藍色框),而二氧化碳的增加卻比較平緩。這些現象該怎麽解釋?第一,1940-1975的氣溫寒冷,不是能用溫室氣體效應解釋,氣溫的變化和溫室氣體不對應。因此肯定有其他因素,影響/疊加在溫室氣體效應之上。
水汽對溫室效應及增溫的貢獻。理論上, 氣溫增加與水汽含量有互反饋作用, 全球變暖會導致大氣水汽含量增加, 而水汽增多又會促使溫室效應增強, 從而導致全球更暖,水汽的影響比二氧化碳重要,前文已有論述。
下麵顯示氣溫和太陽活動有關。左圖顯示一百多年間北極太陽輻射和北極氣溫的相關性,但是和下麵的室溫氣體關係不大。右圖顯示的是全球氣溫變化和太陽輻射能量(按每平方米的輻射能量)。
似乎相關性很好,但是IPCC認為太陽活動在工業化這一時期的氣候變化中,所起的作用很小。IPCC就是幹這個的,是為這個而存在的國際機構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實際也觀測表明,在過去三十多年間全球氣溫明顯升高,而這時期的太陽活動強度並沒有顯著的增加。因此也成為IPCC說法的理由之一。
CO2 的增加不足以說明氣溫變化, 上世紀末有人提出新機理, 以解釋全球氣溫變化。
太平洋洋流有兩種,一是太平洋的溫水從東流向西(從美州的西海岸沿著赤道線流向亞洲大陸的東海岸線),並且沿著美洲西海岸向北擴展,整個洋流導致產生大量雲層和降水。雲層加厚和擴展,又有很強的溫室效應。這種現象被叫作PDO(+PDO)。由於雲層具有很強的室溫效應,因此共同導致氣溫上升。另一種是太平洋的冷水從東到西,方向不變,水溫下降(可能來自於深海冷水)洋流,這種冷水流向會減少海洋水蒸氣蒸發,導致全球幹旱,被稱作負PDO,。負PDO又降低氣溫的效應,實際上會延緩氣溫升高。
正負洋流大約二三十年一個大循環(據說最近循環周期變短了)。下圖顯示了+PDO和 –PDO的年份,圖中的藍線叫PDO指數。紅線是氣溫的變化。該圖至少解釋了1940-1975年間的氣溫下降,雖然當時的溫室氣體含量增加較快。
因此有人認為,氣候係統本身,可以導致自身的氣候變化,全球變暖可能僅僅是一個自然周期的一部分。看來,全球氣溫變化是由於多種因素,人為的和大自然的。據計算,雲層量的變化可以解釋75% 氣溫變暖,人為的因素(包括CO2升高)大概隻能說明25% 的氣溫變化。
由於氣候變化科學認識的不確定性, 當前人類社會關於氣候變化的決策都隻能是有限理性決策, 存在著較大風險。當然減少CO2 排放,終歸有好處,至少減少浪費。人類要轉向再生能源;減少甲烷和煤煙等氣體的排放;改善對森林和濕地等生態係統的保護;注重植物性飲食,少吃動物性食品(還少得富貴病);長期改變世界經濟;抑製全球人口增長。
但是還是不必誇大人類自身的作用。
讚博主的認真分析和研究。 氣候係統是一個相當複雜的係統, 人類還在慢慢探索體會之中。 全球氣溫變熱的現象, 確實有大自然自身發展的規律和周期,也有人類自己行為的因素。 不論是宏觀如星球和宇宙, 還是微觀如細胞結構運行機製和變化, 人類學習理解的過程都是緩慢和遙遙無期的。
就說這個太陽係, 自有它的生成發展和毀滅的過程, 不是以人類意誌為轉移的。 隨著太陽的自然滅亡, 地球最終也隻能變成冷寂一片毫無生氣。 不過現在人們也搞不清太陽處在那個階段, 也許其熱能量揮發還沒有達到巔峰整個星係會越來越熱, 地球在變冷之前先要經曆赤紅一片的慘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