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101)
2018 (52)
2023 (1)
2024 (1)
商品進入中國市場和企業進入中國市場是兩國概念。結果可能完全相反。
商品進入中國市場肯定會減少順差(或者美國的逆差)。為達此目標,中國應該降低關稅。中國目前很多產品的進口關稅確實對於美國的進口關稅, 據說是因為當年世貿組織考慮到扶植“發展中國家”。十多年過去了,對於大多數產品的關稅,中國也該主動減少關稅了。例如汽車關稅。保護民族工業是應該的,但是一味的保護,會讓“民族工業”不思進取,十幾年了,該長大成人了,應該讓民族工業出去經風雨見世麵。應該讓老百姓受些實惠,而不是一味的保護(本國的)資本家。
從減少順差來說,美國應該擴大對中國的出口。 對於擴大出口,美國可以做的是減少限製,盡量開放出口許可,特別是一些高科技領域附加值較高的產品,當然 軍工品除外(不要期望出口F35到中國, 哈哈)。現在很多民用商品,美國還是有很多限製,特別是很多高端產品還沒有對中國開放,例如圓晶加工的大部分設備。允許進入中國大陸的隻是是有代差的的設備。記得當年溫家寶曾說過,我們不能隻坐飛機吃大豆吧。倒是很形象。
企業進入中國則是另一方麵。企業進入反而會加大順差,因為後者是從中國生產然後再賣給美國, 或者因為就地產銷,就會減少(從美國的)進口。例如蘋果之類的公司。在中國生產,賣到美國,算作中國的的順差。如果僅僅從減少順差的角度看,應該限製蘋果之類的公司進入中國。福特在中國也有好幾個製造廠,如果中國人在中國買了福特車,就不會買從美國進口的福特車。這樣對於減少順差就不利。當然,蘋果福特之類的公司進入中國,會幫助中國增加就業,這是毫無爭辯的。這次中美貿易談判中,美國希望中國放開進入中國生產市場的限製。例如所占股份的比例應該放開, 不能市場換技術等等。如果這方麵放的越開,將來的貿易順差會越大,多少年後,還得為順差不斷地吵架。 不知道中國和美國的談判代表是如何考慮的。
另外如果美國允許中國很多企業進入美國,對於減少中國順差也很有幫助。可是實際上因為很多企業會受到限製,例如在中國在美國生產地鐵高鐵等運行設備。
所以僅僅從貿易順差這個角度看問題,是過於簡單。
"德意誌銀行近日發布的研報顯示,美國通用汽車和蘋果公司在華銷售的汽車和手機都已經超過在美國的銷售。2017年,通用汽車在華銷售量達到400萬輛,已經超過在美國本土360萬輛的銷售量;截至2016年,蘋果手機在中國的使用量達到3.1億,已經是蘋果手機在美國使用量的兩倍多。但這些產品並不體現在兩國的貿易數據中,原因在於這些產品都是由美國企業在中國的子公司生產銷售的。由此可見,美國企業的在華利益要遠不止美國企業對中國的出口額,而在中美貿易戰黑雲壓城之時,美國在華企業的利益也處於危險境地。
該研報稱,根據美國政府公布的數據,美國企業對中國的銷售額在2015年已達約3720億美元,其中2230億美元是由美國企業在華子公司直接生產銷售所得,1500億美元是美國對中國出口所得。美國在華子公司銷售額中的1710億美元來自製造業,510億美元來自服務業,而在製造業中電腦和電子產品占比為44%,化學產品占比為21%,運輸設備占比為11%。以同樣口徑估算中國企業對美國的銷售總額約4020億美元,其中在美中資企業的銷售額隻有100億美元,中國對美國出口達到3930億美元(此段報告原文數據以bn計,數據有四舍五入)。
這就意味著2015年中國企業在美銷售總額的順差隻有300億美元。而由於美國在華子公司銷售大幅增長,這一差額在2009年之後就開始逐年下降,即從2008年的1110億美元的差額下降到2015年的300億美元。
該研報稱,來自美國政府的數據顯示,在2010~2015年間,美國企業在華銷售額占到了美國國外子公司所有銷售額的三分之一。雖然2016~2017年數據尚未公布,但是微觀數據顯示美國企業對華銷售可能已經超過中國企業對美銷售。
而官方口徑顯示的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在2015年高達3340億美元,比當年雙方企業在對方國家的銷售差額高10倍。實際上,這一數據對真實評價中美經濟關係具有迷惑性:其一,這一數據沒有反映美國企業在華子公司的高額銷售;其二,中國出口中有大量外資企業的出口。"
(見:http://money.163.com/18/0403/16/DEFUCC6V002581PP.html )
川普考慮的是公平。讓製造業回流,而不是貿易平衡,或者不僅是個貿易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