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和攀比
(2018-02-10 21:20:56)
下一個
水沫的一篇文章“可以不比較嗎?”談了生活中的很多比較以及所引起的煩惱。引起了網友的熱烈討論。我也留了言,隻是似乎意猶未盡,不由得再多寫幾句。
我說道,比較是一種人性,所以人生中,社會中到處是比較,很難不比較。
如果不比較,那麽就沒有了體育賽場上的精彩,沒有了生活中的動力。沒有了生產中的競爭,也沒有了很多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進步。因為比較是最基本最常用的科研手段(數據的比較,方法的比較等)。比較有好的方麵,科學技術的進步就是比較的結果。因為一種機器比另一種那機器的效率高,比較的結果,導致新機器的應用和推廣。當然和自己的過去比,會看到成績而自豪有信心,看到不足會知道將來進步的方向。和不如自己的人比,會坦然麵世,和比自己強的人比,不會驕傲自大,會導致自己的進步。所以這種比較沒有什麽不好。
因為有了比較,人們有了很多煩惱,世間也多了些罪惡。我們可以聽到很多殘酷的曆史故事。比較導致了兄弟之間的糾紛,妯娌之間爭鬥。文革中,因為當上當不上紅衛兵的比較,就有了抽打老師的競爭。因為競相比較的結果,也就有了畝產萬斤糧的神話,也有了政治鬥爭中的不擇手段。
秦始皇嬴政於三十七年巡遊天下至會稽時,大家都看熱鬧,高傲的項羽伸長了脖子看了一番之後,非常不屑地說:“無甚稀奇,彼可取而代也!”劉邦也看傻眼了,於是忍不住讚歎“嗟乎,大丈夫當如此矣!”
項羽比較了自己和嬴政後,認為自己也可以那樣,可以取代秦始皇,果然後來造反,在推翻秦朝中顯示了他那不服氣的勇氣。 劉邦認為,“男子漢就該如此”,當然是比較了自己和秦始皇後以後的認識。但是比較這二人所言,項羽的話是可能要殺頭的,而劉邦的話,卻談不到殺頭罪,雖然二人所表示的是同樣的信念和抱負。結果後來項羽和劉邦在推翻了 秦政後,互爭天下的較量中,劉邦贏得了天下。其實從二人在比較自己和秦始皇後的那句不同的話中,就可以看出。劉邦比項羽高明。其一,劉邦的話算是政治正確,沒有殺頭之罪。其二,劉邦是從正麵理解一個比自己強的人,而項羽所有的則是嫉妒羨慕恨的心態, 其三,劉邦城府比項羽要深,會掩蓋自己的真實想法。而項羽則是匹夫一個。因為比較,使得劉項二人後來造反,推翻秦政,並爭奪天下。高明的比較者劉邦,贏得了天下。狹隘的比較者項羽,則自刎烏江岸邊。
我常思考為什麽文革中的紅衛兵會那麽樣胡作非為? 結論是,紅衛兵之間有著競爭,比較起來,如果你敢於罵老師,為了顯示我的“更造反”我就必須動手打老師。你用手打,我則要用皮帶,因為皮帶比手更革命。為了表示更忠於毛主席,大家想了很多辦法來表示自己比別人“更革命”。於是各種不堪的醜陋就在革命的比賽中展現出來了。
關於比較是好是壞,且留給樂於討論者。我今天想談談,為什麽中國人會比西方人更熱衷於“攀比”? (比較和攀比不完全相同。)
中國人更樂於攀比的重要原因,是中國的文化所決定的。雖然現在中國人的日子好了許多,但是中國人脫離極端貧困才幾十年的時間。過去的貧窮和苦難造成了人們的攀比心理。
用個極端的例子來說明這個觀點。Bill Gates和Warren Buffett不會比較誰更有錢,誰比誰去年多賺了幾個億。因為多出來的那幾個億對他們的生活沒有什麽影響,心理上也沒有和不需要什麽優越感。但是兩個討飯的花子,會比較誰多討要了一個兩個燒餅,因為那幾個燒餅對他們很重要,多出幾個燒餅在有些情況下,會關係到他們的生和死。
當災難來臨時,例如洪水滔天而來,例如猛虎豺狼追趕,例如地震滑坡的危險,例如兵患匪患的刀槍,人們逃避災難快慢的一絲一毫程度都會決定人們的命運,因此人們會斤斤計較,因此會分毫絲微的比較,攀比其幸運不幸運。
長期的貧困會造成人們的心理自卑,而逃避和掩蓋自卑則導致人們的過分好麵子,超過能力的自尊,生怕人家看不起,喜歡自吹,也樂於攀比。有了一星半點的長進就要顯露,好讓別人(不容易)攀比。
攀比和炫富一樣,都是苦難所造成的一種心理,是一種叫花子心態。隨著人們的富裕,這種叫花子心態會變得越來越沒有市場,因為大家對炫富會不在乎,對攀比沒了興趣。
總之,隻要有了健康的心態,比較還是有益的,無論是和自己過去比,還是和別人比。而攀比,一般來說,很少有正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