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四十八章的一句話是“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一種廣泛的解釋是,“研究世俗學問,知識(或情欲)一天比一天增多;學習大道,情欲一天比一天減少,減少了再減少,最後達到清靜無為的境界”
另一種解釋是,你做學生的時候,學習各種概念,思潮,主義,於是乎學識越來越好越多,這就是為學日益。什麽是“為道日損”呢?當你工作時,需要把你學的概念,主義逐步“丟掉”,把握現實,因地製宜反應對現實規律加深理解,概念越來越少了,這即是為道日損。還有很多種解釋。
我以為,理解這兩句的關鍵是,什麽時“學”,什麽是“道”。其實簡單,學就是學問,道就是規律。那麽老子的那句話就可以解釋為。學識是越學越多,掌握規律需要拋棄那些無關緊要的細節,才能掌握規律。再說簡單些,就是透過現象看本質,這個本質就是道,就是規律。
當年我的導師告訴我,讀一本書(科學方麵的),要讀很多遍,才算讀懂了。學習化學熱力學時,很繁瑣,概念很多,要記的要理解的東西太多。再讀的時候,發現要記的東西少了許多,理解則是更深刻。後來讀了很多遍,發現隻要記住和理解“化學勢”這一個概念就可以了。 讀一篇科技文章,隻要能理解它的總結就可以了。這個核心的總結就是“道”,而不是很多細節數據。
鄭板橋的“聰明難,糊塗尤難,由聰明轉入糊塗更難”,和老子的“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幾乎是同一個意思。聰明就相當於為了聰明必須多學習每日努力,行萬裏路,讀萬卷書那樣的辛苦。真正學會和人打交道,就要糊塗些。當然這時候的糊塗,不是讓門板夾了後的糊塗,而是了解了待人接物的真諦後,不拘形跡的那種“糊塗”。
道德經中的道,其實就是規律的意思。理解了這一點,道德經中的很多話都容易理解了。很多人把道德經的”道”理解得玄而又玄。又是精神心靈,又是飛升羽化。尋道的人很多,有的苦思冥想,讀書萬卷,有的去深山老林裏忍受各種困苦,希冀能求得真道。其實沒有那麽玄。所謂的求道,無非是了解一些事情和一些現象的本質和規律罷了。 老子道德經中所講的無非就是道和道的關係,大道和小道的關係,道和自然的關係,人們如何得道,利用道的方法而已。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作科學研究的人都是在“求道”。 愛因斯坦是求道者,他得道的之一,就是那個著名的“質能方程”。那個方程式,可以解釋很多繁複的試驗和關係。這個方程式已經到了“無為”的地步,因為這個方程沒有涉及到任何物質,無論是鈾,是鈈,還是其它核裂變,核聚變元素。但是這個方程式確實是達到了“無不為”的地步。所以他是物理學在19世紀偉大的求道和得道者。
門捷列夫是十八世紀的化學得道者,他發現了元素周期表。 在他以前,化學現象很多很繁雜,很多人真正是“為學日益”。隻有到了門捷列夫時,才是“為道而損”。後人們也不需要記憶那麽多的化學現象。
一般的科學家隻是求得些“小道”。當然,很多科學工作者每日都在耕耘不已,他們是在貢獻於“為學日益。”的數據和現象,為了將來能求得小道,大道的大小科學家貢獻自己的本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