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有富裕和平,才有利改善人的素質和政治製度。
遍野
大家談論劉曉波很多了,他是值得敬佩的。他的“沒有敵人”的理念,具有宗教般的偉大情懷,他的作為有著殉道式的高尚。他的一生引起了廣泛的討論,也震動了一些人心中最脆弱的地方。會成為人們記憶中永恒的部分,無論這種記憶有著怎麽樣的感受。
然而,劉曉波仍然是個書生,至少書生氣十足,難成大事。書生氣不僅僅表現在現實操作方麵(政治),也表現在他的認識方麵(思想)。
就說說劉曉波的殖民三百年的論點吧。 這當然是他看到了中國的某些落後,和西方的一些先進。 這些先進和落後不僅僅是他看到了,從清末以來,很多人都看到了,於是有了向西方學習的熱潮,有了清末的洋務運動,有了……。但是近百年來,幾乎沒有人能說出劉先生這麽極端的話來,最多不過是“全盤西化”。這個全盤西化當然還是“拿來主義”,想在中國人的主導下,按照西方的一切方式行事。而劉先生如同一個小學生一樣,口無遮攔,用當亡國奴“殖民地”這樣個概念,來闡述自己的理念。傻不傻?
我認為劉曉波的殖民三百年的論點不是隨便說說而已,因為在一個訪談對話中,每個人都會闡述自己認為成熟的觀點,至少是經過思考的觀點。但是,我也不認為他的這個觀點是想讓中國人被奴役被欺負。可能他認為隻有這樣,才能徹底改變中國人的某些習慣,想法,認識等等。
這說明劉先生很幼稚,至少在這個論點上。幼稚之一是他作為搞政治的人物,沒有想到這個論點會被反對派當成辮子,沒有想到自己將會在辯解中處於極端被動的地位。因此他不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或者思想家。這和希拉裏說的deplorable 很相似,最後的結果也會類似。
幼稚之二是他的想法確實不可行。如果中國人被殖民三百年,就一定會改了壞的,學了好的? 我看不會。西方的民主製度和發達的經濟,到底那個是因那個是果? 因為民主自由而導致經濟發達,還是發達的經濟和富裕的生活導致了民主製度?或者二者互為因果,互相促進? 還不好說。
人們看到有些殖民過的地區很發達,人文素質也很好(例如香港),似乎就認為是殖民的結果,是外國人管理的功勞。其實不那麽簡單。 反例也不少。印度次大陸被殖民了近一百年,好像現在那兒的幾個國家(包括印度)的經濟,管理,平等自由文化,人們的心態,和生活習慣,也沒見得比其它沒有被殖民的地區好多少。大概可以稱道的是印度現在的所謂“民主選舉”,還有什麽?
看到中國部分地區在半殖民化的管理下,確實要比其它中國沒有被殖民的地區先進,這樣就得出殖民好。其實這可能是假象。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我們試著給西方人在大別山的某一地區劃出一塊地方,或者內蒙古的草場上,讓他殖民。我想大概八百年後還是會比中國的其它地方落後。道理不言自明。 當年在中國搞殖民的香港,上海,天津等地,都是當時比較發達的地方,都是通商口岸。換了有些能力的人,沒有戰亂,都會搞得生機勃勃的。一個明顯的例子是改開後的深圳,在中國人管理下,才三十年,不也很快的發展的地比其它城市好嗎?
也許劉先生說的是人的(民主)素質的改善。其實我們知道任何社會製度和上層建築,都是和其經濟基礎相適應的,是由當時經濟基礎所決定的。一個由教養的富豪肯定有很多好的生活習慣和人文素養。但是他家裏的保姆仆人的生活習慣和文化素養肯定永遠不如主人。也許仆人學會了給女人開門,可以用刀叉吃飯,但是談吐胸襟,就會暴露是主人還是仆人。仆人的下一代還是不如主人的下一代。想用這個例子說明,中國人在某些方麵不如西方人,是多少年來中國的苦難生活和其苦難文化的結果(有人說是列強侵略的結果, 這個可以存疑)。如果中國人以後富裕了,習慣,心性,就會改變。古人管仲說過,“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 禮節和榮辱,其實和殖民與否關係不大。
我寫過一些文章(文學成博克),談到中國人的素質(包括優點), 其實是都苦難文化的直接結果。不改變中國的苦難生活環境,無從改變中國人的素質,正像劉先生說得那樣, 隻會“對中國目前實行民主有些心灰意冷”。
有的同學說,“有什麽樣的人民就有什麽樣的政府,...... 沒有大多數民眾意識上的覺醒,靠實行政治改革,製度改變是治標不治本,注定失敗。”其實劉先生他自己就對中國人的素質很失望,他“盡管喜歡民主,但是對中國目前實行民主有些心灰意冷”。但是他沒能理解,為什麽“我們民族的素質太低,不敢恭維”。 劉先生以為殖民(教育)會有效果,其實最大的問題是人們富裕與否!隻有富裕和平,才有利改善人的素質和社會政治製度。
當然不是說今天富裕,人的素質馬上就會改變,就會有民主製度。因為上層建築是會落後於經濟基礎的。估計富裕以後,還要至少一兩代人的時間。下麵我總結了中國苦難環境對文化(習性)的影響。當中國富裕後,有個幾代人,如下的習慣就會有很大變化。看著吧。
******************
中國文化,就倆字:苦難。或者說中國文化滲透著苦難, 人們的很多習慣,“道德”,潛規則”,“顯行為”都是苦難的衍生物。
大家說說還有什麽。
有些文化特征需要不同代層的人來改變。 例如節儉,一旦形成,很難改變。但是到了他兒子那一代,或者孫子,則有可能不在節儉。我明白你的意思,那種仇恨性的心態,也會隨著換代慢慢改變,可能要好幾代才能消磨掉。 當然有些在本代內就可以改變,例如抽煙,插隊,隨地吐痰等。 常說,富不過三代,而不是二代,四代,是有原因的。
謝謝你的信息。 我也有同樣的看法: 文明,人的素質,製度可(大範圍)的地域有關。但是沒有找到具體的支持數據。
這個當然是事實。 我的問題主要想說提高素質主要靠富裕,不是靠殖民。沒有談論殖民的血腥史,是不想衝淡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