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101)
2018 (52)
2023 (1)
白鹿原上的鯨魚溝
遍野
我是在白鹿原上長大的。上大學以前,一直是個地道的原上人。現在經常想起原上的許多人和事,特別是那難以磨滅的地征地貌。
一條鯨魚溝把白鹿原分為南原和北原。我家在北原,離鯨魚溝隻有一二裏遠。很多兒時美好的回憶來自這條鯨魚溝。我們那兒的鯨魚溝,溝深五十到一百米左右,溝底大約有二三百米寬。鯨魚溝底屬於濕地地帶,那時候的溝底大多長滿了蘆葦,也有小部分溝底被開發成大小不同的方塊稻田。
有幾條小道橫穿南北兩岸,小道兩邊都是濕地水澤,沿著彎彎曲曲的小道行走,會有兩三處簡陋的小橋,橋下流水潺潺,清澈見底,可以清楚地看到水中不停遊動的小魚和懶洋洋的螃蟹。從兩邊岸上看溝底,夏季的蘆葦蕩真是一片綠色的海洋,隨風起伏,波濤連綿不斷。蘆葦蕩中繁養著各種蛙獾蟲鳥,在茂盛的季節,蘆葦蕩中各種鳥類蛙蟲的叫聲,比賽似的此起彼伏。特別是接近黃昏時分,無論走在溝底的小道上,還是坐在兩邊溝岸上,都能欣賞到“百家爭鳴” 的協湊曲。當斜陽的餘暉灑落在晃動昏暗的蘆葦蕩上,折射在兩岸邊邊溝溝的影象中,那種蟲娃協奏般的鳴叫,更增加了幾分鯨魚溝神秘的色彩。
溝底有很多很多湧泉。泉水清澈甜美。那時候在鯨魚溝玩耍時,口渴了就會去幾個常去的泉水飽飲。如果斯文,隨手折一段蘆葦,就是一根天然的吸管,對著剛剛湧冒出來的泉水慢慢地吸著咂著。如果渴的厲害,等不得了,直接把嘴湊到泉水上,盡著興子喝個夠。爬起來,用袖子把嘴一抹,則是另外一種爽快。
我們那時候最喜歡的玩樂之一,就是撲魚捉蟹。有時候是和小夥伴一塊去,有時候是媽媽要到鯨魚溝小河裏洗衣服,和媽媽一塊去。媽媽洗衣服時,小孩子就下河幹自己的營生。小河水不深,大約達膝蓋左右,也不寬,隻有幾尺。這裏的魚兒都不大,隻有幾寸長。要撲獲大魚要到幾裏路的鯨魚溝下遊,或者去白鹿原下麵的灞河,我們一般是沒有興趣去的,嫌太遠。
撲魚的工具就是竹籃子。彎腰用竹籃子在水中一舀,再拿出來,竹籃子很快控幹了水,馬上就見到自己的“勞動成果”。每個人的喜好不同。有人喜歡鰻魚和鱔魚,有人喜歡帶鱗的金魚,也有人喜歡貝殼類的水生物。
我很喜歡金魚。特別是帶顏色的金魚,可是帶色的金魚不很容易捉到,能捉到帶鱗的金魚就很好了。遇到鰻魚鱔魚,常常會放生,把籃子翻過來,倒在水裏任它而去。每次一籃子舀下去,總會舀到一籃底的蝦米,蝦米是不想要的,因為我們撈魚的目的不是吃,而是欣賞。密密麻麻的蝦米有什麽好看的? 於是翻過籃子,拍拍籃子底部,那些被驚嚇而又幸運的蝦米就會流落到水中。最晦氣的是一藍子下去,撈上來個大蛤蟆,一對綠豆小眼,瞪著人。這時後,我們一扭頭,連看都不看,直接倒入水中。當撈到帶色金魚或帶鱗金魚時,小家夥會在籃子了活蹦亂跳。這時候我們很會高興,小心翼翼地平端了籃子,趕緊上岸。在岸上捉住籃子中的金魚比較容易。然後輕輕的放入早已準備好的一隻大瓶子中,瓶子中有河水。看一眼任性的魚兒繞著瓶子轉圈圈。我們下河再繼續酣戰。
螃蟹 一般是蝸居在各種有水的岸邊,那種深達半尺左右的水洞裏麵。這時候認準了裏麵有螃蟹,用手伸進去掏出來就行。螃蟹常常會自衛。手指頭被蟹鉗夾疼是經常會遇到。聰明的小夥伴知道怎麽抓蟹而不被鉗到。有時候用手絹,布頭,引誘螃蟹夾住,再把它拉出老窩。抓到的螃蟹常會用繩子串起來,直到滿載而歸。我不大喜歡抓螃蟹,因為沒有什麽觀賞價值。我們那時候捉蟹也僅僅是好玩,不吃的。有的玩了後會放生,有的會養著直到螃蟹的離世。也有小朋友會在蘆葦蕩捉鳥。不過不經常,因為撲鳥畢竟不容易,時間上不劃算。
每次和小夥伴去幹這營生,都會暗中較勁,回家的路上,比賽似的看誰的收獲大,一邊吹著用蘆葉卷成的哨螺,一邊互相評價一番,誇獎一番,高興一番。回家後,養著,看著,欣賞著。
幾十年了,不知道帶給我很多歡樂的那些小河,如今變了沒有? 回去過好幾次,終於因為倉促,沒有來得及到鯨魚溝去追尋兒時的快活,隻能沉浸於記憶的歡樂中了。
寬的地段有人居住,有村莊。有一個村莊有廟會。記得那是個娘娘廟,管理給女人送孩子的事務。每年二月二,去上香上蠟燒紙的人不少。上香上蠟是求子,燒紙是得了子還願。當然還有作小生意,賣吃的,雜耍的。很熱鬧。去過一次廟會,那娘娘廟被擁擠的水泄不通,根本擠不進去。很多老太太隻好就地燒香,磕頭。沿著娘娘廟的坡地,到處都是冉冉香煙悠悠,點點燭火飄忽。
窄的地段可隔溝說話,我們小時候就經常隔溝和鄰村的小孩子打仗, 互相扔扔石頭土塊什麽的,夾雜著呼喊叫罵,那是是當成“敵人”的,呈現著少年時代麵對敵營做“英雄”的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