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養和發脾氣
(2014-12-20 14:26:02)
下一個
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寬以待人也是對自己有好處。至少自己不生氣。人和人有很大的不同,社會上所有的是是非非,包括數不清的官司,無數的失戀離婚,絕大多數是由於人和人之間的不理解(不正確的理解)。所以就要學會尊重別人的想法和認識。尊重並不等於認同。別人有犯錯(在我看來是所謂的錯)的權利,但是我也有堅持對的權利(我認為的對),但是人格上來說是平等的。就像對勞改犯,會剝奪某些權利,又要尊重某些權利是一個道理。
其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認識和做法是由於他們的生長環境和智力所決定的。那是沒辦法的事了。例如小孩子會經常不聽話。那值得生氣嗎?因為他是小孩子,不是服從命令的戰士。如果小孩子事事“聽話”,那才是可悲的事。女同胞有時會很感性,那是他們的生理特點所決定的。女人要生和養孩子。多少萬年形成了感性的特點,因為感性才有利於生養。一個男人應知道和尊重這種特點。孔子說女人象孩子一樣難“養”,說明孔子不很知道這個道理。但是孔子認識到女人和孩子有某些共同點,還是很值得誇獎的。孔子的話還可理解為:和女人打交道,就要有一種和小孩子打交道的心理,該讓的讓,該寵就寵,當然又不能沒有原則。(沒有不尊重女同胞的意思―――隻是說特點) 當然不是說所有的女人都會感性, 而是說如果有的女人很感性,那是是可以理解和尊重的。
其實,人的修養(函養)有不同的levels。 有人總想和誰都一爭高低,總不服輸,有的人雖不服輸,也要看對象而定。再到能夠控製自己,但是心裏還是不服(或者心中還會生氣)。再到不大重視長短高低, 心裏也不會計較,不會生氣,所謂的榮辱不驚,也就是孔子說的“耳順”―――世上已經沒有什麽逆耳之言了。既然沒有什麽逆耳之事,還會生氣嗎。 但是耳順並不是沒有是非。對的,能聽進去,不對的當成耳邊風而已。佛教的修行也就是要達到這種心態和境界。這就是所謂的成佛了。這是律己的一方麵。怎麽能達到這種境界,不同人有不同的方法和經曆。道家有道家的方法,佛門有佛門的途徑,劉少奇還寫過一本“論共產黨員的修養”。因為修行的方法不同,佛教就分為,禪宗,淨宗,靈宗,密宗,其實就是達到那種思想境界的方法不同而已。
女同胞大都會感性一些,因為在社會角色方麵需要女人感性多一些。感性的人可以發泄 自己的情緒,這樣對身體健康會有好處。男人很難作到這樣,所以男人的平均壽命會比女人的壽命短一些。任何人,保持年輕的一個重要方發 就是適當的發泄自己的情緒,因此就不會顯得 “蒼桑老態” 如果社會角色要求一個人的理性,那是沒辦法的事,但是在其他方麵/時候,就應該發泄自己,不然會憋出病來的。和朋友在一塊,該哭就哭該笑就笑該罵就罵。這也是有朋友的必要和朋友的角色(最好不是工作場麵上的朋友------不影響工作)。 如果我有朋友對我發情緒,我也不介意,那是朋友的率性,這樣的朋友會把我當真朋友,而不是社會化的朋友。
發脾氣有時候還是要發的,但是發脾氣隻是作為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發泄)。如果下屬有問題,當領導的該發“脾氣”就要發,這時的發脾氣是作為手段來把工作做好,所以是必要的(當然還有其它懷柔的手段)。這時的發脾氣,是計劃好的,所以會保持一個很好的度,隻有好處,沒有壞處。